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领"过劳死"问题屡屡被提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保障劳动者权益?有专家认为,必须扩大职业病范围,并从法律层面明确"过劳死"的标准.将一种疾病纳入职业病目录,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需要大样本的数据支持和医学技术等多种因素,不可能一下子将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2.
员工"过劳死"难被认定工伤。法官建议——"过劳死"入法,归为职业病今年5月14日,年仅22岁的艾薇微(艺名)因长期通宵工作,积劳成疾,患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不幸去世。员工"过劳死"事件再次引发关注。  相似文献   

3.
现实中,我国职业病救济不足和不及时等问题非常突出。建议对职业病范围秉持开放式的态度,将因职业而造成的其他疾病尽可能多地纳入法定范围予以认定;简化职业病的认定程序,将职业病认定直接纳入工伤认定的范畴;简化劳动争议纠纷解决途径;设立职业病保障基金,或者建立职业病救济的绿色通道,对无法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职工予以救济。  相似文献   

4.
"过劳死"在许多发达国家被称为职业病,与长期超时工作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通常发生在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如从事企业、艺术、医疗、IT、新闻、科研等行业的高端人群中。  相似文献   

5.
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暴露出当前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为什么要调整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1957年我国首次发布了《关于试行“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职业病确定为14种,1987年对其进行调整,增加到9类99种。2002年,为配合《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原卫生部联合原劳动保障部发布了《职业病目录》,将职业病增加到10类115种。  相似文献   

7.
“过劳死”在许多发达国家袱称为职业病.与长期超时工作有看非常直接的关系.通常发生在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如从事企业、艺术、医疗、IT、新闻、科研等行业的高端人群中。  相似文献   

8.
正一、为什么要调整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957年我国首次发布了《关于试行"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职业病确定为14种;1987年对其进行调整,增加到9类99种。2002年,为配合《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原卫生部联合原劳动保障部发布了《职业病目录》,将职业病增加到10类115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新  相似文献   

9.
<正>每年过劳死60万人,过度加班成首要原因。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统计资料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这也让我国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而过度加班可能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过劳死"的威胁对象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呈年轻化趋势。而且这不是IT行业独有的现象,像广告、媒体、医疗及金融等行业都需要警惕。  相似文献   

10.
兄弟媒体     
《现代职业安全》2006,(5):12-12
新华每日电讯(2006.04.03)公安,新闻、IT 等职业是“过劳死”的高发区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举办的“过劳死”问题学术研讨会上,研究人员刘漪分析认为,发病率直线上升、男性人群居多是近年来“过劳死”现象的趋势。其中,公安、新闻、IT、文化演艺,企业、公务员、科教界这7种职业成为“过劳死”的高发区。他们“过劳死”时的平均年龄为44岁,而 IT 阶层年龄最低,仅为37.9岁。  相似文献   

11.
印刷业员工的职业健康问题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更需要企业和个人的积极配合,以及社会的共同监督。在印刷行业中,只有将发展经济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同步纳入议事日程,合力铸起一道抵御职业病的防线,劳动者的就业安全和健康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面对日益严重的职业病现状,反思后的行动成为印刷业职业病防治浴火重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司机过劳死,是指司机过于劳累而导致突然间死亡。如果过劳死不在驾车过程中发生,问题不算太大,死的是他一个人:如果是在驾车过程中过劳死,那就可怕了,恐怕要涉及到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生命安全。今年3月11日傍晚5点半,南京市一辆5路公交车从一个车辆停靠站刚刚起步开出不到10米,突然一个急刹车,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人看来,"白领"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字眼,它代表了一定的身份、地位、收入、生活质量、工作环境等等。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长期坐办公室的人员容易罹患多种职业病,有人将之称作"与工作有关的疾病"。为此,笔者对办公室工作人员常见病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自2002年5月1日实施以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已远远滞后于当前社会的需要。上期,本文从制度方面探讨了《职业病防治法》存在的防治体系与防治现状相脱节的问题,造成防不住、治不了的局面,本期将围绕具体问题探讨修改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劳动科学》2012,(2):58-61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二条第二款修改为:"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16.
职业病预防的相关措施 许多国家的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越来越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尽管如此,从职业病流行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来看,职业病预防仍任重而道远. 为了有效地预防职业病,需要国际劳工组织所有成员国持续改进国家职业安全卫生体系、监察和预防计划、赔偿制度,这需要政府、雇主组织、工人组织协同努力.决策者、政府部门、社会保障机构、雇主与工人及其组织、劳动监察员、职业安全卫生专家等相关者,需要提高职业病预防的思想意识.同时,要开展一些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以使公众认识到职业病的严重性.此外,在制定相关文件、统计有关数据方面,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职业安全卫生机构和社会保障体系内的职业赔偿项目之间,也要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7.
深圳一位36岁的男子,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里。据媒体报道,该男子作为项目负责人经常加班到凌晨,有时甚至加班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上午又照常上班。年轻的生命匆匆逝去,令人惋惜。事件的全貌虽有待进一步厘清,但由此引发的对过劳死的关注,让不少上班族感同身受——职业病的外延应当扩张,劳动保护应该升级,无论是观念还是立法。  相似文献   

18.
刘惠 《安全与健康》2011,(11):30-31
近日,上海25岁女硕士被疑"过劳死"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上关于过劳死、压力大、心理健康的帖子、视频、微博、专题一时间如开闸洪水再次倾泻而出,点击量和回复量惊人,抗压力、防过劳话题再次引发热议。2010年底,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举办的"过劳死"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公安、新闻、IT、文化演艺、企业、国家公务员、科教界成为中国人"过劳死"的高发区。在对92个个案分析后的结果显示,他们"过劳死"时的平均年龄为44岁,而科教界、IT、公安和新闻行业"过劳死"人群的平均年龄已经在44岁之下,IT阶层年龄最低,仅仅为37.9岁。  相似文献   

19.
司机“过劳死”,是指司机过于劳累而导致突然间死亡。如果“过劳死”不在驾车过程中发生,问题不算太大,死的是他一个人;如果是在驾车过程中“过劳死”,那就可怕了,恐怕要涉及到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0.
司机“过劳死”,是指司机过于劳累而导致突然间死亡。如果“过劳死”不在驾车过程中发生,问题不算太大,死的是他一个人;如果是在驾车过程中“过劳死”,那就可怕了,恐怕要涉及到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