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晓吾 《防灾博览》2005,(1):12-12
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发生7.8级地震,引发海啸,巨浪高21米。波及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附近地区,损失极其严重,致使6万人丧生。  相似文献   

2.
金水 《防灾博览》2018,(5):66-67
2017年,世界各地的森林到处"红红火火":4月,中国内蒙大兴安岭森林大火;6月,葡萄牙里斯本地区森林大火,10月,美国加州山火……灾难过后,鸟兽无踪、虫鸣缄默、一片死寂。森林的绿色该如何恢复?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北纬40度线绵延不绝横亘于美国、日本、地中海地区和中国大陆。在形似雄鸡的中国版图上,北纬40度线地区穿越首都北京,贯通祖国最辽阔的东西疆域,成为人们最关注的地理带、经济带、文化带。在地震科学的视阈中,北纬40度线附近地区,曾经发生过多次人类历史上难以抹去的惨烈记忆:美国旧金山大地震,葡萄牙里斯本大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核化企业密集区域,也是核化事故多发地区,加强城市核化事故应急能力建设是城市应急救援建设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仅就加强城市核化事故应急体系建设谈几点个人之见。  相似文献   

5.
论城市灾害管理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城市是人类抗灾,防灾的重点,加强城市灾害防治是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城市灾害管理是减轻城市灾害的主要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用管理学,控制论,决策论的思想建立了城市灾害管理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方,是国家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同时,城市是现今各种自然灾害的承载体。随着近些年自然灾害不断地增多,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成为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我国的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已经初具雏形,在城市的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近些年我国城市灾害的特点,以及世界上一些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先行国家的经验,阐述城市灾害预警系统的概念、重要性及基本构成;同时针对我国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现状、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城市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实施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议防治城市高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迪 《防灾博览》2013,(4):66-71
气象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35℃作为高温的标准,"高温热浪"通常指持续多天35℃以上的高温天气。夏季城市高温除特定的气象条件,城市"热岛效应"是引发高温的主要元凶。近日我国南方城市高温显著,有的城市已超过40℃,缓解热岛效应是防治城市高温当务之急。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城市城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城市郊区气温的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等温线图上,城市郊区广阔地区的气温变化很小,如同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明显高温,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所以形象地称之为热岛效应。北京最大城乡温差为9℃,柏林最高城乡差为13.3℃。热岛效应不但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成为人们生活质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没有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城市供水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保障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供水发展水平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是城市家庭走向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我国城市供水面临很多问题,内涝积水和净水工艺尚未完善等问题,制约着城市供水的发展,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自1863年伦敦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以来,世界上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其中115座城市修建了地铁。一个有地铁的城市,人气最旺的地方必定是地铁了。如果说城市的本质是拥有一个矛盾、庞大、流动、充满可能性的精神空间,那么地铁便是绝佳的城市标志。一定程度上,地铁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一种标志,然而能让这个标志始终熠熠生辉地存在于城市的前提,无疑是——安全。  相似文献   

10.
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及综合应对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是城市内涝灾害管理,减少内涝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对城市内涝形成机理和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概述。从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层面提出应对城市内涝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框架,并指出相应的关键技术问题。最后,指出未来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应对的研究工作重点:①加强城市内涝形成机理的研究;②完善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与方法;③构建城市内涝灾害数据库;④城市内涝应对与城市水生态修复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对太原市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治理工程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增强城市灾害防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提出在人口集中的城市滨水区进行大面积的生态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环境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韧性已成为我国新时代城市的新理念,提升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水平对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明确了韧性的内涵,总结了国内外单体建筑和基础设施系统两个尺度的韧性评价方法。结合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韧性理念下存在的短板,提出既有和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发展实施路径。对于既有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首要任务是评价其功能,建立韧性评价方法;对于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关键是融合韧性理念的规划和设计,明确恢复路径。最后提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发展策略,从设施、管理、文化、经济和智能 5 个维度提出相应建议:提升既有和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健全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机制,加强主动管理理念;提升全社会人民韧性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优化地下空间布局,设立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应急专项资金;推进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智能化,辅助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城市管理与安全管理的综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寻求科学、合理、高效的创新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课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影响城市公共安全因素及灾害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公共安全管理理论及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体系,并从网络化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文化层面及法制层面等多个层面具体阐述了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四川城市自然灾害与地貌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不少城市自然灾害的致灾过程、灾情程度和分布状况与城市地貌环境密切相关。详细分析城市地貌环境与城市灾害的关系,是城市灾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四川省城市地貌环境分为三大类与七亚类,逐类分析了不同城市地貌环境与城市灾害的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   

15.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灾害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当前城市灾害形势依然严峻,仍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首先阐述了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定义,针对目前城市灾害的严峻形势和灾害损失现状,分析了城市灾害应急的重要性;通过对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系统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必须构建统一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完善应急预警.同时,提出要建立城市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和灾害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完善我国城市灾害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建成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主題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城市防灾能力差,城市灾害的危险性和影响有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城市的灾害频发,既有自然灾害,也有公共卫生灾害和突发公共安全灾害。一旦有灾害发生,会迅速波及城市周边地区,并易形成次生灾害。由于城市人口密集,风险集中,防灾基础设施薄弱,城市承灾体脆弱,灾害对城市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暴雨内涝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雨内涝是城市自然灾害的主要形式之一,并长期困扰我国的许多城市。依据城市化进程及排水系统的发展趋势,揭示了我国城市暴雨内涝防治的误区,全面剖析了暴雨内涝的成因。结果表明: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下是我国城市暴雨内涝的一个重要的、但非唯一的成因;仅通过提高设计标准防治暴雨内涝投资巨大、实施困难,且成效不大。我国城市暴雨内涝的成因还包括城市下垫面不透水比例增加、暴雨洪峰流量增大、排水系统雨污混接现象普遍存在、地面沉降日趋严重、相关部门与专业缺乏沟通与合作等。基于发达国家城市暴雨管理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暴雨内涝防治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城市暴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城市抗震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韧性评估是检验城市系统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分析城市抗震系统构成的基础上,结合 DSR 模型,从抗灾因素、承灾因素和恢复因素三方面构建城市系统抗震韧性评估指标体系。为解决指标体系中存在的模糊性、随机性及灰色不确定等复杂问题,引入灰色白化权函数云模型,结合各指标的灰云模型图,计算各指标实际的聚类系数,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计算出城市的抗震韧性评估等级。以西北地区 14 座城市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兰州市与武威市的城市抗震韧性等级为Ⅳ级,白银、 天水、张掖、平凉、酒泉、庆阳及定西 7 市的城市抗震韧性等级为Ⅲ级,嘉峪关、金昌、陇南、合作与临夏 5 市的城市抗震韧性等级为Ⅱ级,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抗震韧性评估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城市是由各个系统工程组成的网络化、中枢化城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各类自然灾害已经对城市构成了很大威胁,尤其是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广泛性、强破坏性位于自然灾害之首。地震对城市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网络系统产生的毁灭性破坏,使城市机能消失,城市生活濒于瘫痪。伴随着地震的发生,常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瘟疫、冻灾、毒气、  相似文献   

20.
构成城市综合承灾能力的防灾能力、抗灾能力、救灾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是相互联系的。城市综合承灾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利用灰关联熵方法,分析了某城市各种承灾能力的关联性大小,以及综合承灾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强度。但关联性强,却不能说明协调得就好。因此,又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分析了城市综合承灾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发现城市综合承灾能力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滞后性。分析得出该滞后性存在的原因后,通过对序列进行时间平移,证实了对滞后性原因的判断,并提出了加快加强城市综合承灾能力建设的建议,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