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许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地球可能负载人类活动的上限在哪里,但可以断定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如果人类不能有效地保护地球,爱护资源,人类总有一天会达到这个极限的。 曾几何时,中国人还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仓豪,事实上,我们却是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由于人类对自然界无限度地索取,环境的警钟不时地在我们耳边响起:森林植被面积愈来愈小,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沙漠化愈演愈烈;长江流域频繁的大水,年复一年的黄河断流;  相似文献   

2.
2015年4月22日是第4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大气污染防治,自觉做到"同呼吸、共奋斗",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环保部于2014年8月编制了《"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我们生活在唯一的美丽的地球上,我们呼吸着同一片清新的空气,我们享受着同一缕温暖的阳光,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世界地球日,让我们携手保护地球母亲,让  相似文献   

3.
"世界末日"的魔咒虽然沦为泡影,但是人类依然面对不少麻烦,如气候变暖、能源短缺、人口激增直接威胁到人类与地球的生存。人类发展的现实严酷而无奈,矿产、石油开采是工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大力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地球的生态。一道命题已经十分清晰:若以牺牲生态环境谋求人类所谓幸福,那么这种幸福最后就是人类的坟墓。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生态圈,目  相似文献   

4.
《防灾博览》2006,(3):46
为了唤起人们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200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无锡市地震局会同市国土局在无锡市工商银行广场举行宣传活动。向公众进行国土资源的基本知识、基本国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政策和科普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5.
《民防苑》2006,(4)
可再生能源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能源主要是矿物燃料,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等。这些矿物燃料是地球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可是人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世纪就将把它们彻底消耗殆尽。因为这种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开采一点就少一点。当它们被全部开采完后,人类将怎么  相似文献   

6.
世界淡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可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小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中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相似文献   

7.
恐龙,这一为人们所熟知且在地球历史上曾极度繁盛的生物,却在6500万年前生物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中从地球上消失了。为什么地质历史时期许多繁盛的生物不再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地史上发生过几次这样的大灭绝?大灭绝的起因是什么?我们人类正经历生物大灭绝时期吗?生物大灭绝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绝灭了吗?大灭绝后哪些物种能劫后余生并占领新的空间,继而发展壮大?追寻史前全球性的灾难事件,是为了更理性、客观的认识生物怎样应对环境  相似文献   

8.
“水足迹”     
<正>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荷兰学者阿尔杰恩·胡克斯特拉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把它形象地解释为"水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踏过的脚印"。在《地球生命力报告》中,首次引用"水足迹"这个概念,包括国家"水足迹"和个人"水足迹"。  相似文献   

9.
“碳足迹”     
<正>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讲就是指个人或企业"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碳足迹指直接或间接支持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总量,通常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吨数来表示。例如,人在开车的时候,发动机在燃烧汽油的同时会释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这个量  相似文献   

10.
实物三维振动破裂实验设施是日本防灾科学研究所在兵库县三木市建设的世界最大级的振动台,被赋以爱称“守护地球”计划,期待它对探讨地球规模地震的防灾对策和研究开发保护人类生命财产起积极作用,意在对大规模地震中如何防止建筑物倒塌,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进行对象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亓玲 《防灾博览》2007,(2):10-12
人类生活的地球目前大约已有46亿年.而人类的文明生活从有文字算起也有约6000年的历史.地球是人类之家,没有地球也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反之人类更应了解地球.且应爱护倍加。我们知道科学家把地球分为四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他蕴藏了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养活着地球陆地上60多亿人口和其它所有的生物。成为人类永恒的需求.那末.就目前所知道的地球各种主要资源都有那些呢?  相似文献   

12.
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地球上53亿人口中有34亿人平均每人每天只有50升水:不仅干旱的地区缺水.即使雨量较多的地区.也由于遭受污染使水质不断下降。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说.世界上每天有4万多儿童因缺少洁净的水而患上传染病甚至导致死亡。地球表面虽有2/3的地方被水覆盖着.但又苦又咸的海水却占96.5%.余下的3.5%的淡水.其中近70%是尚未被利用的固体冰川。目前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与浅层地下水。总量只占全地球总水量的0.3%.全世界能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只有9000亿立方米。每人平均约180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量还不到世界人均的1/4.估计有8000多万人深受水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13.
徐文耀 《防灾博览》2005,(6):10-10,13
人类生存的地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地向我们发出严重警告: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散应、全球变暖、臭氧空洞、地震、洪水、火山……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上至国家元首,下至黎民百姓。2004年12月25日地震引发的海啸殃及印度洋沿岸许多国家;2005年8月29日墨西哥湾的卡特里娜飓风引起美国南部海堤溃决,海水淹没了新奥尔良市80%的土地。人们忧心忡忡地谈论着“地球的可居住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杭东 《防灾博览》2013,(6):56-58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目前地球上有不少灾害频发的地区和国家,我们把这些国家称之为“多灾国家”。为了在生存中求发展,这些多灾国家都特别重视防灾教育。  相似文献   

15.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51号令,公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一石激起千层浪,曾一度喧嚣一度蛰伏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有专家认为,《条例》有望孕育一个“朝阳产业”,也为我国电子垃圾处理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尤其是在资源有效利用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地球上最稳定,也是最庞大的生态系统,海洋面积辽阔,生物繁多,所持有的能量巨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面积的海洋被污染,海洋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蓝色'母亲'不堪重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地球环境恶化、多种资源日趋枯竭的现状,我们必须深省……  相似文献   

17.
正2020年5月9—15日,人民网公益频道开设7场网络公开课直播,通过网络直播形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活动邀请地震行业知名专家何永年、孙柏涛、高孟潭、丁志峰、吴健、张晓东、何宏林等7位专家,分别以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轻、地震与工程震害、大震巨灾风险防控、地球深部探索、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与地震预测、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18.
英文学术季刊《JournalofMountainScience》(简称JMS ,中文译名《山地科学学报》)于2 0 0 4年4月开始和读者见面了。JMS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山地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为人类提供了70 %的淡水资源、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广袤的空间资源和优美的景观资源。全世界约有5 0 %的人口依赖山地资源而生存。同时,山地又是地球各圈层交互作用最为复杂、地球表生过程最为活跃、全球变化影响最为强烈、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层次最多的地区,具有生物多…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有一种诺亚方舟可在大洪水中拯救地球上的生物。最近,俄罗斯建筑设计师设计出一种拱形的生态建筑,能在海面上漂浮,不但能抵御洪水,抗震性也很好,因此这  相似文献   

20.
耿涛 《防灾博览》2008,(2):34-35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高速发达的现代工业、商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人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捷、舒适的同时,也给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大气不断变暖,臭氧逐年减少,空气严重污染。林木资源短缺以及乱砍乱伐等人为破坏,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满目疮痍,伤痕累累,苦不堪言。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扩大绿地面积,植树造林,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但现实摆在那儿,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