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防震减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群测群防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特色,群众业余测报组织通过观察地下水、气体和动植物等地震异常现象为专业地震部门进行短临预报提供参考资料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传统,并曾经为1975年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证明,群测群防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自1954年甘肃省第一张地震记录图在兰州地震台产生至今,甘肃的防震减灾事业经历了50年的发展历程。长期奋战在祖国西北边陲的地震工作者,在中国地震局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战严寒,斗风沙,克服重重困难,用勤劳和智慧,真情和汗水,使甘肃防震减灾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和地震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3.
题记:2011年,是新疆防震减灾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地震局积极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举全国地震系统之力,支持新疆防震减灾事业大发展。新疆防震减灾事业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全国地震系统的积极援助下,地震灾害相对严重的新疆被置于历史的聚光灯下,全国地震系统在这里共谋事业,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是地震多发、受灾较为严重的国家,防震减灾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几代地震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而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2008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国内外各种挑战和考验前所未有,同时也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极不寻常的一年。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地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戮力同心,攻坚克难,默默无闻地奋斗在自己各自的岗位上,为全面完成防震减灾工作,奉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脚步,江苏省南通地震台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 回顾历史,从1972年建台以来,南通地震台在中国地震局和江苏省地震局的领导和关怀下,历任职工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辛勤耕耘,潜心钻研,担负起了保一方平安,减轻地震灾害,探索地震预报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和几代地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南通台的防震减灾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几经调整,优化组合建成了环境优美、人才聚集、实力雄厚,监测质量优秀、开发效益明显,职工收入增加的一流台站。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5月9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接受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媒体记者访谈,介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郑国光介绍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主要进展和后续工作设想。他表示,地震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等系列重要论述,以及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  相似文献   

8.
《防灾博览》2010,(4):89-89
<正>为了纪念唐山地震34周年,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借助中国地震科普网平台,举办了"发展、成就、贡献——中国防震减灾事业"专题活动。本专题由发展篇、成就篇和贡献篇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文章、翔实的照片和展板,对我国自1966年以来,特别是唐山地震以来在防震减灾事业各个  相似文献   

9.
图片新闻     
《防灾博览》2010,(4):F0002-F0002,1
加强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开展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政策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对推动我国防震减灾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实现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的推进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建设和政策研究.为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3年发生2次7级地震,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8级以上大地震。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代代地震人勇于探索、百折不挠、开拓创新,始终坚守在防震减灾一线。  相似文献   

11.
减灾短讯     
5月31日至6月1日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一行四人到江苏视察防震减灾工作,并亲切慰问了奋战在防震减灾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 宋局长在视察南京地震台时指出,南京基准地震台作为中国人自己建造的中国第一台,已发展为当今多学科、数字化的全国Ⅰ类基准地震台,测震、地磁观测资料参与国际交换,为我国地震事业  相似文献   

12.
《防灾博览》2004,(6):32-32
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再现我国地震工作者开创我国减轻地震灾害的实践活动,反映各个时期的防震减灾事业成就,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震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勇于实践,在同地震灾害的斗争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本刊将举办"艰辛的历程--防震减灾巡礼"摄影大赛,现将有关要求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3.
2010年,经中央批准,中国地震局恢复设立了科学技术司,进一步强化了对地震科技工作的统筹管理,突出了科技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回顾地震科技进展,科学地分析地震科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谋划“十二五”期间的地震科技发展。对于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防灾博览》杂志社专程采访了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玉辰。  相似文献   

14.
地震科技档案工作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对各类地震科技档案的管理,是通过对地震科技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提供、利用等业务工作完成的。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活动中,地震科技档案工作都占有一定的位置,是中国地震局各项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做好地震科技档案工作不仅可以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资源调查、防震减灾事业提供必需的基础数据,还可以加快科技进步,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枣庄,地处山东南部,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北方与南方的过渡带和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腹地的结合部。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枣庄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加大领导力度,努力增加投入,把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纳入全市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防震减灾工作全面开展,进一步提高了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2008年,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自2009年起,国务院将每年5月12日设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天距离汶川地震已过了整整12年,12年间,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有什么发展?还存在哪些不足?未来还有哪些新趋势?今年尚未结束的新冠疫情又给防震减灾工作带  相似文献   

17.
《防灾博览》2012,(5):6-9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统筹部署,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明确防震减灾战略要求,确立国家2020年防震减灾奋斗目标,颁布实施《国家防震减灾规划》,修订《防震减灾法》,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抗震救灾伟大胜利,国家防震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有力,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局面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本刊从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地震局在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辉煌成就,借此向地震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致敬!  相似文献   

18.
李玲 《防灾博览》2004,(6):14-15
自1982年以来,《中国地震年鉴》已连续出版22卷,全面记载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从建国到21世纪初的发展进程,真实反映了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地震预报等研究领域的成果和经验,它以地震系统年度重要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为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和决策依据,为科研人员、专家学者提供信息和数据,为续修地震志书积累资料。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和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了解中国地震工作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9.
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损失严重。在防震减灾研究中,迫切要求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用高新技术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合称3S)得到了快速发展,以3S技术为主要框架的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阐述了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并对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趋势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为深切缅怀被大地震夺去生命的亲人,弘扬光大"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回顾唐山地震40年来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长足发展,倾情讴歌浴火重生的新唐山,《防灾博览》杂志、中国地震科普网、河北省地震局联合开展"向经典致敬与时代同行"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