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水解反硝化强化脱氮工艺,将水解酸化过程与反硝化脱氮过程相结合,研究此工艺对城镇低碳氮比废水的处理效果。实验表明,系统对COD、NH_4~+-N、TN的去除效果较为稳定,去除率分别为87.95%、99.42%、51.84%,出水COD及NH_4~+-N均优于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当硝化液回流比为100%时,为最优工况,在进水C/N比为1时,系统对TN去除率为55.07%,去除量达45.43 mg/L;进水C/N比为0.82时,系统对TN去除率为50.45%,去除量达37.27mg/L。在C/N<1的条件下,系统仍然表现出较高的脱氮性能。对比水解池与后段A/O缺氧池的脱氮效果,水解池在反硝化脱氮能力及碳源利用率方面均优于缺氧段。  相似文献   

2.
农村污水能否有效处理是影响农村经济生态发展的关键问题,地下渗滤系统能有效处理农村污水并在实际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其存在可承受的水力负荷较低、脱氮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为提高系统的抗冲击负荷性能及脱氮效果,文章选用不同物化性质的填料对地下渗滤系统进行改良,对改良地下渗滤系统中COD、TP、NH_4~+-N、TN的去除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补充碳源、不同水力负荷、不同改良填料对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为碳源时对COD、TP、TN平均去除率更高;在系统可抗冲击负荷范围内,提高水力负荷能增强系统的脱氮效果;在改良系统中添加生物基质能在不影响其他污染物去除的情况下,同时增强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和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三级(好氧/兼氧/好氧)多层组合填料生物滴滤池处理模拟生活污水,探索强化脱氮除磷工艺。考察了在相同水力负荷和布水周期下,改变进水有机负荷对COD、NH_4~+-N、TN和TP去除率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XRD)对填料进行辅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级串联生物滴滤池的组合相比传统的单级或两级生物滴滤池反应器处理效果更好。第1级和第2级生物滴滤池去除COD、NH_4~+-N和TN效果较好,贡献率合计分别为93.0%、91.2%和91.4%。第1级和第3级生物滴滤池除磷效果较好,贡献率合计91.4%。有机负荷为0.328~0.392 kg/(m~3·d)时,系统总体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ASBR反应器,通过改变进水COD/NH_4~+-N值,研究了COD/COD/NH_4~+-N对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OD为300mg/L,NO2--N为145mg/L时,COD/COD/NH_4~+-N是影响厌氧氨氧化对耦合反应脱氮贡献及COD/NH_4~+-N去除率的主要因素,但不会对NO2--N去除率产生影响.当COD/COD/NH_4~+-N值在1~3.25时,厌氧氨氧化对耦合反应的脱氮贡献率基本稳定在73.03%;当COD/COD/NH_4~+-N值在3.75时,厌氧氨氧化对耦合反应脱氮的贡献率开始由71.76%下降至约55%;当COD/COD/NH_4~+-N值在4.25~5.25时,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的脱氮贡献率基本相等;当COD/COD/NH_4~+-N值在6.5~12.5时,反硝化的脱氮贡献率随着COD/COD/NH_4~+-N值的增大由51.69%增大到79.62%.耦合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颗粒化程度不断增强,颗粒污泥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6~1.5mm范围内,污泥沉降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以生活污水为原水,在常温条件下,对连续流A2/O-MBNR联合工艺脱氮除磷特性进行研究.试验中进水水质稳定,进水流量为1L/h,污泥回流比为80%,内回流比200%,总水力停留时间为16 h,泥龄为5 d,考察不同进水负荷对工艺除污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联合工艺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不同的负荷下,均能保持较好的处理效果.不同负荷对TP的去除率有所影响,对COD,TN,NH4+-N的去除率影响较小.随着进水负荷的增加,分相培养效果越好,但变化的幅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以实际污水厂进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乙酸钠和污泥发酵液分别作为外加碳源,用于强化微曝氧化沟脱氮除磷性能研究。数据显示,2种碳源的添加均可以稳定进水COD,同时对工艺的COD、氨氮去除没有不利影响。添加乙酸钠或污泥发酵液,可以使工艺TN去除率从28.44%分别上升至48.66%、45.71%,与此同时,TP去除率从59.39%分别提高至93.2%、96.53%,稳定后的工艺出水COD、NH_4~+-N、TN、TP均可以达到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所规定的一级A标准。结果表明,污泥发酵液作为脱氮除磷碳源能达到和乙酸钠同样的效果,可作为商业性碳源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7.
赵双  汪翠萍  王凯军 《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1):1232-1238
采用M/O(微氧升流柱-好氧)工艺,通过控制M柱(微氧升流柱)ρ(DO)使其处于缺氧环境,从而代替传统A/O工艺的缺氧段. 在相同运行条件下对2种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性能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在HRT(水力停留时间)为12h、内循环污泥回流比为200%、外循环污泥回流比为50%的条件下,M/O和A/O工艺对ρ(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0%和83.0%,M/O工艺比A/O工艺高6%,出水ρ(CODCr)均小于50mg/L;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0%和93.3%,去除效果相差不大;而对TN的去除存在明显的差异,M/O工艺对TN的去除率平均值达67.5%,比A/O工艺高近16%. 在将近160d的运行过程中,M/O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明显优于A/O工艺,出水水质波动较小、运行稳定,并且脱氮效果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低温条件下多级AO工艺脱氮效果差的问题,研究了增设组合填料强化多级AO工艺脱氮效果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增设组合填料可以有效强化低温条件下多级AO工艺的脱氮效果。在进水温度为11~13℃时,多级AO工艺无填料时,出水ρ(NH_4~+-N)和ρ(TN)平均值分别为16.37,22.33 mg/L,远高于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要求;在系统好氧区悬挂填料后出水ρ(NH_4~+-N)和ρ(TN)分别为0.83,11.92 mg/L,可达一级A标准。同时,悬挂填料后系统出水ρ(COD)平均为26 mg/L,较无填料时降低了12 mg/L。  相似文献   

9.
生物膜CANON反应器性能的优化:从FBBR到MBBR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付昆明  李慧  周厚田  仇付国 《环境科学》2018,39(5):2256-2264
控制温度为30℃±1℃,在移动床式生物膜反应器(MBBR)采用以改性聚乙烯为填料的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以无机高NH_4~+-N(约400 mg·L~(-1))人工模拟废水为连续进水,研究MBBR对生物膜CANON工艺脱氮性能的优化.试验控制pH在7.8左右,HRT为6 h,填料填充率为35%,经过一个月调试与培养,NH_4~+-N及TN平均去除率达到74.28%和87.93%,最高分别可达84.68%和98.82%,此时ΔNO-3/ΔTN为0.12,接近理论值0.127,由此判断CANON污泥在MBBR工艺中逐渐适应并得以稳定运行.同时,对比采用相同进水基质及控制条件的固定床式生物膜反应器(FBBR),计算发现MBBR与FBBR工艺NH_4~+-N去除率、TN去除率及去除负荷3组均方差分别为:8.31%和14.06%,7.09%和11.79%,0.17kg·(m3·d)-1和0.27 kg·(m3·d)~(-1),前者均低于后者;并且,在MBBR与FBBR的DO平均浓度分别为1.96 mg·L~(-1)和3.09mg·L~(-1)的情况下,MBBR与FBBR中每升氮去除负荷分别为0.53 kg·(m~3·d)~(-1)和0.37 kg·(m~3·d)~(-1).因此,(1)相比FBBR,MBBR具有更加稳定的脱氮性能;(2)相比FBBR,MBBR中每升填料中的微生物具有更高的O2利用效率及总氮去除负荷.  相似文献   

10.
主流条件下两级式PN-ANAMMOX工艺的高效能脱氮过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低温条件下采用两级式PN-ANAMMOX工艺对低浓度NH_4~+-N(50 mg·L~(-1))污水进行高效脱氮过程研究.结果表明,20~14℃范围内PN-ANAMMOX工艺的脱氮负荷和TN去除率可分别维持在0.6 kg·(m~3·d)~(-1)和80%以上;两级式PN-ANAMMOX工艺在限NO_2~--N和限NH_4~+-N两种模式下均可保持稳定运行,其中限NH_4~+-N运行模式为污水极限脱氮需求奠定了良好基础.当温度降至12℃时,PN-ANAMMOX工艺的脱氮负荷下降至0.5 kg·(m~3·d)~(-1)左右,低温使得ANAMMOX反应成为工艺脱氮的限速步骤而对PN无明显影响.ANAMMOX污泥比PN颗粒污泥具有更高的温度敏感性,二者活性的温度系数分别为1.056和1.172.综上可知,对于低温条件下运行的两级式PN-ANAMMOX工艺,ANAMMOX菌体数量及活性是决定工艺脱氮负荷的步骤,而PN出水中基质组成(即NO_2~--N/NH_4~+-N之比和NO_3~--N浓度)是控制工艺脱氮效果的环节.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两级式PN-ANAMMOX工艺主流条件下实现高效能脱氮的分级分离式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