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质转化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研究开发新的能源代替传统不可再生能源成为急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生物质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生产各种清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对近些年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讨论,指出了生物质能的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不久的将来,生物质能源必将成为能源结构中重要一部分,实现能源结构良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外促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立法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生物质能是蕴藏在生物质内的能量。生物质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之一,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排放、代谢的物质。因此,生物质能来源非常广泛,包括薪柴、牲畜粪便、制糖作物、城市垃圾和污水、水生植物等。与传统能源相比,生物质能具有分布广、种类多、价格低、可再生、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等优势,它是唯一可运输并储存的可再生能源。目前,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等生物质能源在德国、巴西、美国等国家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生物质能已经成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世界第四大  相似文献   

3.
吴博任 《环境》2007,(9):54-55
植物、动物、微生物都是生物质.生物质中蕴藏的能量,被称为生物质能.但是,只有植物才是生物质和生物质能的"创建者".在太阳光的作用下,植物发生"光合作用",将水和CO2生成有机质,即生物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生物质中,成为生物质能.当生物质分解时,蕴藏其中的化学能就会释放出来(如燃料燃烧发热),或转变成其它形成的化学能(如生成沼气).由此可知,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把碳固定下来,转变成有机生物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能源政策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能源战略类似,中国的能源政策具有两个明显的导向:第一是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开发,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如风电、太阳能、水电、核能和清洁煤技术利用等;第二是节约能源,目的是在降低能源使用量的同时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所说,我国的能源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能源政策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利用可再生生物质材料或农林残留物(如秸秆和木质废弃材料等)制作成生物质燃油替代化石燃料,一方面可以减少用户对化石能源的消费,另一方面又可以大大降低温室和有害气体的排放。为此,欧委会制定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并通过欧盟指令的形式积极促进可再生生物质替代燃油的加速发展,旨在降低欧盟化石能源的对外依赖,保证欧盟的能源安全及多元化,提高欧盟能源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6.
王浩  韩秋喜  贺悦科  张建民 《环境工程》2012,(Z2):461-464,469
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矛盾的加剧,使得人类需要寻找一些相对比较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由于其数量巨大,环境污染小,并具有可再生性,成为目前比较好的选择之一。生物质能发电是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介绍了生物质能的特点及利用转化方式,重点讲述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气化发电技术以及生物质燃料电池技术,最后根据我国国情指出了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对我国生物质能发电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图片新闻     
我国新能源规划预计年内完成,将重点发展四大领域: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向清洁化升级;先进核能进入新一轮发展热潮:清洁动力促进汽车技术大换代。  相似文献   

8.
全球生物能源发展及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能源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以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从广泛的定义来看,沼气、农作物秸秆能源、用作能源的树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都属于生物能源的范畴。生物能 源是目前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之外的第四大能源类型,约占全球能源总需求的15%。而近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生物能源主要是指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由于其发展迅速,并且对农产品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后面所讨论的生物能源主要指这两种生物液体能源。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能源的紧缺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带来环境污染的加剧,生物质能作为可替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之一,为现代社会发展对能源短缺问题的解决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应用生物质能的设备和技术,也必将在未来的低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型扰动式智能远程生物质能供热终端系统的组成、应用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势、应用范围及市场潜力,希望能够对研究生物质能设备和技术的团体和个人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典型农村——白音带沟村的实地问卷调查,了解了该地区村民使用生活燃料、生物质原料处理方式及对生物质能的认知情况,分析了当地村民能源使用偏好化石能源的结构和生物质能利用率低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的重中之重,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生物质本身特点的限制,在生物质燃料规模化应用的道路上,仍有不少的障碍,比如低热值、高水分含量等。因此,本文介绍了一种有效的生物质预处理方法——烘焙。烘焙能显著改变生物质的能源特性,对以木颗粒生物质为代表的生物质燃料应用有重要意义。文章着眼于当下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简述了烘焙对生物质能源特性的影响,以及该技术的应用状况和研究进展等。最后,本文对生物质烘焙预处理的潜力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张郁晖 《环境》2006,(3):81-8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但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05年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2005年2月28日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水力发电对本法的适用,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通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世界各国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化石能源短缺和生态危机,开发和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同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周纷纷将生物质能源作为解决资源、环境、经济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有效、合理开发生物质能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短缺,而且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减排温室气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塞 《环境》2005,(3):82-83
选择绿色电力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身体力行 所谓绿色电力,就是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如风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电力,因其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且不需消耗化石燃料,从而节省了有限的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大,生物质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能够将储存在生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清洁、高质量的燃料。本文结合生物质热解气化的原理,对其关键点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戴林  秦世平 《环境保护》2007,(22):29-3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利用农林剩余物、废弃物等生物质能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既可实行能源战略多元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缓解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压力,又可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也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体系正逐步形成,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正在完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必将成为我国能源产业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生物质能又称“绿色能源”它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以生物质形式固定下来的太阳辐射的能量,它包括树木、青草、农作物、藻类、兽类及各种有机废物。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能资源具有可再生和环境友好的双重属性,现已成为新疆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生物质能资源进行总量估算,分析其地区分布特点,运用替代价值法分别计算秸秆、牲畜粪便及能源植物三大类生物质能资源的经济效益,并从结果中分析得出,新疆生物质能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具有资源分布不均、"西高东低"以及效益高低与自然条件关联性大等特征。因此,新疆在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时应当因地制宜,才能最大限度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20.
生物质是唯一可转化为固态、液态和气态能源的可再生资源,蕴藏量巨大,生物质能已经成为国际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对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工业大省,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能化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坚实,发展生物质能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将探索城市带动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新模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