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梁从诫是中国环保民间第一人,名副其实,毫不为过。在当今中国近2000个民间环保组织中,梁从诫创建的"自然之友",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家。可以说,"自然之友"就是梁从诫的代名词。梁从诫影响着中国民间环保的一个时代,一个民间环保肇始的创业时代。上世纪80年代,梁从诫在《百科知识》杂志社工作时,一份来  相似文献   

2.
小军 《环境教育》2004,(6):42-43
梁从诫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研究生,其祖父是“变法”的重要人物梁启超,父亲是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梁思成,母亲林微因是品貌超群的一代才女。然而梁从诫对自己的出身很淡漠,他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正是出于责任感,他投身环保。  相似文献   

3.
在为当选“2005绿色中国年度人 物”发表获奖感言时,王灿发说:“绿 色中国需要更多的法制耕耘,我愿意 做一个脚踏实地的耕耘者。” “我的身材比较环保,所以这个 桌子容易挡住我”,在第九届“绿色中 国”论坛上,王灿发这样调侃自己,对 于自己的这一“缺点”,他从不回避。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个头不高的人却 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王灿发是中国第 一个向环境污染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的人。  相似文献   

4.
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会长梁从诫先生已多次参加过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八届四次政协会议上,梁从诫首次以政协委员身份,作了《大声疾呼,加强环保》的大会发言,首开环保主题发言的先河。今年,梁从诫又开创性地提出《关于尽快建立健全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的提案。为环境破坏的受害者提起公益诉讼、进行呼吁、争取赔偿,是梁从诫这个提案的本意。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中,政府机构无庸置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也同样不可轻视。特别是近些年来环保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多,其作用也越来越大,我刊经常能收到像“自然之友”、“地球村”等一些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邀请或简讯,其形式多样,也很实际。那么非政府机构作用到底如何?又是如何运作?它们在社会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就此笔者采访了“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在此,我想特别提到的是,在长达近3个小时的采访中,我们的谈话时常被梁先生剧烈的咳嗽声打断,有时不得不依靠药物来控制,并且采访是在炎热的夏季,作为记者,我也深深被梁先生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相信在下面的对话中,读者也能感受到梁先生的极大工作热情和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6.
关注“圆明园事件”的人,都知道第一个报道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的人,是《人民日报》教科文部记者赵永新。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对圆明园铺膜的整改决定后,记者在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7.
程窦 《绿叶》2005,(12)
梁从诫把“绿色中国颁奖典礼”的舞 台当成了自己宣传环保的讲台,他在获奖 感言中说:“我非常荣幸今天可以获得这 个奖,我完全拥护政府提出的建设节约型 社会的号召。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因而人均资源比较少,目前我国经济发展 的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如果我们不重 视节约,中国的发展将不可持续。节约要 从每个人做起,如果我们能从每件小事做 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盆水开始, 大家一起坚持下去,节约型社会才有可能 出现。”  相似文献   

8.
《绿叶》2005,(6)
6月23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梁从诫、敬一丹与台湾“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李维文等一行,参加了由“自然之友”与额尔古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额尔古纳生态高层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由环保NGO发起、与地方政府共同举办的研讨当地经济发展的高层会议。国家环保部门官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学者及环保NGO代表、环保实业家近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图为梁从诫(左三)在会议上发言。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很多政协委员就环保问题提交了自己的提案。其中,以赵忠祥、陈建功、牛文元、梁从诫等4位委员的提案最具代表性。本刊记者专访了4位理论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就这4个提案,他们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2014,(11):2-2
正不惩治腐败要亡党亡国,不消除环境污染,不保护好生态环境,也要亡党亡国——这振聋发聩的话出自中国环保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83岁的曲格平先生之口。这是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明确表态。对曲格平先生的这个判断,我们完全赞同!曲格平先生后来还担任过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他任期内参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试行),并  相似文献   

11.
赵永新 《绿叶》2007,(11):56-57
2007年8月26日,由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组织的欧洲环保之旅中国采访团,远赴西北欧诸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采访。本刊将陆续刊登人民日报社资深环境记者赵永新的采访手记,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2.
梁从诫先生曾说过:"我想如果把环境保护的种子撒在中小学生的心上,让这些种子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么,我们的环境保护事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就必然会大有希望。"许多绿色志愿者正在依此行动。——题记女儿在德国定居,多次催促她去海外团聚;老公是资深文艺工作者,一直活跃在武汉文艺舞台;她本人是电视台的知名编导,已步入退休行列。她有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本可以安享退休后的富足浪  相似文献   

13.
赵永新 《环境教育》2010,(11):28-31
"我们和其他动物同是自然之子。麻雀打光了,虫害就增加了。拼命洒杀虫剂,结果是每个人的肚子里都有农药的残留。我这么大年纪了,无所谓了,但那么多青年人、那么多祖国的花朵该怎么办?"这就是梁从诫先生所担心的。如今,自然之子驾鹤西归。  相似文献   

14.
“我觉得挺好!”这是记者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绝大多数接受采访的人都对“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环保工作者有很大鼓舞,也反映了环保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黄浩明这样说  相似文献   

15.
《绿色视野》2013,(1):14-15
2012年12月9日,安徽省首届环保社团组织会议一结束。一位学生向自然之友副总干事张赫赫索要联系方式时,张赫赫随手掏出了一张已用过的普通打印纸、背面还有铅字的名片。面对大家的疑惑,张赫赫很淡定地解释说,"这是继承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先生的理念,我们一直提倡环保和废纸再利用。"  相似文献   

16.
《绿叶》2016,(1)
2015年12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了对新《环境保护法》生效后第一起环境公益诉讼案的终审判决,环保组织胜诉。实践又一次表明,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正如自然之友的创始人梁从诫先生所说"真心实意、身体力行"。这也是我们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第一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我偶然翻到了前世界银行很早以前的一位执行总裁——乔治·罗伊斯先生的一则趣事,这个故事有—个近乎荒诞的结局。罗伊斯地位尊贵,所有要见他的人,都必须通过他的秘书安排,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见到的。不过有一个记者属于例外。记者叫比尔,在他想进行采访的一年之前,他就打了一个电报给罗伊斯——他最崇拜的金融家。电报的内容很简单:“比尔会来。”电报上面没有其他信息。没有解释比尔是谁,没写他的联系地址或电话号码。只有那几个字:比尔会来。过了两个月后,记者又花了25元美金,罗伊斯又收到一个电报,这次的内容与上次有一点不同:”比尔真的会来。”但是,还是没有联络方式或者任何其  相似文献   

18.
在2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她的允许,不能砍伐一棵树;在她工作的市政府所在地,找不到围墙;被许多落后地区奉若神仙的投资商,在她这儿却连连碰壁;在她的引领下,一个边陲小城迈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步伐……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说:"如果中国有十分之一的市长像她这样,中国的生态环境就会有非常大的改观。" 她,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市长钱瑞霞。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两会"期间,我关注了政协委员梁从诫"关于尽快建立健全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的提案。在提案中,他呼吁国家通过立法,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污染破坏环境者提起诉讼的权利。我认为,这是一项对环境保护工作十分有益和及时的建议,它反映了环境法学界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心声。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绿叶》2012,(12):96-96
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 清华大学NG0研究所王名教授近日出版了一本新书《中国NGO口述史》。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们7年前开始做口述史,当初做这个是因为在有关NGO的访谈和调研中发现,NGO的创业者们的历史都还没写出来,随着他们年岁的增加.很多历史可能就永远流失了。但是他们对于很多创业阶段的记忆还很清晰,只是自己无法把这些写出来.或者是没有时间,或者是没有能力。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很强烈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抢救的工程”,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大多数的初期创业者已退休,他们无法自我呈现.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这些保留下来,然后整理出来,最后再出版出来,而且要尽可能快地出版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