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洞庭湖区水文气象灾害及其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至 《灾害学》1993,8(4):46-50
本文通过大量而系统的资料,阐述了越来越严重的水文气象灾害,导致洞庭湖湖面萎缩、湖容减小、洪涝频仍、气温年差增大,湖泊效应衰退,使鱼类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并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保障高原输电通道的安全,排查地表形变引发的地质灾害,以哨兵雷达卫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以750 kV川湖Ⅰ线为监测对象,采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研究分析输电通道地表微小形变的提取方法,发现川湖Ⅰ线100号杆塔附近存在明显的地表形变量,且2019年7月形变有明显的加速过程,分析说明该地面沉降区的形变与地面或地下的施工过程有关。研究表明:(1)卫星遥感星载InSAR测量技术适用于地表微小形变的提取,提取精度较高,能够满足输电通道地表形变的监测;(2)卫星遥感星载InSAR测量技术提取的地表形变精度可达毫米级,可替代人工地面测量工作;(3)针对地表形变,与传统野外核查、人工测量解译相比, 卫星遥感星载InSAR监测技术具有精度高、效率高、覆盖范围广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退田还湖区避灾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鉴于洞庭湖区1998年冬至2000年春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后水面扩大,耕地减少的问题,围绕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应用种植业、养殖业生态工程原理,分别在单退垸、双退垸区建立了数年一淹区、常年淹水区、季节性淹水区、渍水低湖田等多种避灾生态农业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科学对策,以合理利用退田还湖区的资源与空间,尽快形成具有避洪耐渍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现代农业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程鹏  袁长顺  张新法 《灾害学》2004,19(1):81-86
通过对“两山一湖“区域生态系统的分析,认识到影响该区域生态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毁林垦种、外来物种入侵、森林火灾等;提出了保护森林资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退耕还林、推广水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物种保护、预防松材线虫病和森林火灾、建立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特征及功能分析,提出了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并结合PSR评价框架和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了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漓江风景区2002-2011年间10a的相关数据,对漓江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漓江风景区生态系统总体健康状况逐年好转,但其压力评价要素长期处于亚健康至疾病状态。针对生态环境压力,从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桂林漓江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2006年可可西里科考队现已完成可可西里西方滩、库赛湖、卓乃湖、布格达板峰、月亮湖、涟湖、玛曲乡(属西藏安多县)的科考探秘行动,于11月18日返回青海格尔木。本次行动有五大发现。  相似文献   

7.
媒体有过这样的报道:分布在可可西里各地的雌性藏羚羊,每年6月都集结成群,长途跋涉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阳湖等地产仔,一个月后再带着新生的小藏羚羊返回原栖息地。然而,由于青藏铁路的施工,给向西迁徒的藏羚羊挡了道。后来,青藏铁路参建单位为此停止施工4天,才使藏羚羊得以平安迁徒。  相似文献   

8.
可可西里     
中国科学院2006年可可西里科考队现已完成可可西里西方滩、库赛湖、卓乃湖、布格达板峰、月亮湖、涟湖、玛曲乡(属西藏安多县)的科考探秘行动.于11月18日返回青海格尔木。本次行动有五大发现。  相似文献   

9.
安徽"两山一湖"地区的旅游生态破坏和视觉污染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成林 《灾害学》2003,18(4):79-84
阐述了“两山一湖”地区在安徽省旅游中的重要地位,重点讨论了“两山一湖”地区的旅游生态破坏和视觉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水灾机制和减灾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分析了洞庭湖洪涝灾害的成因机制,指出长江三口和湖南四水的来水来沙是制约洞庭湖演变和造成湖区水灾的关键因素,应重点协调江湖关系和湖垸关系,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堵疏并重,泄蓄兼筹,并借助未来的三峡工程来改善湖区的水文环境。  相似文献   

11.
恢复力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在描述生态系统方面,恢复力有两种相对清晰的描述性定义。一是Holling恢复力,表示系统在不发生状态转一下吸收的最大干扰量;二是Pimm恢复力,表示系统受干扰后恢复至扰动前的速率和时间。生态系统恢复力既可以表示恢复现状,又可以预测恢复趋势,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生态系统恢复力可减轻灾害发生风险,开展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估可提高灾后重建的科学性。进一步探索灾害驱动下的生态恢复力定义,建立灾害生态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构建生态恢复力"绝对值"评价方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2.
根据洪水致灾机理,提出用洪峰水位的变异程度和高水位持续时间的变异程度综合反映洪水的灾变强度,建立洪水灾变强度的计算模型。从鄱阳湖洪水特征及湖区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鄱阳湖洪水灾变计算公式,用以评价鄱阳湖洪水灾变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了解萨雷兹湖水域的变化趋势和驱动因素,运用归一化水体指数法与全局-局部分割阈值法自动提取近50 a萨雷兹湖的湖岸廓线研究其面积时序变化;并分析萨雷兹堰塞湖水域体量变化特征。揭示了萨雷兹堰塞湖水量变化驱动气象、入湖补给和冰川消融因素等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72—2018年萨雷兹湖水量总体变化波动上升,变化速率为0.012 km3/a。2)萨雷兹湖所在区域降水量与蒸散量保持相对稳定,穆尔加布河径流补给量与萨雷兹湖水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3)萨雷兹湖流域每一年冰川消融量中有大于15.4%的比例贡献给穆尔加布河产流,影响萨雷兹湖水量变化。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背景下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由此造成的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正确理解气候变暖、火干扰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之间的因果循环关系,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对制定科学合理的林火管理策略、充分发挥林火管理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以及缓解碳排放中的作用均有重要的意义。系统论述了气候变暖、火干扰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之间的逻辑循环关系,并对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剖析了气候变暖对火干扰的影响,气候变暖背景下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并提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科学有效的林火管理策略与措施,以及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研究领域及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川水断面的输电能力,基于灵敏度分析方法,以川水断面近区新能源电厂、火电厂的出力和直流回降功率对该断面的影响程度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提升川水断面输电能力的调控策略。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控策略使甜水河变电站-银川东换流站地区清洁能源的消纳水平得到提升,可为电网改造及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内罗华毕表一项报告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造成许多湖泊决堤。 这份报告总结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高山综合发展中心多年来的观测和研究结果。该项研究对尼泊尔境内的3252个冰川和2323个冰川湖,以及不丹境内的677个冰川和2674个冰川湖进行了长达3年的观测。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长了整整一摄氏度,冰川和积雪的融化速度的加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估算--以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研究表明,大庆市自1988年以来土地利用状态变化很大,由此引起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响应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以大庆市1988年和2001年的Landsat TM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应用Costanza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分析了该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3年间,大庆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损害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了20.76%-24.01%。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洪灾特征与圩区还湖减灾运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水文资料,分析了鄱阳湖入湖五大河流来水与长江水情对鄱阳湖洪灾的影响和鄱阳湖洪水位的频率特征,探讨了湖区中小圩区"高水还湖滞洪,低水种植养殖"的减灾运行方式对湖区防洪减灾可以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石嘴山供电局潮湖变电站测控装置通讯频发“中断复位”问题,分析了引起故障的各种因素,找出了故障原因,并对站内交换机网络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潮湖变电站站内交换机因网络结构混乱,导致广播风暴,是造成全站测控装置通讯频繁中断复位故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系统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内各城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并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城市群存在着巨大的生态赤字,生态系统安全性脆弱,生产、生活强度严重超过了其生态系统的自然承载能力.分析了产生生态赤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