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杭州滚镀厂自行设计、制造,每小时处理50吨电镀废水的斜管沉淀池,已于1987年10月16日通过市级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2.
铁屑内电解法处理电镀含铬废水的实验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邓小红 《环境工程学报》2008,2(10):1349-1352
详细介绍了铁屑内电解法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同时就该法对六价铬去除率的影响因素:停留时间、pH值、铁炭比和铁屑粒径进行了动态试验,得到了较佳工艺参数,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例。结果表明:用铁屑内电解+斜管沉淀池+微孔过滤机处理电镀含铬废水,Cr(Ⅵ)的去除率达到99.6%以上,出水各监测指标优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实践证明该工艺投资少,处理成本低,运行简单,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就地调蓄处理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高效混合絮凝斜板沉淀工艺进行现场中试的基础上,将化学强化处理工艺与调蓄池相结合,针对上海市某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调蓄/沉淀池的概念设计,提出主要设计参数,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对调蓄/沉淀池进行优化设计.试验和模拟结果表明,调蓄/沉淀池与单纯的调蓄池相比具有更好的溢流污染控制效果和效益/造价比.  相似文献   

4.
计算了平流式沉淀池的流场,并和理想沉淀池关于速度分布假定进行了比较,指出关于理想沉淀池的速度假定并不一定十分符合实际,这是造成我国沉淀池处理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给出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沉淀池是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池内水流流态对沉淀池的处理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中常用的FLUENT软件,采用重整化RNG k-ε2方程模型对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内的湍流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利用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对沉淀池中的流速进行了实测,研究结果表明,沉淀池顶部和底部区域流速较大,而中部区域流速相对较小,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回流区。计算模拟值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证明了CFD数学模型能准确地模拟沉淀池内的流速分布及流场沿程变化情况,此模型可以应用于沉淀池内部流场模拟。  相似文献   

6.
曝气池-二次沉淀池系统作为活性污泥法的核心部分,其合理的教育处可以减小池容、降低建设费用。系统建成以后对其进行协调运行调度,是其能够良好运转、充分发挥它们处理效能的关键。对曝气池-二次沉淀池系统的统计计算模式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系统最低停留时间函数方程组,同时还对曝气池-二次沉淀池系统的协调运行调度中一些较难控制的环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对斜板沉淀池在新钢公司高炉煤气洗涤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报道,同时与原系统平流沉淀池从工艺参数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运行结果表明,采用斜板沉淀池节省了投资,使循环水利用率从55%提高92%,出水水质得到显著提高,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
结合冶金系统连铸水处理工程实例,简单介绍一种斜板隔油沉淀池的设计方法及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给水处理中常规沉淀池的沉淀效率,采用多个沉淀池代替常规的单一沉淀池进行沉降实验,多池依次进水、依次静止沉淀,然后出水,周期循环,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周期循环静止沉淀”这种给水处理新工艺。实验结果和实践表明,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与常规连续进、出水的单一沉淀池工艺相比,其沉淀效率明显提高,其出水水质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0.
刘彦飞 《环境工程学报》2009,3(6):1044-1048
已有的实验和实践表明,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与常规连续进、出水的单一沉淀工艺相比,其沉淀效率明显提高,其出水水质显著改善。为了进一步研究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的性能,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周期循环静止沉淀池与常规沉淀池相比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和水质澄清效果,是常规沉淀池处理能力的1.2倍;在两池循环的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中,当反应池与静止沉淀池总处理能力比为1∶1时,周期循环的静止沉淀池清水层高度为2 m、周期内清水层形成速度为1.67 mm/s、体积负荷和表面负荷较常规沉淀池均提高了20%;受反应池进水流量的冲击影响,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的静止沉淀池设置数以2~3个为最佳;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中反应静止沉淀系统不会对后续过滤单元产生水力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原庆元造纸厂因污染严重破产后改制重组的凯达、刘氏两家纸业有限公司 ,利用废纸及外购纸浆生产牛皮纸、仿袋纸等成品 ,废水主要为打浆废水和造纸废水 ,其中 ,打浆废水全部打入浆池回用 ,造纸废水则进入处理系统后达标排放。凯达纸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 1 80 0吨 ,吨纸耗水量 2 0 0吨 ,日最大排水量1 2 0 0吨 ,年总排水量 36万吨。刘氏纸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 1 2 0 0吨 ,日最大排水量 60 0吨 ,年总排水量 2 4万吨。两公司均采用混凝沉淀法 ,并利用原造纸厂氧化塘、调节池、斜管沉淀池等基建设施。废水处理工程已于去年通过验收。该设…  相似文献   

12.
对斜板沉淀池在新钢公司高炉煤气洗涤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报道,同时与原系统平流沉淀池从工艺参数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运行结果表明,采用斜板沉淀池节省了投资,使循环水利用率从55%提高92%,出水水质得到显著提高,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以银川市某水厂为例,评估高效絮凝沉淀池与翻板滤池组合工艺的工程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高效絮凝沉淀池与翻板滤池组合工艺能够适应较大水质波动,具有一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其浊度去除率和高锰酸盐指数(以CODMn计)去除率较高,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49-2006)。通过调整排泥量和污泥回流比,能够有效解决沉淀池泥位超标问题。根据翻板滤池的过滤负荷和滤水阀门的开度调整反冲洗周期,能够提高过滤效率,节约电耗。少量无烟煤滤料的流失对翻板滤池出水浊度无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低温低浊水处理工程提供设计经验和工程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效沉淀池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厂,其表面负荷是沉淀效率的关键指标。为将实际工程表面负荷稳定提升到12 m·h-1,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优化了高效沉淀池的负荷。结果表明,污泥特性和几何构型的协同关系是提高沉淀池表面负荷的关键。宽下降区、长挡墙有利于提升流场的均匀性,但远端出水堰的污泥流失风险限制了表面负荷提升。优化的挡墙长度、上升区/下降区(1/2.65)之比等几何构型特征,能够减少积泥斗污泥扰动,改善总体流场均匀性,从而将表面负荷提高到11~12 m·h-1。污泥沉淀过程中的流变特性和流动本构认识不足,限制了表面负荷的进一步提升。上述结果提升了高效沉淀池工程负荷,深化了对高效沉淀池流态的认识,亦为污水处理系统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运行优化工具及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宁水厂水源厂投入运行时,发现沉淀池出水槽有异常晃动,且幅度较大,影响运行效果和结构安全.根据水力平衡原理,对出水槽进行受力分析,结果表明,玻璃钢槽体偏轻,浮力大于重力,受力不均衡.按照这一结论,对出水槽采取添加钢筋混凝土压重方案修整.修整后,沉淀池运行稳定,完全解决了水槽晃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合建式曝气沉淀池在运转过程中,常由于沉淀区积泥而影响运转效率和处理效果。因此,研究积泥原因和防治积泥措施普遍受到重视。本文从模拟试验着手,研究合建式曝气沉淀池回流的机理,分析积泥原因,并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提出一些有关防治积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矩形池如平流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其排泥方法一般用刮泥机将污泥刮至方锥形泥斗,定期排除泥量;小型矩形池可不用刮泥机,直接采用多斗人工或PLC编程定期排泥。无论哪种排泥都存在泥斗/控制阀门/阀门井数量多、操作不便的弊端。将泥斗改为泥槽,主要探讨了用单管排泥代替多斗多管排泥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竖向隔板分油法、蜂窝斜管分油法及磁性颗粒吸附过滤法 ,将这 3种方法结合处理某机修厂的含油污水 ,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厌氧-局部循环供氧生物膜技术处理农村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农村生活污水水质和间歇进水特点,利用“厌氧-局部循环供氧生物膜”技术,研究该工艺对有机物、氮、磷的去除效果.厌氧池和局部循环供氧池有效容积比为1∶1.6,曝气装置位于局部循环供氧池中间底部,环形导流板将局部循环供氧池分隔成中间好氧区和四周缺氧区,斜管沉淀池前置到厌氧池与局部循环供氧池之间,出水端设置循环水池.装置连续稳定运行12个月,平均进水量为140 L/d,生物反应区HRT为1.3d.监测结果表明,出水COD、BOD、NH3-N、TN和TP平均浓度分别在40.31、3.38、2.69、11.98和0.75 mg/L,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指标(GB-18918-2002)中的一级排放标准.研究表明,厌氧-局部循环供氧技术是一种适合农村分散污水处理的新工艺,可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20.
将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逐级排入沉淀池、曝气池、生物膜池、贝类净化池及生态洁水池进行多级处理,对养殖中后期养殖塘水及各级尾水处理单元排水进行水质分析,分析尾水处理系统各单元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经过多级处理后,养殖尾水中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悬浮物的质量浓度平均值由3.94、0.47、9.00、75.80 mg/L分别降至1.77、0.16、5.67、16.33 mg/L,各项指标均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规定的一级标准。养殖尾水从沉淀池进入曝气池、生物膜池和贝类净化池后,主要水质指标均逐渐降低,但进入生态洁水池后却有不同程度增加。可见,多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明显改善了养殖尾水水质,沉淀池、曝气池、生物膜池、贝类净化池对养殖尾水净化均起到积极作用,后期应合理配置生态洁水池中沉水植物及洁水鱼的密度,加强运行管理,确保尾水治理效果的长效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