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及其邻区是我国东部地震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现今小震活动也较活跃,并曾显示出某些异常。本文对渤海地区近期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强度分带特征及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岩石边坡稳定性的可靠性理论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撇开了传统的整体刚性极限平衡法和条分法等安全每当法评价边坡的稳定性,采用可靠性理论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更符合工程实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剖面分析了1969年渤海7.4级地震震中附近地区浅部地质构造特征。震中及余震区范围内,海底地形平缓,相对上隆。全新统(海相)厚度7—10米,较周围地区要小,上更新统最上部(陆相)厚度42—45米,较周围地区稍大,二者等厚线形态、走向都是 NE 向,与7.4级地震的余震区长轴方向(N45°E)一致。断裂较发育且数量多(6条),并多集中在震中西南4—6公里处,皆是高角度(80°)的正断层。较老的断裂在22000年前生成与活动,继承性多期活动的(NW 向,一条)、新生的(NE 向,一条)断裂在22000年之后,甚至在全新世时期还在活动、生成。断裂每次活动的垂直滑动量约3米。7.4级地震的发生主要与 NE 方向的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4.
笔者根据野外考察和测龄数据等发现,茅山及其邻区玄武岩有两次喷发旋回,形成早第三纪玄武岩和晚第三纪玄武岩.前者分布在茅东断裂带及其以东地区;后者分布在南京—溧阳断裂带上.两带交汇于竹箦王市和上沛老虎山,这两点恰好位于含幔源(橄榄岩)包体的橄榄玄武岩的所在地.它的存在不仅受特殊深部构造条件控制,而且后期构造变形明显.表明茅东断裂带与南京—溧阳断裂带已垂直延伸到上地幔,并且新三纪以后仍有活动.最后笔者从溧阳两次地震机制节面要素,震源体和余震分布与玄武岩分布图象关系等,推测含幔源橄榄岩包体的玄武岩可能是溧阳地震孕育和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震震源机制解等资料,分析了渤海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本区应力场总体方向较华北地区稍向右偏转,力的作用方式以近水平和水平为主,主压应力显示一定斜向作用和局部垂向作用;以横贯渤海的两亚板块(黑龙江与华北)分界带—北西向构造带为界,南北两区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地震破裂方式也存在相应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两区的动力源方向不一致有关。主压应力轴方向在其总体稳定的背景上呈现时间尺度不同的波动变化,进一步研究这种波动的成因及规律,对地震预报及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均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1990年2月10日江苏常熟—太仑—带发生了(Ms)5.1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不大,烈度不高,然而却对江南民居造成普遍的损坏。本文就这一主题,分析了江南民居震灾加重的原因,并呼吁要重视江南民居抗震性能的研究;建议从行政渠道对江南民居的新建工程进行技术上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吴宝俊  樊根彦 《灾害学》1995,10(3):11-14
在本文中,我们引入了“中尺度系统串”的概念,并通过7个例证讨论了它与洪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有历史记载以来渤海地震区的地震资料,通过华北、华南及东北等地震区的比较,讨论了渤海震区强震的频发性特点。同时根据渤海震区的地温场、重力场、电磁场等地球物理场及其有关反演解释资料以及地质构造、现代构造应力场等,分析了渤海震区的震源环境条件,通过与华北等震区对比阐述了渤海地震区震源环境特征。讨论了该震源环境条件对渤海震区地震频发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西岸海平面上升威胁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因受全球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的双重影响,在21世纪末渤海湾西岸海平面将相对上升90~260厘米,广大地区(包括天津市区)将处于大潮平均高潮位之下,自然岸线位置将后撤至津浦线附近.我们提出筑堤防潮引黄放淤提高建筑高程三位一体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新编 M_3>4(3/4)级历史地震目录及1970年以来 M_L>4.0级地震目录,对渤海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图象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等值线显示该区地震主要受北西向天津—蓬莱断裂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控制,而北西带的活动性更强烈;1970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在空间上沿活动构造带定向迁移与丛集,而以活动构造为基础划定的统计单元内4级以上地震随时间呈线性、指数或幂函数增长三种类型;海城和唐山大震发生于4级以上地震局部集中且呈指数增长过程中。结合地质构造及岩石破裂实验,讨论了上述地震现象的构造物理涵义及地震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正> 一、课题确定与实施地处长江金三角腹地的茅山地区,分别于1974和1979年发生了5.5和6.0级地震,这种五年内原地重复发生中强地震的例子在中国东部是绝无仅有的.它所造成的损失又远比边远地区同级地震、甚至强震还要大,仅据6.0级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倒塌六万多间,死伤二千多人,其直接经济损失达二亿多元.溧阳地震发生在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并造成如此严重  相似文献   

13.
陈宝冲 《灾害学》1991,6(1):14-18
水土流失、坡身不稳和泥石流是地表物质坡移过程的三种主要类型,也是其成灾的基本原因。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对坡移过程的控制既要作具体分析,又要有综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在7.4级渤海地震前长清地震台电感异常的三个基本特征:(1)临震前曲线产生大幅度的跳跃形成锯齿状;(2)曲线变化斜率在震前3个月发生明显改变;(3)震后曲线逐渐恢复正常形态。  相似文献   

15.
孙振华 《灾害学》1996,11(1):54-58
城市人为灾害灾变动力机制在认识上有两个层次:表征机制和内在机制。本文以研究内在机制为目标,阐明城市复合生态位位势、城市界面论、城市奇异吸引源、城市增熵等4个方面的人为灾害灾变动力机制,并指出了这些研究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大旱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朝迎 《灾害学》1990,(4):29-33
本文利用相对距平和Z—指数为指标分析了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大旱,并着重研究了干旱对该地区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渤海地震前异常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一次再研究。重点对震前背景空区、小震条带、频次和 b 值等长、中期异常的资料、判据和预报意义作了讨论,并与有关作者的研究结果作了对比。最后指出渤海地震前较为清晰的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史料地震研究中的史料选取、分析、强度评定及地震参数赋于等问题的原则、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海岸侵蚀灾害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探讨了海岸侵蚀灾害的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指标的选取和灾级的划分,特别提出了利用综合指数进行灾害评估的建议,采用1992年山东省海岸侵蚀灾害的有关资料和1991年有关区县的经济指标,对海岸侵蚀灾害进行了评估,采用经济总损失量,单位岸线损失量,人均损失量,国民生产总值损失率,国民收入损失率,预算内收入损失率,受灾率和土地损失等指标作为评估参数,将海岸侵蚀灾害分为特大灾,大灾,中灾,小灾,轻灾五种,依法给  相似文献   

20.
三峡地区建设中环境灾害问题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忆邵  彭珂珊 《灾害学》1995,10(2):68-72
随着三峡工程的大规模建设,目前所面临的各类生态环境灾害严重制约三峡地区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灾害的系统分析,提出了灾害减免之对策,为三峡地区经济起飞创造一个安全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