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西南地区干旱规律与节水农业发展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除西藏以外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耕地和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占全国的19.2%、19.1%和14.9%,是我国十分重要且潜力巨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干旱是制约本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西南地区的干旱特征,揭示出该区季节性干旱严重、区域性干旱突出、干旱类型多、连旱频率大的干旱规律,提出对农业生产危害最严重的干旱类型是春旱、夏旱和伏旱。从自然和经济开发的角度,分析了该区干旱的主要成因是降雨分布不均、水资源可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和水利工程滞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降雨利用率、提高水资源开发程度及大力发展生物节水技术的对策,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抗旱作物选用、节水农耕农艺技术和发展经济植物篱(埂)等生物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佩钦 《生态环境》2003,12(1):33-36
湖南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农业大省,在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严重,生态环境整体上尚未根本好转。湖南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灾害频率和强度提高;不适当的丘岗山地与坡耕地开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文章结合已有研究工作,提出了湖南农业生态建设主攻方向和措施。作者认为,(1)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是减少水旱灾害的根本措施。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是综合开发潜力大、人类垦殖活动频繁、环境相对脆弱的丘陵地区。(2)要构建人地协调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在丘岗山区,依据不同自然条件,构建高效农业生态系统。达到提高生产率并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平原湖区调整农业布局,实行避灾减灾种植制度。(3)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3.
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利用为例,剖析湿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相关环境问题,包括:湿地面积缩小,自然灾害濒发;区内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生产与生活性污染严重;湿地功能日益衰退;湿地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民的生产投入明显不足。此外,还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对策,具体有: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新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建立预警分析系统,以现代湿地生态工程技术为指导,全面提高湿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丘岗农业水资源态势与管理方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中游流域丘岗区水资源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支持农业的持续发展,但降雨时空分配不均,阻碍农业持续发展,在丘岗农业持续发展的水管理方面应强化工程措施,提高调蓄雨水的能力;广泛实施土地覆被、覆盖,培肥等生态措施,推行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5.
土地处理技术在干旱—半干旱过渡带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处理系统是在干旱-半干旱过渡区实现污水无害化、资源化的有效技术。内蒙古霍林河矿区污水土地处理系统设计与运行结果表明,该区具备推广土地处理技术的良好条件,土地处理系统应以慢速渗滤和污水资源利用型为主,实现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污水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增加镶嵌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速人工林的成林郁闭,增加林木蓄积量,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丘陵红壤开发的水土资源保护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湖南省桃源县为例,针对目前丘陵红壤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探明季节性干旱成因和发生规律、水资源合理调蓄利用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红壤丘陵区抗御季节性干旱的水分管理对策和主要措施;通过不同经营模式的水土资源动态观测、分析,提出了红壤丘陵区土壤允许流失值应≤200 t·km-2·a-1、相应的降水径流系数<0.25 等水土资源协调发展的关键技术指标,并在丘陵红壤坡地上建立了土壤侵蚀模数<100 t·km-2·a-1 的“土壤-水分-生物”资源互利型的高效利用模式。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为中心,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建立了茶叶、苎麻、果业、庭园高效生态农业等四大科技先导型的产业化规模经营体系,为我国红壤丘陵区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提供实用模式与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业生态学面临的新问题与新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业发展正呈现现代化、结构优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生态良性化等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加入WT0后,农业生态学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任务,主要包括:(1)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生态学问题;(2)农业生物安全问题;(3)食物安全与生态农业建设问题;(4)农业资源与物种多样性保护问题;(5)农业生态管理与生态补偿问题;(6)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7)农业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学问题;(8)贫困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荒漠地区,是指干燥度大于4的地区。它包括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和鄂尔多斯台地西缘,面积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足,在水利资源丰沛地段成为古今农业开发的重要基地。但是,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积盐范围和强度大,多风沙,生态平衡十分脆弱,给农业利用带来不少困难。解放后,相继进行了大规模农垦和人为经济活动的干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干旱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没有灌  相似文献   

9.
通过种草、营林、治水和保土改善生态环境,逐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建立高效种植业,提高耕地持久生产力,保护农业生物生产机能,开发果树生产,增强畜牧业,加工利用农副产品,解决农村生活能源,发展庭院生态经济等,探讨建设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使沿海旱地农业得到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皖东地区中药材资源的优势,建立了包括利用价值系数、利用现状系数、濒危系数、栽培系数、分布系数、蕴藏系数6个评价指标的“中药材优先开发”指标体系,据此将皖东地区国家和省规定普查的237种中药材确定为一级优先开发的有6种,二级优先开发的有79种、三级优先开发的有96种,暂缓开发的有56种,最后,以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为目的,将皖东地区划分为低山丘陵药材保护区,浅丘岗地药材开发区,沿湖河药材利用区以及沿淮洼地药材扩大区。  相似文献   

11.
系统地分析了浙江省武义县石龙头流域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水土流失状况 ,指出了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提出了南方红壤小流域开发治理的基本原则 ,总结了开发治理的技术措施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从垦利县自然环境特点、土壤主要特征以及土壤资源的利用入手、分析探讨了土壤-人类-环境的相互关系,探明了土壤-人类-环境恶化的客观原固和人为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土壤-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土壤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粮食安全的核心。文章在研究我国土壤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着耕地减少、粮食减产的挑战。提出要解决我国耕地土壤和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实施“藏粮于土”的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我国土壤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主要内容是: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实施基本农田严格保护机制;开发土壤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有弹性有应变能力的种植制度;防治土壤污染,保障粮食安全;适度开荒复垦,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4.
持续农业是关于建立资源、生态、地力、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制度的一种思想.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耕地锐减、环境污染,制约着广东农业的持续发展.土壤学应围绕持续农业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应加强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地退化,提高土壤肥力,保证耕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应开展土壤资源的动态变化研究,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天津滨海湿地典型野生盐生植物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津滨海湿地具有丰富的野生盐生植物资源,其中为数众多的盐生植物成功适应了本地区生境,深入研究其应用对滨海盐碱地改良与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滨海自然盐生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滨海盐生植物多样性组成进行了简要分析;结合典型盐生植被景观的构成及特征,重点探究了典型野生盐生植物在滨海盐碱地改良和植被恢复、园林绿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表明:本区15科,35余种的野生盐生植物中,能够重点推荐作为盐碱地改良和绿化的典型野生盐生植物至少有15种。最后提出保留和保护典型盐生植物和植被景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Holste EK  Kobe RK  Vriesendorp CF 《Ecology》2011,92(9):1828-1838
Plant growth responses to resources may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hat influences species' distributions, coexistenc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rradiance is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 for seedling growth in the understory of wet tropical forests, but multiple soil nutrients and species have yet to be examined simultaneously with irradiance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o identify potentially limiting resources, we modeled tree seedling growth as a function of irradiance and soil nutrients across five sites, spanning a soil fertility gradient in old-growth, wet tropical forests at La Selva Biological Station, Costa Rica. We measured an array of soil nutrients including total nitrogen (total N), inorganic N (nitrate [NO3-] and ammonium [NH4+]), phosphate (PO4-), and sum of base cations (SBC; potassium, magnesium, and calcium). Shade in the forest understory did not preclude seedling growth correlations with soil nutrients. Irradiance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growth in 52% of the species, inorganic N in 54% (NO3- in 32%; NH4+ in 34%), total N in 47%, SBC in 39%, and PO4- in 29%. Overall, growth was correlated with both irradiance and soil nutrients in 45% of species and with soil nutrients only in an additional 48%; rarely was irradiance alone correlated with growth.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the magnitudes of growth effects, assessed as the maximum growth response to significant resources for each species, were similar for irradiance and most soil nutrients. Among species whose growth correlated with soil nutrients, the rank importance of nutrient effects was SBC, followed by N (total N, NO3-, and/or NH4+) and PO4-. Species' growth responsiveness (i.e., magnitudes of effect) to irradiance and soil nutrient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pecies' shade tolerance (survival under 1% full sun). In this broad survey of species and resources, the nearly ubiquitous effects of soil nutrients on seedling growth challenge the idea that soil nutrients are less important than irradiance in the light-limited understory of wet tropical forests.  相似文献   

17.
综合论述广东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利用改良分区;阐述了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和水稻土等主要土类的性质及利用现状;分析了各个地带、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壤组合以及土壤利用改良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广东今后土壤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神木煤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丽  王力  和文祥  王梅  易小波 《生态环境》2011,(8):1343-1347
通过对神府煤田开采区3个煤矿区周围土壤Cu、Cd、Cr、Mn、Ni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及分析,评价了煤田开采对周围土壤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长期的煤炭资源开发、运输等活动,已导致周围土壤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累积性污染,土壤中Cd、Ni质量分数高于陕西省土壤背景值,且Cd污染程度较高,Ni污染程度较低,而Cu、Cr、Mn基本不受污染。3个煤矿表层土壤各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均表现出污染区大于对照区,但这种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Cu、Cr、Mn 3种重金属元素虽没有超出背景值,但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累积;煤矿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受到开采年限、土壤质地、风向等因素的影响。3个煤矿污染区土壤剖面样品中,5种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基本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且这种趋势具有波动性。  相似文献   

19.
从惠州市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入手,分析其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耕地面积锐减、土地资源承载力下降、耕地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土壤和农作物被污染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土壤资源信息共享的WEBGIS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使用和共享现有的土壤科学数据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为提高土壤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效率,文章阐述了在因特网环境下实现土壤资源信息发布的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讨论了其实现方法。采用WebGIS技术,以ARCIMS为平台,以广东省土壤系列图件为基础,构建土壤信息共享系统,通过WEBGIS进行土壤资源信息的发布和共享,并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