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据UNSCEAR-1982年报告中指出,天然辐射对人的有效剂量当量大约有一半来自空气中的氡及其子体。以往人们在考虑氡对人体的照射剂量时,主要侧重于对室内外环境空气中的氡及其子体进行测量和估算,而对人体自身呼出气中氡浓度的测量研究尚嫌不足。测量人体自身呼出气中氡浓度,不但可以对人体自身氡的照射剂量和环境中氡的照射剂量加以区别和比较。而且还可以由此估算出人体内的~(226)R。含量及其内照射剂量。同时也是人体内~(266)R_a含量分析测量的一种有效的间接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 在前第四纪封闭的地质体系中,铀系元素与~(238)U系母体处于放射性平衡状态。它们在空间分布上分离的趋势是由元素化学性质的不同以及子体元素的原子在铀矿物和含铀矿物结晶格架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的。在表生带中存在着破坏放射性系列各元素间的平衡关系并使其独立迁移的有利条件。因此,比较长期地,完全或部份独立存在的那些长寿命元素和同位素就具有最大的可能性,其中包括~(238U)、~(234)U、~(230)Th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辽宁省渤黄海海域海生物中238U,234U、232Th、226Ra、90Sr,137Cs放射性核素水平及其所致居民的年摄入量和待积剂量当量。结果表明,辽宁省全省、城市和农村每一居民由于上述放射性核素所致的年摄入量分别为36.4、60.1和5.48 Bq·a-1;所致的待积剂量当量分别为3.80、6.82和0.571μSv。探讨了各种放射性核素所致人体主要器官的内照射剂量,此外,还给出了各放射性核素或海生物对总剂量的贡献分额。  相似文献   

4.
空气中氡及其子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从发现铀矿开采工人肺癌发病率与井下空气中氡及子体浓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以后,氡及子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国际上有些辐射防护机构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并对产生高浓度氡及子体的工作场所制订了相应的限制标准和防护措施。但是,在一般环境里,室内外空气中也存在着氡及其子体,对人体所产生的辐射剂量约占整个天然辐射剂的一半。为了解室内外空气中氡及子体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和国外都相继开展不同规格的调查,并公布了调查数据。本文利用已公布的一些数据,介绍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氡及其子体 1.1 气态放射性核素氡—222、氡—220、氡—219 自然界存在3个天然放射性系列,铀系(u)、钍系(Th)和锕系(Acu)。在其衰变过程中,都会产生气态放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环境中,人类接受的环境辐射剂量大部分来自天然辐射,而天然辐射中的主要贡献来自于放射性气体氧及其子体。人类吸入过量的氡及其子体,健康将受到影响,肺癌的发病率将增加。而氡却是居室内空气中重要污染物之一,所以对生活环境中氡的研究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了了解徐州地区环境中氡及其子体的含量,进而了解其危害程度,我们对徐州地区空气中的氡及其子体的含量进行了调查,并估算了徐州地区居民所受的年有效剂量当量。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双滤膜法测氡和三段法测子体的联合监测方法,调查前全省统一刻度,并对测量系统进行标定,在监测过程中不时使用镅—241标准源对仪器进行监督。双滤膜法测氡时利用洗筒时间(5分钟),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了在北京对氡子体浓度进行1年的测量结果。得出了室内外氡子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室内外的平均值分别为10.0Bq·m~(-3)和8.7Bq·m~(-3)。氡子体产生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为0.88mSv。  相似文献   

7.
自切尔登采夫1955年发现天然铀中存在~(234)U/~(238)U放射性不平衡以来,陆续证明了在自然界许多物质中普遍地存在~(234)U/~(238)U放射性比值异常。利用铀放射系列的不平衡,不但对年代学和核子地球化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可作为研究铀在水圈和沉积圈的地球化学行为的示踪同位素。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部分城市室内氡浓度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省 7个市区的办公室和居室内空气氡浓度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办公室室内空气中氡的平衡当量浓度为 3 9.3 / Bq· m- 3。居室空气中氡的平衡当量浓度为 43 .2 / Bq·m- 3,居民由室内氡及其子体所致年有效剂量为2 .6m Sv  相似文献   

9.
自然界存在的铀有三个长寿命同位素:U~(238)、U~(235)、和 U~(234)。在地质环境中 U~(235)/U~(238)的比值保持恒定;而 U~(234)/U~(238)的比值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或称为母体与子体放射性失去平衡,在地质环境中,铀具有两种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价态,即 U~( 4)和 U~( 6)。  相似文献   

10.
铀(U)同位素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示踪手段,被逐渐用于研究陆地和海洋沉积物的搬运过程。然而,这一新技术能否有效指示不同环境中各类沉积物的搬运还需更多流域数据的支持。本文选取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具有显著海拔梯度和气候差异的盖孜河冰川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该流域河流沉积物细颗粒中的U同位素的活度比((~(234)U/~(238)U)_(AR))的空间变化,探索U同位素指示内陆冰川流域沉积物搬运的可行性。流域内河流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以石英和长石(占51%—77%)为主,表明较弱的风化作用。流域内受冰川侵蚀控制的上游山区支流康西瓦河和木吉河沉积物的(~(234)U/~(238)U)_(AR)范围分别是0.990—1.017和0.988—1.009,盖孜河中下游段河流沉积物的(~(234)U/~(238)U)_(AR)则为0.913—0.997。从上游山区至中下游段显示了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指示了沉积物搬运过程中(~(234)U/~(238)U)_(AR)的确发生了系统的变化。然而,盖孜河流域碎屑颗粒比表面积和分形维数计算得到的反冲损失参数太低,未能利用U同位素破碎年龄模型获得合理的沉积物搬运时间,该模型如何用到冰川流域尚需更多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基于广西防城港市、福建福清市和宁德市的3个滨海核电厂周边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长时间高频率的连续观测数据,从不同时间尺度进行系统解析.研究发现,在年际尺度上,2014~2020年间宁德嵛山岛站位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太阳活动的先减弱后增强存在一定的反相位关联;在季节尺度上,2019年度3个站位的观...  相似文献   

12.
The ground-level air concentrations of supported and total 234Th were determined over a period of 1 year at four sites in the vicinity of a nuclear fuel fabrication plant in northwest England. Both supported and unsupported 234Th were found, with mean monthly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234Th 13 times those observed at a control site 50 km north of the factory. Bulk deposition rates of total 234Th were found to be 2–3 times the background values. Analysis of mosses revealed a systematic decrease in supported 234Th concentrations with distance from the factory, with background values reached at a distance of about 1.5 km. Road dust samples showed a similar decrease in supported 234Th concentrations with distance, but with significant departures from this trend, possibly being evidence for the mechanical transport of contaminated dust from the factory. A Gaussian plume dispersion model was able to predict 85% of the observed air concentrations within a factor of four, despite large uncertainties in some sourc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3.
系统采集了我国东北地区132个表层土壤样品,采用混合酸全溶分解样品,使用UTEVA萃取色谱分离样品溶液中的铀,应用串联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MS)测量样品溶液中238U、235U、234U,获得了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3种铀同位素浓度水平和分布.首次大范围报道该地区表土中234U水平,发现在部分土壤中234U发生明显的同位素分馏.235U/238U原子比值分布显示区域大气核武器试验的放射性颗粒物在山脉迎风坡有明显沉积,导致大兴安岭等山脉的西侧235U/238U原子比值较高.但该区域铀同位素整体上处于环境本底水平,受人类核活动影响较小.来源分析表明研究区域表土中铀主要来源于成土母岩的岩石风化以及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  相似文献   

14.
应用动态模型确定酸沉降临界负荷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何一个天然生态系统都是一个稳定系统.在一定酸沉降量的作用下,生态系统最终会平衡在一个新的稳定状态.动态模型可以模拟不同酸沉降量下生态系统化学状态的变化趋势.根据信号与系统理论,这种趋势可以用一阶指数衰减函数进行模拟,以得到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的化学指标值.根据不同酸沉降量和所对应的稳态化学指标值之间的剂量-响应曲线,可以求出当系统稳态化学指标值达到临界化学值时的酸沉降量,即为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应用这种方法,以MAGIC模型为例,计算了四川峨眉山顶水和重庆南山湖泊的硫沉降临界负荷,分别为1.54和6.5  相似文献   

15.
杨蕾  徐莹  余诗航  李潇斐  李剑 《环境科学》2024,45(6):3142-3152
地下水污染物对用水安全和人民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开展地下水中高危害污染物筛选,改进了传统的危害评价方法,构建了涵盖毒理学优先指数法(Tox Pi),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性质评估法和二模网络分析法的污染物危害评估-筛选-表征综合体系,针对北京市地下水中非靶检测到的234种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开展危害评估和毒害污染物筛选.利用Tox Pi方法筛选出危害潜力排名前20的污染物,在此基础上耦合其ADME性质进一步识别出17种高优先级HOCs,并通过二模网络分析,系统表征了这17种高优先级HOCs作用的基因分子靶点,通过关联性和加权平均度分析最终得到10种高危害的HOCs,并揭示其毒作用类型多集中于内分泌干扰效应、致癌效应以及遗传毒性.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区域地下水污染物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用蛋白磷酸酶抑制法测定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类物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立了一种灵敏的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类物质的方法。从鱼肝脏中分离的蛋白磷酸酶2A被微囊藻毒素抑制,并且抑制与毒素剂量相关,抑制模式表现为典型的S型曲线。根据末知样品存在时蛋白磷酸酶的相对活力,可由本研究得出的标准曲线及公式,计算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微囊藻毒素类物质。研究表明,在一年的观测周期内,即使没有可见的水华发生,东湖及鱼池中仍有可检测出微囊藻毒素类物质。  相似文献   

17.
应用以MPSS模型为基础的计算软件UV calc对某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反应器进行强度分布的计算,同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ATCC9372)作为受试菌种进行生物验证.结果显示,在该反应器中理论计算数值总体上明显高于生物验证的数值,反应器中最低紫外剂量区域出现在2支灯管之间的反应器壁附近.另外,理论计算和生物验证的误差与流量、透光率具有相关性.在高流量、低透光率的情况下,理论计算的数值更接近于生物验证数值.相对于理论计算,生物验证是确定紫外线反应器剂量反应曲线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辐射技术是环境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文章阐述了利用辐射技术处理废水的影响因素,包括辐照处理方式、电离辐射种类、辐照剂量和辐照剂量率、废水辐照时水流动方式、臭氧的影响等,以及国内外废水辐照处理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尝试采用计算模拟方法探究剂量率对辐照微结构特征的影响,探究常温辐照下剂量率效应的机理。方法采用动力学蒙特卡罗(OKMC)方法,结合近些年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动力学的计算参数,研究了常温下铁-碳体系中辐照缺陷随剂量率的变化特征。结果在较低的剂量范围(<0.01 dpa)内,间隙型位错环的密度随剂量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较高的剂量范围内,高剂量率辐照呈现较低的间隙型位错环密度、较大的缺陷尺寸。通过比较不同剂量率下的位错线对点缺陷的吸收数目,把剂量率在不同剂量范围内的特征归结于位错吸收与缺陷复合之间的竞争。结论在较低的剂量范围内,位错吸收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剂量率的增加,位错吸收的缺陷数目显著减少;而在较高的剂量范围内,基体中间隙-空位缺陷的复合随剂量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以至于高剂量率辐照可能产生较低的辐照硬化。文中的工作对理解剂量率效应的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为离子束模拟中子辐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蚯蚓生态滤池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蚯蚓生态滤池化学除磷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参数;由试验得出氯化铁(FeCl3·6H2O)是蚯蚓生态滤池化学除磷的合适药剂,并确定最经济投加量为50mg/L;在此条件下,研究了化学除磷小试滤池产生的污泥性质,包括污泥产率的变化、重金属含量、污泥的脱水性能、污泥的稳定化程度以及污泥的最终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