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藻类生物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综述了藻类生物技术在水污染生态毒理学和污水生物净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实例,同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探讨。应用藻类生物检测技术对重金属、农药、有机污染物、有毒有害废弃物等的毒性评价结果证明,一些二价重金属阳离子对藻类的毒性顺序大致为Hg~(2+),Cd~(2+),Cu~(2+),Ni~(2+)和 Zn~(2+);酚类、酯类和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对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十分显著;农药对藻类的毒害作用主要通过破坏藻类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而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固氮作用。有关藻类污水处理的研究资料显示,阳光的强弱,污水在系统内的停留时间,藻类生物量的多寡是确保藻类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利用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藻类生长抑制试验、斑马鱼幼鱼致死试验和SOS/umu试验对以A2O-MBR为主要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及回用中生态毒性的变化进行研究,同时利用建立的水质安全性评价体系对再生水回用中的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保障再生水回用的安全性。结果表明,A2O二级生物处理可有效削减荧光抑制毒性、藻细胞生长抑制毒性和斑马鱼幼鱼急性毒性,削减了94%以上,不过遗传毒性只削减了50.92%;由于消毒过程的引入,MBR处理出水的4种生态毒性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是对遗传毒性和斑马鱼幼鱼毒性;当再生水回用于人工湖之后,4种生态毒性都明显降低,尤其是遗传毒性,削减了89.21%;水质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经A2O生物处理后污水水质等级由C级升高至A级,产生的再生水回用于景观用水之后水质等级由B级升高到A级。研究表明,A2O二级生物处理和人工湖近自然系统能有效降低污水及再生水的生物毒性,而消毒副产物会使MBR-消毒出水毒性增大,并且开放式的生态系统可进一步去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未被去除的毒性物质,尤其是遗传毒性物质,从而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3.
<正>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污水的处理方法上也要不断改进。污水处理过程主要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有机污染物的清除,处理过程对城市增多的污水排放量可以有效控制并清理。本文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应用情况谈起,探析了城市污水处理办法、化验分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近年来竹炭在国内外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竹炭对污水中优先控制的有害酚类、苯胺类有机物及铅、铬、铜、汞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指出竹炭在污水处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竹炭在水处理应用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工艺中发光细菌毒性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保障再生水的生态安全是污水再生利用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问题.本文采用发光细菌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2个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工艺流程中生物毒性的变化,尤其是可能生成有毒副产物的氯消毒过程中的毒性变化.结果表明,二级生物处理能显著降低污水的发光细菌毒性,但氯消毒显著提高了污水的毒性,并且脱氯后污水的毒性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对生态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同时,通过比较2种污水水质发现,DOC(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UV254(254 nm处的紫外吸收值)较高的水样,消毒后的毒性较大,认为DOC和UV254可望作为预测污水消毒生态风险的水质指标,为污水消毒实践中确定安全合理的污水水质条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辽东湾入海污染物调查及海域水质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辽东湾入海污染源、污染物总量及近海海域水质调查、监测,并对其水质安全进行了分析、评估。其污染物主要来自沿海各城市排入近海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入海河流携带污染物,海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残留饵料、排泄物等以及沿海港口码头的作业船舶和海上航行作业的机动船等泄漏、倾废;氮、磷营养盐过度排放导致赤潮频繁发生,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水质有机污染严重致使海产养殖病害,生物物种减少;重金属、人工合成的难降解的有机物等有害有毒的污染物沉积近岸海底,对近海水质安全形成威胁。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人类活动对水体重金属和毒性元素含量的影响,测量了污水泡8个样点的Mn、Fe、Cu、Zn、Cd、Pb等重金属和As、Se等毒性元素质量浓度。在综合考虑各种水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水中重金属和毒性元素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水中重金属和毒性元素污染并不严重,8个采样点中有7个样点符合Ⅰ类水体标准,1个样点为Ⅱ类水体。其原因是污水泡附近没有工业区,排出的污水属生活污水,污染并非重金属和毒性元素造成。  相似文献   

8.
<正>引言通过对天然湿地局限性的概述引入了人工湿地系统,并简要论述了人工湿地的概念以及特征,分别介绍了湿地环境中植物、微生物和藻类等要素污水处理的机理,阐述了湿地环境因素对于污水处理效果的作用,介绍了人工湿地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人工湿地的概念和特点人工湿地概念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和净化,一般是在洼地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的长宽比并且底部有坡度的人工湿地系统,在其底部用土壤与卵石等混合成填料床,  相似文献   

9.
酿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富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水,目前对酿酒行业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的认识尚不清楚。结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以及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构建酿酒厂污水处理碳排放定量分析模型,对比了传统工艺和厌氧微生物在线培养技术(IBB)协同鸟粪石脱氮除磷(MAP)工艺在酿酒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表明,IBB+MAP工艺处理1 t废水的净碳排放量为-46.8 kg CO2eq,其碳减排效益与传统工艺相比提高50.9%。另外,经济效益分析表明,IBB+MAP工艺带来的经济收益约为2.76元/t污水,可有效降低污水处理的运营负担。  相似文献   

10.
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及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导致纳米材料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环境中。进入环境中的纳米材料可能会对环境中的许多物种,包括从微生物到更复杂的生物体及生物种群和群落,产生毒性作用,甚至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纳米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系统评述了纳米生态毒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纳米材料对单一生物(微生物、藻类、大型溞和鱼)、经食物链传递、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纳米材料与环境中其他污染物结合产生的复合效应,最后在总结目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纳米材料生态毒性效应还需深入研究的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11.
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在建立土壤生态阈值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生态阈值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而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法)是建立土壤生态阈值的常用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基于SSD法建立土壤生态阈值的研究,阐述了SSD法建立土壤生态阈值的关键问题,即毒性数据的收集、筛选以及拟合模型的选择,述评了SSD法在建立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生态阈值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SSD法的毒性数据一般是通过公开文献或人为添加外源污染物获取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区域差异性;另外,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种类和重金属形态也是影响应用SSD法建立土壤生态阈值的重要因素;目前,基于SSD法建立土壤有机污染物生态阈值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基于SSD法的土壤生态阈值研究,对科学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月山污水处理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将生活污水与生产废水一并引入污水处理站,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消毒处理,达到GB/T3007—2000《铁路回用水水质标准》,然后进行中水回用,既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又达到了节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对焦作市污水处理厂各操作单元的污水和污泥进行了24 h连续采样,并测定了重金属元素镉、铬、砷、铅、镍、铜、锌、锰的含量、形态及去除率。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各重金属元素总量的差别很大,其中镉质量浓度最低,锌质量浓度最高;二沉池出水中铅质量浓度最低,锌质量浓度最高。污水处理厂进水和二沉池出水中各重金属元素总量随时间变化有所波动,日变异系数在11.4%~88.9%。二沉池出水满足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重金属质量浓度的要求。该厂污水处理工艺对于各重金属元素总量的去除率在25.4%~99.5%,其中锰、砷和镍的去除率较低(40%),铅、镉、铬去除率较高(90%)。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去除的主要是以颗粒态形式存在的重金属元素,去除过程主要发生在二级处理工段,现有工艺对除铜以外的溶解态重金属没有明显的去除效果。与进水相比,二沉池出水中各重金属元素溶解态占总量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沉砂池污泥中各重金属元素质量比在(0.88±1.08)~(867.7±321.8)mg/kg,压滤污泥中各元素质量比在(2.98±2.15)~(2587±225.3)mg/kg。与沉砂池污泥相比,压滤污泥中各元素质量比更稳定。压滤污泥中重金属质量比均满足国家标准(GB 18918—2002)规定的污泥农用(碱性土壤)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面对庞大的生活工业污水排放量,污水处理已成为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而膜生物反应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本文首先就膜生物反应技术相关概念予以概述,详细介绍膜生物反应技术的优、劣势,重点分析膜生物反应技术应用的类型及其在污水处理实际应用,希望对环境工程建设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综合方法的工业污水环境安全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水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工业污水环境安全影响进行了研究。首先构建工业污水污染程度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污水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有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全面考虑企业排放废水中影响环境安全的各种因素,充分体现评价因素和评价过程所固有的模糊性,适用于复杂参数水环境的不确定分析与评价,可以有效地评价水的质量;将模糊评价方法引入工业污水对环境安全影响的评价体系,是污水处理评价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和新领域,它是污水处理评价方法的补充和完善,在该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磷酸盐类化合物重金属稳定化的机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酸盐类化合物作为典型的重金属稳定化药剂,能够有效降低污染体系中重金属类污染物的毒性及生物危害性,稳定后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地球化学稳定性。介绍了磷酸盐类化合物重金属稳定化的机理及实际应用,并认为:①磷酸盐类化合物可在一定的pH条件下与重金属反应并生成稳定的重金属矿物盐;②磷酸类矿物盐对它们的去除主要是表面吸附机理和络合反应;③某些金属阳离子可与羟基磷灰石晶格中的钙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而进入晶格,形成含重金属的羟基磷灰石。磷酸盐类药剂在浙江省某矿山进行应用,对场地堆置中和渣进行了稳定化处理,重金属浸出结果满足《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 5085.3—2007)。  相似文献   

17.
漂染废水中含有一定毒性的有机污染物和一定量残余染料及大量染色助剂,另外,由于产品经常变化,废水的水质也经常发生变化,而且水量也较大,这些都给治理带来一定困难。目前,对漂染废水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漂染废水与生活污水混合处理,即只要求对废水中有毒有害成分进行预处理,然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同生活污水一起进行处理后排放。国外大都采用此种方式。另一种是将漂染废水自成系统,单独进行处理,达到各个规定项目的排放标准。国外对漂染废水的处理主要采用生物化  相似文献   

18.
量热式酶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环境现场快速检测及实际试样具有优势.介绍了量热式酶生物传感器的量热检测和热放大原理以及组成、测试装置等关键技术,其中热放大的应用可从根本上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水平;综述了量热式酶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检测涉及的酶源、富集处理等环节;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分析并展望了量热式酶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等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方法构建了铊对淡水生物的SSD曲线.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铊对不同生物的5%危害质量浓度(HC5), 分析比较铊对于不同生物类别的毒性敏感性差异及其特征,并针对不同污染物质量浓度,评价了北江铊污染突发事件对不同生物类别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铊污染物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从小到大依次为藻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这可能与各物种的组别多样性有关,耐受范围越大,表示随着质量浓度增加,风险增大的趋势越缓慢.铊对不同物种的HC5从小到大依次为藻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HC5越小,铊对该物种的生态风险越大,其中藻类对铊最敏感,其HC5为113 μg/L.从总体上看,铊对淡水生物系统的HC5为210μg/L.不同质量浓度值得出的潜在影响比例(PAF)的大小,反映对不同类别生物的损害程度.在100 μg/L以下,全部物种的PAF值几乎为0;在质量浓度达100μg/L时,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开始受到影响;在质量浓度达1 000μg/L时,超过99%的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受到影响,全部物种有96%受到影响.对2010年北江某突发性铊污染事件中高质量浓度集中区进行生态风险评估,表明该污染河段的生态风险极低,PAF接近于0.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基于PLC的粗放式控制系统在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处理中的设计思路、功能特点及控制硬件、软件的设计.曝气生物滤池粗放式控制系统主要由鼓风机及反冲洗控制2个子系统组成,并由工控机及PLC有机地耦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监控、数据处理等功能.自控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曝气生物滤池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