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河北省海岸带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海岸带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立海岸带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客观评价各类海岸带开发活动的环境与生态效应,对保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河北为例,采用"压力-状态-响应"(DSR)概念模型,构建了海岸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并通过主成分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分析和选取,研究结果可直接用于海岸带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可为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生态环境评价为例,基于延安宝塔区遥感图像资料和生态环境资料,利用map GIS,Arc View软件进行了延安宝塔区基础生态环境图件的成图、裁剪、数据转换,图像合成分析和多波段组合,得到了研究区生态环境区划图、土地利用图、水资源分布图、土壤图和植被分布图。利用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RDAS进行了研究区彩色图像的合成分析和多波段图像组合分析,并对延安宝塔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初步评价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淳安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遥感数据库和浙江大学遥感与GIS实验室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面监测网调查与测量,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制定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方法,计算出淳安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系统的评价分析淳安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淳安县生态环境质量优异,排名浙江省第四位.最后,在结合同浙江省其它区县生态环境质量对比的基础上,科学的分析淳安县在生态环境上存在的不足,并就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淳安县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淳安县生态环境管理和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态承载力评价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基准,但常规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不能针对规划项目产生的具体资源环境效应及其空间影响格局展开评估.研究基于压力(P)-状态(S)-响应(R)模型,以沿海港口总体规划生态承载力环评为例,在分析港口总体规划对海岸带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3类生态环境空间产生不同资源环境压力类型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包括陆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潮间带岸线资源承载力评价、潮间带围填海承载力评价、潮下带水环境容量评价及海岸带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在内的海岸带工程项目生态承载力环评技术方案,以期提升海岸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性,并为推进我国工程项目生态承载力环评技术革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效果评价是开展海岸带保护修复的重要课题。通过建立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山东省2009年至2018年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综合效益呈波动上升趋势。2016年至2018年,政策干预的效果凸显,取得了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系统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发现,经济社会效益较生态环境效益提升趋势更为明显。同时,本研究发现在扩展生态修复资金的来源渠道、修复效果考核评估方面的政策存在缺陷,提出了促进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政策建议,包括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优先和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6.
渤海海岸带生态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区划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 海岸带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最脆弱、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生态区划能更好地促进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渤海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并建立了生态分区指标体系和命名系统.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气候、地形、土壤、水系和土地利用等数据库,运用GIS技术进行生态要素的空间分析,完成了渤海海岸带生态区划,全区共分为4个生态区和15个生态亚区.最后分析了每个生态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   相似文献   

7.
卫星遥感在新加坡海岸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卫星遥感在新加坡海岸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情况.遥感资料被用于海洋生态环境制图、水质监测、船只和航迹探测、油污探测、赤潮监测以及土地开垦制图等领域.这些研究已经涵盖了遥感在海岸带应用的大部分领域,但是还应该开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更全面的基础研究,监测经济发展对海岸和海洋环境的影响.同时,应更多地进行管理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与更新已有的数据集.对于新加坡海岸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管理而言,各种管理机构和研究团体之间的信息综合与信息交换,同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傅楷翔  贾国栋  余新晓  王旭 《环境科学》2024,45(3):1586-1597
青藏公路沿线生态环境是西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普遍存在数据获取困难、时效性过低及未考虑研究区独特的“高寒盐碱”环境状况等问题.基于GEE平台及研究区独特地理环境,对遥感生态指数(RSEI)进行改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一种新的适用于高寒盐碱地区的盐碱遥感生态指数(SRSEI)作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利用ArcGIS 10.3平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在多时空尺度下分析青藏公路那曲至安多段沿线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变异趋势,并探究自然和人为等8个控制因子对SRSEI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相较于RSEI,SRSEI对植被更加敏感,对植被稀疏和盐碱化严重地区的分辨能力更强,适合高寒盐碱区生态质量评价.②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异性,生态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安多县城,质量等级为优和良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南部那曲地区;时间尺度上32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呈改善趋势,中西部和东南部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对生态环境有很强的改善作用,改善面积1 425.98 km2,占比99.82%.SRSEI均值为0.49,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幅为0.015 7 a-1.③土地利用方式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中驱动力最大的影响因子,多年份平均q值0.1576,环境因子的影响力较低;多因子交互结果显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因子在交互作用下均有协同增强的作用,且人为因素的影响力在逐步上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土地利用方式交互作用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交互控制因子.该研究可为那曲至安多段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岸海域水环境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岸海域的水质状况对海岸带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根据大连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材料,评价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指出了近岸海域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治理海域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水环境质量灰色关联度评价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为例,对海岸带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在系统分析各种绝对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变权重的加权绝对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海岸带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海岸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其中,化学指标可以选择CODMn,BOD5,无机氮,磷酸盐和DO等,生物指标包括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叶绿素a浓度、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的水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北部主要排污口———大沽口附近水环境质量面临威胁,水质呈Ⅲ~Ⅳ级;而中南部水质为Ⅱ级,远岸水环境质量良好,属于Ⅰ级.说明陆源活动影响是使水环境质量受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遥感在大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型工程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在大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焦点.本文通过综述遥感在大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展望遥感在我国大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及时快速地监测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以拜泉县为例,选取1985年、1996年、2006年和2015年Landsat影像,反演得到能反映生态环境的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依据RSEI(遥感生态指数)对拜泉县1985—2015年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85—2015年拜泉县RSEI从0.645增至0.851,增幅为31.94%,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地区面积高于退化区域面积,总体上生态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拜泉县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由3.78升至4.87,各乡镇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从空间分布来看,西南部和南部乡镇的变幅大于北部,中部基本保持不变,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指标均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绿度逐渐成为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正向作用的重要指标,说明植树造林等生态治理措施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主导作用.研究显示,RSEI能够综合刻画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质量,同时拜泉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不断改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分别开展全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选取土壤侵蚀、酸雨、水环境、旱涝等敏感性要素,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等重要性要素。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依托,明确各项评价的空间分布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等级划分依据与命名原则,提出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将湖北省分为5个一级区(生态区),11个二级区(生态亚区),25个三级区(生态功能区),为不同地区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中应用卫星遥感数据,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系统。为开发环境资源和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安宁河流域地处中国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的腹心地带,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该流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脆弱性和长期大规模的不合理人为干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着该流域乃至四川、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该研究采用"3S"技术和PSR模型,应用多平台、多时相遥感图像,结合实地调查,建立了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背景数据库,形成了一套科学实用的研究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研究区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客观评价。该研究对保障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脆弱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太仆寺旗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典型区域,通过2000年和2008年TM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两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作出评价。评价结果为,1)2008年较2000年,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面积有增加,耕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了;2)高功能组分指数增加了,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耕地面积比指数、未利用地面积比指数均下降;3)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均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从露天煤矿区基本生态环境要素出发,构建了一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灰关联分析法对召富露天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召富露天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于IV级,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8.
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影响,大都市区海岸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丧失了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如何修复海岸带并发挥其支持作用成为沿海城市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机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以硬质岸线生态化、基底修复和海滩养护、水文调控、植被恢复以及牡蛎礁为代表的海岸带生态整治修复技术,并分析海岸带生态整治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认为需要充分考虑技术对海岸带特殊条件的适应性,注重研发人工干预与自然演替相结合的复合技术体系,相关技术还应当支持大都市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提升以及景观尺度的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而能够提升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亲近海洋、感受海洋的美丽海岸带。  相似文献   

19.
张琪 《环境科技》2007,20(4):61-63
以苏州市戚浦塘疏浚工程生态调查为例,分别解译分辨率30 m和2.5 m的遥感图像,对比分析解译结果,量化研究了不同分辨率的解译数据对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在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中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以1993、2000、2006和2013年4期遥感影像为主体数据源,选取山西省翼城县为实验区,利用遥感和GIS的技术手段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为了更好地体现和突出图像中的纹理特征,满足矿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解译精度的要求,在HIS小波融合的基础上,通过选取每个像元的特征向量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将获得的主成分作为高频系数融合规则权重来对原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将结果应用于生态环境要素提取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中。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标准差与信息熵最大,均值适中,在抑制光谱信息扭曲和提高图像清晰度等评价参数上优于其他方法;与1993年相比较,2013年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减少了9 240.87 hm2,中度植被覆盖区域增加了14 036.44 hm2,中度、强度和极强土壤侵蚀面积分别增加了2 955.2、4 850.9和278.43 hm2;实验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37.5上升到40.7,2013年又下降到了33.1,表明了2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先改善后恶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