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磁波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一个的物理因素,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许多国家都对此制订了职业暴露的安全辐射标准和居民卫生标准.我国也制订了部颁安全辐射的职业暴露标准,居民卫生标准正在积极制订之中.电磁波的生物效应,在动物和人方面已有大量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对电磁波作用于生物体所产生的致热效应方面已取得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污染研究 (七十二)环境电磁波辐射水平调查和评价研究内容: 1.对位于市区或市内大功率广播电视、通讯雷达等发射天线周围,测定其场强,了解场强分布规律与辐射水平,探索不同功率、不同频率、不同辐射特性的电磁波对环境污染的有关影响因素,从而得出合理配置、发展和使用辐射源的规范性方法;  相似文献   

3.
环境电磁工程学的研究表明,在现代化大城市中,电视和无线电广播发射系统是最严重的人为电磁波辐射污染源。各种开放式的高功率射频与微波应用设备,是次一等的人为电磁波辐射污染源,这类设备主要包括雷达站、微波通信机、微波治疗机和射频溅射仪等。其电磁波辐射主要危害近旁的操作人员,但其泄漏辐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各式各样的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些设施和电器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编织了一张张无形的电磁波网.人们置身其中,深受其害,却浑然不觉.有关研究表明,现代人受到的电磁波损害是祖辈们的1.5亿倍.因此,很有必要提醒大家对电磁波污染及其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多点认识,并以正确的态度加以防范. 什么是电磁污染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电磁波辐射污染的环境监测的方式与管理防护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环境监测的合理策略方法,并对具体的管理防护措施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调查了解目前S市区中波无线电广播发射对环境是否已形成电磁波辐射污染,从而探讨防治措施,本文对S市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S市开设的中波广播发射天线周围的环境电磁波幅射强度进行了初步测量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令人担忧的手机电磁波辐射结果 :手机辐射最高的达到 1 0 0 0 0微瓦 /平方厘米 ,最小值也达到 3 0 0微瓦 /平方厘米 ,电磁辐射剂量已严重超过国家标准《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中规定的限值 40微瓦 /平方厘米的上限。调查表明 ,手机的电磁辐射 ,有一半被人体吸收 ,其中有四分之一被人脑吸收 ,当高频 (微波 )电磁辐射大过某界限值时 ,会使人引起神经和精神紊乱性疾病 ,如紧张、失眠、头胀、头痛、全身无力。长期使用手机的人 ,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耳部出现红斑等症状。消协提醒消费者 ,为了安全健康 ,不要…  相似文献   

8.
专家认为,电子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了污染,各种电子产品辐射的低频到高频电磁波危害着人体健康。因此,科学家们称它为‘恐怖的幽灵电波’和‘可怕的电子弹’,国际上把它列为继废气、废油、废水、噪音之后,人类环境的第五大公害。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区中小变电站的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市区典型变电站电磁场强度,辐射电磁波及噪声的监测、测试,作出了中小型变电站建设对周围居民环境影响的定性评价,并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分析电磁波的接收及仪器原理,介绍MDCB电磁波法进行地震短临预报的方法,统计了多次预报地震的结果,对这种预报方法进行了研究讨论,并与传统电磁波仪器预报地震的方法进行对比,指出这种预报方法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投稿须知     
《装备环境工程》2009,6(4):99-100
主要报道内容 自然环境和诱发环境中,由气候环境条件因素(温度、湿度、盐雾、气压、沙尘、风等)、机械环境条件因素(振动、冲击、跌落、离心、爆炸等)、生物因素(昆虫、霉菌等)、辐射因素(太阳辐射、空间粒子辐射、核辐射、电磁波辐射等)和人为因素(使用、维护、包装、运输等)对产品和材料造成的腐蚀、老化、失效和损伤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研究和防护技术研究,包括材料的腐蚀和老化机理研究、产品的失效和损伤分析研究、耐蚀材料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全国环保系统开展辐射环境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评估的方案及试点评估工作。通过分析评估结果,剖析被评估单位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监测机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研究表明,开展“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评估”可全面掌握全国范围内辐射环境监测硬、软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对发现各省市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针对性措施提高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江苏、浙江、四川、北京、广东这五省市的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都是目前国内环保系统辐射监测能力较强的单位,通过对这些单位按照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评估体系要求进行试点评估,其评估结果及发现的问题符合实际,说明评估体系及其评估指标是科学合理的,为进一步开展评估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评估结论可作为今后开展能力建设、核与辐射应急力量调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2450MHz电磁波进行污泥脱水,研究电磁波加载过程中污泥温度变化对于剩余污泥性质和溶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经电磁波加载后,污泥的容积指数(SVI)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温度为80℃时由原泥的130.73mL/g降至最低值95.25mL/g,污泥沉降性能得到改善;经电磁波加载后,污泥离心含水率也随着温度的升高持续降低,最低降到80℃时的93.52%;污泥的毛细吸水时间(CST)在60℃时由原泥的29.4s降至最低值23.2s,污泥比阻(SRF)始终高于初始值,说明电磁波的加载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剩余污泥的离心脱水和板框压滤脱水效果,但不利于剩余污泥的真空抽滤.在电磁波加载过程中,检测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及上清液中可溶性化学需氧量(SCOD)的含量,发现污泥温度升高有利于污泥胞内物质的溶出.在80℃时,污泥上清液中SCOD含量由初始的124.1mg/L增大到883.4mg/L;同时也发现,温度高于60℃后,污泥中微生物细胞破壁更明显,污泥EPS含量随之发生变化,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人类医疗的发展,出现了通过辐射检查和治疗疾病,效果显著,但同时给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威胁.本文首先研究了辐射安全管理的现状,接着给出了医院在辐射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电视发射塔周围高层建筑电磁波辐射强度的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发射塔周围的电磁场强度的分布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电视发射塔附近几幢高层建筑不同楼层室内外电磁波强度的测量和分析得出结论:随着测量高度的提高,电磁波场强度明显增大,这是因为电磁波在其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衰减,越靠近地面衰减得就越厉害.另外因为超短波的传播主要靠直接传播,所以随着楼层的升高,发射天线与测量点的相对高度减小,电磁波在空间衰减也变小.  相似文献   

16.
《装备环境工程》2016,(6):10-10
报道的主要内容:1自然环境、诱发环境中,由气候环境条件因素(温度、湿度、盐雾、气压、沙尘、风等)、机械环境条件因素(振动、冲击、跌落、离心、爆炸等)、生物因素(昆虫、霉菌等)、辐射因素(太阳辐射、核辐射、电磁波辐射等)和人为因素(使用、维护、包装、运载平台等)对装备和材料造成的腐蚀、老化、失效和损伤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研究和防护技术研究。包括先进的环境适应性设计研究,装备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模拟低电平电磁波辐射环境污染,使用频率为510—515MHz,在“宽频带电磁波辐射环境模拟装置”内直接照射。12只家兔,分三种不同强度,采用连续波,每天8小时,共15天。结果,照射一周后低、中强度组,多数基本波波幅下降,β指数增高,δ波指数不增加。照射二周后,高、中、低各组,多数β波减少,波幅下降,而高强度组δ波指数增多更显著 说明持续照射可导致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继而出现抑制性损害,而以高强度组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正>报道的主要内容:1自然环境,诱发环境中,由气候环境条件因素(温度、湿度、盐雾、气压、沙尘、风等)、机械环境条件因素(振动、冲击、跌落、离心、爆炸等)、生物因素(昆虫、霉菌等)、辐射因素(太阳辐射、核辐射、电磁波辐射等)和人为因素(使用、维护、包装、运载平台等)对装备和材料造成的腐蚀、老化、失效和损伤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研究和防护技术研究。包括先进的环境适应性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报道的主要内容:1自然环境、诱发环境中,由气候环境条件因素(温度、湿度、盐雾、气压、沙尘、风等)、机械环境条件因素(振动、冲击、跌落、离心、爆炸等)、生物因素(昆虫、霉菌等)、辐射因素(太阳辐射、核辐射、电磁波辐射等)和人为因素(使用、维护、包装、运载平台等)对装备和材料造成的腐蚀、老化、失效和损伤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研究和防护技术研究。包括先进的环境适应性设计研究,装备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正报道的主要内容:1自然环境、诱发环境中,由气候环境条件因素(温度、湿度、盐雾、气压、沙尘、风等)、机械环境条件因素(振动、冲击、跌落、离心、爆炸等)、生物因素(昆虫、霉菌等)、辐射因素(太阳辐射、核辐射、电磁波辐射等)和人为因素(使用、维护、包装、运载平台等)对装备和材料造成的腐蚀、老化、失效和损伤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研究和防护技术研究。包括先进的环境适应性设计研究,装备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