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科技快讯     
<正>IEA:全球40%新增清洁电力在中国实现国际能源署(英文简称IEA)发布《2015世界能源展望》之能源与气候变化特别报告。报告显示,当前可再生能源约占全球总发电量的22%,远低于煤炭发电的41%,但是约占到所有新增发电产能的一半。由于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年平均投资比2000年以来年平均投资水平高出了80%,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要的发电来源,占全球总发电量的比例有望提高到33%,而低效的燃煤发电比例将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白皮书主要内容。白皮书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基本形成了多轮驱动的能源稳定供应体系,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3.
<正>国际能源署的旗舰刊物《世界能源展望2010》即将于11月推出."《世界能源展望2008》告诉大家低碳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生产和使用能源的方式,这为能源革命埋下了种子;《世界能源展望2010》则将提出,绿色复苏将为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国际能源署执行董事田中伸男说.《世界能源展望2010》指出,如果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失败了,那么以上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如今新能源的发展是不完整也是脆弱的,要阻止全球变暖是远远不够的.《世界能源展望2010》中的基线情景显示,如果没有新政策出台,化石能源将继续提供全球大部分能源,到2005年,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增长到57千兆吨;  相似文献   

4.
咸阳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分析及等级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推荐的方法,分析了咸阳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并提出基于全球标准的温室气体排放等级评价方法,对咸阳市温室气体进行了排放等级评估.结果表明:1995—2011年,咸阳市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253.21×104t上升为5531.06×104t,年均增高9.72%,呈快速上升趋势.工业(年均增高21.34%)为增幅最高的部门,其次依次为能源(9.62%)、废弃物(7.90%)、农业(2.45%).从温室气体构成看,能源占84.73%~91.81%,工业占1.46%~8.55%,农业占3.11%~9.32%,林业碳减排占-0.53%~-2.36%,废弃物处理占1.31%~8.39%.由此可见,咸阳市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的增加以及工业生产的大幅增长.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量波动下降,年均降低4.53%;人均、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指数快速升高,年均增幅分别达9.31%、9.72%和9.48%.16年间,咸阳市温室气体排放等级从较低(Ⅰc)持续升高至中上等级(Ⅱc),已高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目标(Ⅰb)4个亚级,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调整产业结构开创环保新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总量增长约82倍,达到4.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同时经济陕速增长也给资源环境带束巨大压力,2007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近27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2.92%,而同期GDP只占世界总量的6.33%.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12月8日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发布《2015清洁能源行业报告——迈向新主流》,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额895亿美元,同比增长32%,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投资额的29%。其中,在光伏和风力发电领域,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投资者。紧随其后的是美国383亿美元,然后是日本的357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首  相似文献   

7.
<正>据彭博新闻社网站11月14日报道,过去16年来,中国主要做的就是增长。它占了2000年以来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还多,在某些类型的能源领域中占的比重甚至更多。中国主导了煤炭和石油需求的增长,而在水力发电领域也位于前列。不过,石油和煤炭在推动中国的经济奇迹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在展望报告中,国际能源署的主要设想是,到2040年中国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比重为五分之一多一点。这一比重低于印度的26%。即便如此,中国的整体能源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2月8日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发布《2015清洁能源行业报告——迈向新主流》,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额895亿美元,同比增长32%,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投资额的29%,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投资者。紧随其后的是美国383亿美元,日本357亿美元。联合国环境署《2014年全球可再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表示,在新的能源供需形势下,我国能源战略必须强化生态环境约束。自2010年起我国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能源消费由2001年的1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3年的37.6亿吨标准煤,年均增加1.9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高达8%。我国占全球能源消费的比重从本世纪初不足11%增加到22%。2002年至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占世界总增量的58%。  相似文献   

10.
<正>致力于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际组织"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在其《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状况报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年末,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约1849吉瓦(1吉瓦等于100万千瓦),较上年增长8.7%,占全球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3.7%。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增长最为显著,分别增长63吉瓦和50吉瓦。  相似文献   

11.
环球扫描     
《世界环境》2012,(6):6-6
《经济学人》2012.11.12全球气候经济学国际能源署发布了最新的《世界能源展望》。其中反复强调:在可预计的时间内世界将被迫接受全球温度提升至少2摄氏度这个事实。根据当前各种能源基础设施运行状况,这样的情景或将在2017年发生。要使全球范围内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必须确保所有额外建设能源基础设施的碳排放为零或在其有效使用期之前将其逐步淘汰。两种决  相似文献   

12.
能源转型是全球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相似的能源转型挑战。本文利用能源发展指数(Energy Development Index,EDI)方法,从能源可获得性与可负担性两个维度衡量比较了中印能源发展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印度能源发展在总体上落后于中国,其主要差距表现在能源价格与能源结构两方面。其中,印度能源价格呈增长态势,2010—2014年年均增速达9.6%;而中国能源平均价格整体呈下降趋稳态势(除煤气价格外)。同时,印度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传统生物质能源占比较高,是中国传统生物质能源占比的6.6倍(2017年)。研究指出,从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是中印两国提升能源可持续供给能力和现代能源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两国可以通过绿色技术合作共同解决能源可持续转型问题,携手实现全球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特别数字     
《环境工作通讯》2012,(7):71-71
英石油年鉴称2011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2.5% 近日.英国石油油集团(BP)发布的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指出,2011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2.5%,接近历史平均值,其中新兴经济体的消费份额保持上升势头。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以2011年能源世界供应中断及需求增长为阿大主题,  相似文献   

14.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8):I0012-I0013
<正>2014年7月8日,《BP能源统计年鉴》在中国北京发布,这已是BP第63年进行全球能源的年度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之一,中国2013年的能源消费、生产、进口等方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政府强力推进的节能减排政策在能源数据上有着很直观的显现。一、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大幅放缓201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从7.0%降至4.7%,  相似文献   

15.
何则  周彦楠  刘毅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1):2696-2707
面向2050年世界能源发展形势与中国发展实际,推进能源转型与保障油气供给是关乎国家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重大前瞻性问题。考虑能源转型这一关键前提,基于重点行业部门的政策情景模拟了中国能源消费的总量与结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中国油气消费需求及其对外依存情况。结果显示:(1)若实行积极的部门能源转型政策,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在较大幅度上低于参照情景,并有望在2040年达到峰值,其峰值在5755~7000 mtce之间。具体来看,煤炭消费可在2030年前达峰,石油消费在两种转型情景下均将在2040年达到峰值,而天然气仅在加速转型情景下可于2035年实现消费达峰。(2)从推进能源结构转型角度看,在转型情景下中国2050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21%,在加速转型情景下到205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不足10%;无论是在转型情景下还是加速转型情景下,到2050年油气消费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0%;若推行更加积极的转型政策,在加速转型情景下中国到 205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超越化石能源。(3)高需求低产出将导致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在中长期内处于较高水平,因而,在2050年前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仍不可忽视油气供给稳定性。研究可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与能源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协整检验和马尔科夫链等方法研究不同经济增长路径下河北省2017~2035年的能源需求与结构、CO2排放情况.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低速增长情景下,河北2035年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5.261tce和41613.294万tce,而高速情景下则分别为7.618tce和60258.456万tce.河北未来的能源结构将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绝对份额短期内难以改变,预计到2035年煤炭的消费占比仍将达到88.16%.河北的CO2排放量将依然长期保持增长趋势.高速情景下,预计CO2排放量将从2017年的87699.314万t增加至2035年的159117.415万t,分别是同期低速增长情景下的1.01倍和1.45倍.应保持经济合理增长,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在天津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布的《2012年最新能源展望报告》显示,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新能源产业的增长能够将气候、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危机转变为全新的可持续增长机遇,从而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2012年最新能源展望报告》说,由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政府主导的侧重点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开发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与前景。欧盟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最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10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能源发展现状、面临的诸多挑战以及努力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和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的总体部署。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到201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单位国内生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是新兴经济体,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在全球气候治理、绿色低碳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清洁能源投资全球领导者。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和建筑能效领域的投资者,而且连续五年是可再生能源最大投资者。201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约合7100亿元人民币),占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的三分之一,相  相似文献   

20.
2050年中国能源消费的情景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消费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中国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峰值和消费结构等更是关注的重点.论文在简要评述中国能源消费峰值、能源消费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对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研究成果,侧重于人口和经济等驱动中国能源消费的两大主要因素,参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耗及人均累计能耗变化规律,对中国未来能源消费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人均能耗、总量和人均累计消费量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50年中国人均能耗大致在4.75~9.31 tce,上限也只相当于美国人均能耗峰值的76%;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持续增长,2050 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在61.91×108~121.33×108tce;1870-2050 年,中国人均累计能耗最佳分布区间为207~294 tce,只相当于1870-2012 年美国人均累计能耗的46%、德国的56%、英国的57%.② 文献梳理表明,当前预测中国能源消费峰值的各种研究成果大多认为在62×108~79×108tce,而峰值年份则出现在2035-2045 年,论文认为除美国、英国和德国情景将有峰值出现外,其他情景尚不可能出现峰值;③ 法国情景下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将于2040 年左右出现;日本、韩国以及基准情景预测显示,2035 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将进入到2%左右的低速增长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未来能源消费预测采用法国、日本、韩国情景较为合理,2035 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当前,中国人均收入不高,人均能耗尤其人均累计能耗处于较低水平,过早乐观承诺能源消费峰值,易使气候变化谈判陷入被动;从中国国情出发,需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留有能源消耗空间;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积极倡导节能型生产生活方式,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