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农场环保合作社、遍布各村落的资源回收站、印有"身份证"的垃圾桶……通过各种创意的设计,垃圾分类在许多农村地区得到很好的运行,不但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垃圾分类,被公认为是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国内众多城市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却纷纷以失败告终,一些城市管理者甚至感慨垃圾分类是"世上最难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相反却很严重。因此,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提高城市处理水平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了解了秦皇岛海港区的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周边地区的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思考,最后针对有效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的"不想分类、懒得分类、分类标准难把握"等垃圾分类痛点问题以及打破市面上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难以实现垃圾精准分类导致的"垃圾投放‘分了类’,垃圾处理一锅烩"的尴尬局面。本文介绍了一款基于条码识别、二维码识别以及图像识别技术的智能垃圾精准分类系统,并探讨了基于智能垃圾精准分类系统的从业人员来源及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资源条件实现垃圾分类行业的创收,为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有别于混合收集,是垃圾收集的一种新趋势。结合我国垃圾的特点,阐明了当前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并指出了我国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根据当前垃圾收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化的对策。通过垃圾的分类回收,减少了垃圾的最终处置量,提高垃圾资源化率。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和分类方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城市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和分类收集优缺点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试点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存在的问题。根据垃圾分类是一个熵减过程,从社会进步和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比混合收集后再分类需要输入更多的能量,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城市生活垃圾应采用混合收集后由专门工作人员分类,而不是公众的源头分类。  相似文献   

6.
垃圾分类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绿色环保产业,随着垃圾分类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持续助力,必将会带动很多产业链兴起,同时涌现出数量众多、类型多元的就业机会,垃圾里的商机正逐渐被更多人意识到。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社会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还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为了节省土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构造干净美好的家园,文章对江苏省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及政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难题。本文结合江苏省南通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尾端处理处置设施和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程度,回收全产业链等进行了分析,从企业角度针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的一体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加。城市生活垃圾良好分类有利于提高垃圾处置效果,减轻环境压力,改善环境生态。本文通过对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现况调查,从年龄阶段、学历和月收入三个方面分析影响生活垃圾分类的原因,找出了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是当前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各类居民的主要宣传媒介,为西部中小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羽  陆雍森 《城市环境》2002,16(1):41-43
探讨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垃圾的价值与分类垃圾收集量,讨论了居民行为与拾荒问题,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条件下各种影响因素驱动分类收集推行的机制,提出分类收集应作为集成式垃圾管理的一部分进行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垃圾管理方式,也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经济工具。广州市的垃圾收费实践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也不可避免碰到各种问题。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垃圾分类、提高环卫工人的待遇、实行垃圾分类运输、探索合理的垃圾计费方式和健全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关于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也是处理城市垃圾问题的必然选择。在论述垃圾分类收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 ,指出了我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采取垃圾分类收集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青岛市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多年,仍然存在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低、垃圾分类习惯没有养成等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完善相关制度、采用分类垃圾定时投放等建议,以实现垃圾分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朱宁  秦富 《环境保护》2023,(Z1):49-51
源头分类是破解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难题的重要手段,事关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成效。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归纳总结现阶段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现状和困境。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已经开展或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以政府和村集体投入为主;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的危害认知水平较高,生活垃圾分类以不分类和二分类为主。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仍然存在农村居民了解程度低、投入不足以及相关奖惩措施和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和分类指导,完善法律法规和奖惩措施,以及发挥农村居民主体作用等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生活垃圾的数量也随之增多,面对此种情况,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垃圾分类的同时还能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有效保证,提升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水平。基于此,文章首先讲述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效益,其次分析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化对策,希望能够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宝鸡文理学院高新校区为试验区,通过实地调查和垃圾分类回收试验,考察了高校垃圾种类、来源和数量,分析了垃圾分类的现存问题和影响分类效果的限制因素,初步构建了适宜高校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分类回收试验表明:高校可回收垃圾中含量最高的依次为纸类、塑料类和金属类;在高校进行垃圾分类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应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群众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伴随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政策的纷纷出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有效手段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当前国内生活垃圾分类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其在执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推行垃圾分类,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深刻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来努力实现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据不完全统计,预计2019年总合同额达120亿元,2020年总合同额达将200亿元。  相似文献   

18.
推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是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普及《"垃圾分类"少儿知识读本》,从小培养少儿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的良好习惯,不仅是做好少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也是推动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途径。《"垃圾分类"少儿知识读本》出版应科学策划,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合理划分年龄段;注重与教学结合;重视实践养成;创新教育手段;促进家庭社会互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现状和存在问题,以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例,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开展研究。自2019年7月以来,织里镇采取"二定四分"的收集模式(其中,"二定"指定时和定点,"四分"指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2020年,织里镇易腐垃圾收集量达到22219.98 t,相比2018年增加了67.5%;其他垃圾的收集量为116493.92 t,比2018年减少了22%。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使得织里镇易腐垃圾与其他垃圾的收集量呈负相关,干湿分类效果显著。织里镇针对特色服装行业所产生的废旧布条采取"因地制宜"的垃圾管理模式,实现固体废物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2020年分类收集废旧布条41100.07 t。然而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发现干湿分离率不高、资源回收利用不足、有害垃圾的商业化运作有待提高等问题。结合当前现状,给出以下3点建议:1)提高公众垃圾干湿分类的责任意识;2)全面建立垃圾资源化标准体系;3)推行生产者责任制度,促进有害垃圾的商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经济社会呈发展态势,公众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在生产活动中垃圾废弃物逐年增加,社区作为公众生活主要载体,生活垃圾分类成为社区治理重点工作.总体来看当前社区垃圾分类治理,存在公众"看客心理"诱发破窗效应、专业知识匮乏制约生活垃圾分类精准性、企业单一运营制约生活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和边界性导致生活垃圾分类成政府独角戏等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