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智能化城市的建设,信息化加速向互联网化、移动化、智慧化方向演进,以信息经济、智能工业、网络社会、在线政府、数字生活为主要特征的高度信息化社会将引领我国迈入转型发展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分析了智慧环保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优势,即降低环保检测人力成本,建立多元化环境治理体系,及时对信息进行甄别.提出了城市环境治理"智慧"策略:构建分布式环境传感器和处置中心,优化投入结构,提高规模效率,利用先进技术提升智慧环保效率,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对未来智慧城市构想出发,介绍了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指出信息建设存在的缺陷,引出云计算的概念,分析其特点与优势并论述其存在价值与意义,阐明云计算技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智慧地球"、"智能城市"等为标志的世界智慧化进程势不可挡。那些曾经只有在电影小说中才能见到的智能场景正呈现在我们的世界里,能源、交通、医疗、电网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近年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实践应用中,全球信息化浪潮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方向发展,并逐渐深入到与社会变革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5.
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城市人地系统的监测与调控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更会对城市人地系统的要素结构、耦合关系及动态演进等产生深刻影响,探索并构建面向智慧城市的人地系统理论势在必行。从流空间、“人—技术—空间”一体化耦合、复杂韧性系统等方面探讨了智慧城市人地系统的理论基础,进而提出智慧城市人地系统的概念模型。面向未来,智慧城市人地系统研究需要聚焦要素时空耦合过程、要素构成及影响机理、建模方法与评价、综合调控与优化路径等内容。从智能技术带来的人类行为模式与活动变化、空间智能化、虚实关联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人地系统理论、方法创新与可持续调控的未来展望,以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智慧城市人地系统理论方法体系,支撑城市地理学创新及“智慧大脑”、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等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6.
刘征  刘建福  程慧艳 《环境工程》2016,34(3):116-120
针对目前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智慧城市"概念构建了智慧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阐述了智慧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的概念,分析了智慧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的需求,并运用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了智慧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的体系框架。对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进行了设计,并以城市固体废物运输路线设计决策为例,介绍了智慧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慧环保"建设必将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顶层设计、"大数据"的收集应用共享以及信息能力建设三个方面,对"智慧环保"建设中应特别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水资源的智慧化管理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智慧水务对促进城市的长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以青岛市某精细化工厂为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并运用于该化工厂智慧污水管控系统中,通过一系列传感器采集动态数据,实现对水质质量的实时监测。该智慧污水管控系统应用深度学习中的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对设备故障进行预测,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强化学习和专家系统的智能运行模块对该污水处理装置进行管理。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小型化、分布式的智慧污水管控系统的智能运行和预测性维护,具有可行性且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9.
从信息化赋能到综合赋能: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峰  张姗琪  秦萧  席广亮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060-207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智慧社会”建设目标,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主的信息化技术赋能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化的主要动力与发展重点,而如何理解并推进智慧社会发展则是智慧编制与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人地关系和地域生命有机体理论是智慧社会下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理论与方法基础,需要从信息化赋能向包含技术赋能与创新赋能的综合赋能理念转变,探讨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思路,进而构建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以人为本为核心、技术集成应用和制度创新为支撑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框架(EPTI),并探讨规划编制的智慧化以及规划实施的智慧化。  相似文献   

10.
雄安新区设立之初的七大重点任务之首即为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和生态城市,京津冀地区的已经成为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因此,雄安新区不能再重蹈覆辙,而是建设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智慧、生态是人类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常态,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体现,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延伸,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方向。建议雄安新区未来借鉴国内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由面铺网综合推进单个智慧城市向区域性智慧城市群方向发展,明确定位,统筹发展;突出协同,生态优先;技术主导,创新驱动;科学切入,实用为先。  相似文献   

11.
5月15日,在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上,多位专家提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什么叫"智慧城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邬贺铨解释说,"有个咨询公司的定义是用智能技术,使得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组成服务,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指导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西部地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面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大数据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绿色发展也成为智慧生态城市的核心举措.通过分析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背景,测度西部主要城市的生态足迹与环境承载力,明确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基于智慧生态城市推进西部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维也纳以“智慧城市”框架推动“绿色城市”建设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环境保护》2016,(14):63-66
奥地利维也纳通过智慧城市项目克服了绿色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技术和平台问题,在气候保护、能源利用、交通组织等方面都取得突出成就,成为全球知名的绿色城市和智慧城市。本文着重对"智慧城市维也纳"项目的经验和行动策略进行总结,结合我国城市当前绿色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的统筹发展,是未来推进我国绿色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扎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是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有力保障。广州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上中下游功能区协调、大中小海绵系统结合、灰绿蓝设施交融提升”为技术思路,以“污涝同治”为主要手段,运用“+海绵”理念,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管控的实践经验和成效,从广州市污涝同治、巩固治水成效的全新视角,探讨智慧排水管控,以期为开展进一步智慧海绵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一、前言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党中央、国务院设立雄安新区首个重点任务是创建雄安绿色智慧新城。绿色智慧城不是简单将城市变得天蓝地绿、山清水秀,而是要建设具有开拓性、可持续性的新城。  相似文献   

16.
物流业是21世纪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在"双碳"、新发展格局、交织构成的复杂背景之下,信息流、商流与物流开始融合,绿色""智慧"成为城市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关键词,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从内涵属性来看,城市绿色智慧物流指的是运用智慧技术与绿色技术实现物流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促使物流体...  相似文献   

17.
在12月1日召开的2011年智慧城市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题为“智慧城市与智联服务”的报告中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从WEB技术、计算机技术体系、视频传输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等几大技术的演进历程分析出发,邬贺铨指出,未来通信的趋势必然是互联网走向移动、移动走向互联网。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300 MW直接空冷发电机组进行了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技术优化改造,省去中间换热站并且直接将热源加热的热网供水送至各用热区域。在供水管路上安装了增压水泵和节流阀,设置了温度、流量和压力测点。引入智慧城市物联网技术对整个供热系统进行全面感知,通过智能控制算法对供热管路上的水泵和节流阀进行快速精确控制。通过优化改造,提高了供热系统的一次换热效率,促使余热利用更加充分并实现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与基层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与基层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这会影响农业生产,也对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带来严峻的挑战,这些会直接影响农业稳产高产与优质高效,且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让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也面临更高的要求。而气象服务是基层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紧扣时代主题,围绕中央一号文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发展适合农业生产一线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央、生态环境部对生态环境监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本文阐述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定义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并阐明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的建设思路。建议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深化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创新,构建面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管理业务与支撑体系“大融合”,实现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分析关联化、应用智能化、测管一体化、服务社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