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2.
作为环境统计的重大改革举措之一,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环境统计数据直报于2013年开始在全国试运行。随着直报工作的逐步深入,如何在高时效的前提下确保数据质量是直报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归纳了目前学术界对数据质量问题的认识及改进建议,分析了中国现行环境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结合环境保护部门目前正在试运行的国控源直报系统,客观分析了国控源直报系统在环境数据质量控制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特点,并针对该项制度在全国层面的进一步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4.
5.
通过对京杭运河苏州段经过的行政区的重点监控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54家重点监控企业涉及十多个行业,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排放量较高,分别为17 057 t、1 261.5 t、32.89 t、1.467 t。等标污染负荷比统计得出,吴江区、吴中区、高新区为重点监控区域,氨氮、化学需氧量、挥发酚、石油类为重点监控污染物,纺织印染、化工生产、电子产品信息制造、金属制造为重点监控行业。46家污水处理厂出口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的年排放量分别为17 614 t、1 252 t、2 761.9 t、107.7 t,排放量较高且直接排入运河,也应将其划为重点监管区域。 相似文献
6.
利用综合指标和一元分布拟合筛选重点污染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首次将综合指标和数理统计一元分布拟合方法运用于重点污染源的筛选,通过筛选排污量离群单位来确定重点污染源.研究了污染物排放量的分布,污染源各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进行重点污染源的筛选时,针对污染源所处不同地理位置或不同排放去向,可造成不同危害程度的问题,采取了对污染源所处地理位置或排放去向进行加权的方法;针对当污染源排放多种污染物,多参数筛选难于综合考虑的问题,提出了采用综合参数进行筛选的方法.采用的重点污染源的筛选方法更具有理论依据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水环境保护成效,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20年地表水监测数据及污水排放和气候数据,评估并分析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地表水环境状况。研究表明,2012—2020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Ⅰ~Ⅲ类水质断面的比例从89.14%上升到93.47%,但部分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仍有待提升,尤其是内蒙古北部、山西西部、陕西北部和京津冀地区。4类生态功能区中,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地表水水质最好,其次为水源涵养区,再次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最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的主要超标项,2012—2020年该两项指标超标断面占总超标断面的比例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4.22%和17.29%。县域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及年降水量是影响相关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建议增加总氮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质量评价指标,并在进行水环境评价时充分考虑当地的背景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标准提出了工业区环境空气中47项VOCs指标的预警值。根据VOCs污染物的有毒有害性和异味特征、浓度特征和光化学活性特征,分别定义了T-特征污染物、C-特征污染物和O-特征污染物,并提出了各类特征污染物的筛选方法。将VOCs预警值和特征污染物筛选方法应用于上海市工业园区在线监测点,结果显示预警值较为适用,可以达到较好的预警目标;特征污染物筛选结果合理,且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各站点周边污染源特征。 相似文献
9.
10.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为目标,综合应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方法,并确定了评价因子、权重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评价指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人员及资质、现场监测、实验室管理、报告编制及数据上报;第三层为方案层,包括人员操作、持证上岗、资质认定、人员培训、水质布点采样流转情况、空气自动站运维情况、现场质控实施情况、实验室环境条件、样品试剂的保存与管理、仪器检定与校准、实验室质量控制实施情况、数据填报软件运行情况、监测报告规范性等13个评价要素。经矩阵一致性检验确定了各评价要素的权重,将该权重与各要素得分运算后得到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选取广东、山西、陕西、四川和青海等5个省份的1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作为典型区开展了实地调研,并应用评价体系对其进行了监测质量等级评价。结果表明,15个典型县域中,环境监测质量等级为优的县域占13.3%,一般、较差的县域分别占66.7%、20%。县域环境监测承担单位在资质、报告编制及数据上报方面表现较好,在现场监测、人员操作方面问题突出,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1.
12.
13.
针对工业园区污水排放监管问题,以北京某园区为例,提出了水污染源精细化管控方案。按照多级防控的思路,在企业级、管网级、园区级建成在线监测系统和精细化管控平台,实现园区水环境监管的全覆盖,有效监控企业排污动态,实时掌握园区污水排放状况,为企业、园区管理部门和环保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从环境应急监测制度建设和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两个方面就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问题进行了论述。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介绍了环境应急事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解决办法,从环境主管部门、企业、人员、装备及应对的方式方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方面主要介绍了应包含的内容、制订要求及演练过程。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土壤环境监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空白试验、检出限、方法验证、质量控制和标准文本等方面,指出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 168—2010》对土壤环境监测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适用性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为保证土壤标准制修订质量和标准执行质量,应研究适宜土壤监测方法标准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及时修订《HJ 168—2010》或发布补充要求;对现有土壤监测方法标准进行技术评估,加强对于土壤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相似文献
16.
17.
京津冀区域已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特征,加强区域间的环境合作,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是解决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对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要求,目前京津冀区域大气监测体系还存在着监测网络不健全、监测项目覆盖不全面、监测新技术应用不足、质控体系不完善、信息产品供给与公众需求有差距等问题,与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要求不相适应。为全面提升京津冀区域大气监测体系对区域联防联控的技术支撑能力,亟需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区域的监测网络,增设传输研究、污染监控等特殊监测点位;逐步拓展监测项目,开展颗粒物化学组分和O_3前体物监测;加快遥感监测等立体监测技术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全面分析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与传输规律;加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为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技术支持;规范监测事权上收后的全过程质控体系,建立颗粒物标准方法比对和O_3量值传递质控机制;构建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分析应用与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8.
Jaji MO Bamgbose O Odukoya OO Arowolo T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7,133(1-3):473-482
The quality of Ogun river in South-West, Nigeria was studied by a field survey for a period of 1 year (covering dry season
and rainy season).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irteen sites and analysed for physico-chemical and bacteriological
parameters as well as heavy metals using standard methods. Generally, the values obtained for turbidity, phosphate, oil and
grease, iron and faecal coliform from all the sites in both seasons were above the maximum acceptable limit set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for drinking water. Also, the manganese content from all the sites in the dry season, lead concentrations
from three sites in the dry season and cadmium concentrations from some sites in both seasons were above the WHO limit. The
values obtained for total dissolved solids, dissolved oxygen and chloride at site M in the dry season and nitrate at site
J in the rainy season were also above the WHO limit. Pollution of Ogun river water along its course is evidenced by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ollution indicators, nutrients and trace metals above the acceptable limit. This poses a health risk to
several rural communities who rely on the river primarily as their source of domestic water. The study showed a need for continuous
pollution monitoring programme of surface waters in Nigeria.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