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面临着双重压力,为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应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解耦",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解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要途径。本文在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解耦规律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过往30多年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历程,提出我国未来发展的三种情景假设,即惯性情景、低碳情景和2度情景。研究认为,惯性情景是一种高碳发展情景,既不可能实现也不允许发生;2度情景的实现有较大难度,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我国应按照低碳情景模式发展。我国未来能源发展路径应在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前提下,按照科学产能实施国内能源生产,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特别是煤和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使用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生产要低碳、清洁,能源消费要节能优先、绿色高效。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费量,控制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降低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量,控制人均排放量。如按假设的低碳情景发展,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GDP预期增速虽有所下降,但经济总量仍保持良好增长态势,2020年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开始呈现逐步解耦的趋势,中国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我国经济增长与高碳能源(煤炭和石油)消费将在2030年前解耦;至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趋于饱和,增量接近零,而经济总量继续增长,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接近绝对解耦;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将于2030年(或之前)到达,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或之前)实现绝对解耦。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循环经济内涵特征,透析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判明循环经济低碳品质,阐述循环经济理论困境;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从节能减排、能源结构、产业模式三个维度诊断循环经济实践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循环经济低碳模式;以综合集成视角,从整体特性、模式结构和运行模式三个角度分析循环经济低碳综合集成模式的系统特征;从理论基础、理论体系和理论创新三个角度构建低碳模式的综合集成理论框架。低碳模式是针对化石能源利用高碳排放问题,以提高碳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以能源消费和废弃物减量化排放为发展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以能源结构调整、产业模式优化和技术体系创新为主要手段,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实施低碳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通过构筑低碳均衡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可持续发展和扶贫框架下发展绿色经济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及改革是当前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里约+20"峰会的两个主题。首先,绿色经济是体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以低的自然资源消费、低排放、低污染,达到高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高的生活水平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潮流,将引发社会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虽然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也必须探索新型的绿色低碳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应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新的经济、贸易、技术竞争规则和格局的变动,加强先进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低碳竞争力。其次,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代际公平",又要关注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别公平"、"人际公平"。因此,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框架的建设和改革,要体现世界各国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全面均衡地反映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国家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在公平享有全球环境空间、公平获得现代优质能源服务、公平适应全球环境变化、公平承担责任义务及公平的国际制度和机制。中国需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走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最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又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困难和更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调推进。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在国内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主要战略对策包括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节能优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总量的过快增长;加强能源结构的低碳化,逐步建立并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加强城乡统筹,地区平衡,促进生态城市建设;适应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改革的趋势,加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抓住机遇,顺应世界绿色低碳发展潮流,自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把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转变到新型的技术创新型、内涵提高的发展方式上来,基本走上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能耗结构优化及其节能与减排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考虑江苏省经济增长、能源节约与C02、SO2减排的目标,运用改善的GADS优化算法对江苏省能耗结构进行优化,并对比江苏省低碳发展的情景,测算了江苏省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节能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能耗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高碳能源低度化,低碳能源离度化的演变过程.煤炭仍占主导地位,且呈倒"U",型的发展趋势,2020峰值1.822×108 tce,而天然气与低碳能源在总量与结构上均呈上升趋势;②能源结构优化具有正负双向效应,一方面节能减排效应显著,2020年将节能2.244×108tce,CO2:减排1.275×108t,但难以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还需其它方面的努力.另一方面由干能源成本等因素造成GDP较之于低碳情景将减少2.096×1012元;③以"低"代"商"的能源优化策略是转移环境压力的主要途径,但其先决条件是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核心技术的突破.未来江苏省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应以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为主,同时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资源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低碳经济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理论的形象概括与现实形态就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理论。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我国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任务,其关键所在是进行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发展,是发展绿色经济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把加快低碳经济建设同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经济与可持续经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应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经济技术体系;加强绿色制度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广泛参与,全体国民都走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碳减排潜力与低碳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需要,借助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14年间相关数据,对长江经济带及区域间的碳排放、能源强度、碳吸收进行测算,并探讨长江经济带未来低碳发展策略,分析 “高碳情景”与“低碳情景”下2030年各区域的碳减排潜力。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碳排放聚集度较高且整体增速趋缓。东部区域碳排放均值最大,西部区域最小。中部区域碳排放增速最快,东部区域最慢。西部区域能源强度最高,东部区域最低;但中部区域能源强度降幅最大,东部区域降幅最小。西部区域碳汇能力最强,东部区域最弱。基于以上发现,从碳减排责任划分、低碳消费、清洁能源替代、高耗能产业优化以及区域生态质量提升等方面提出相关策略,力图实现碳源面的直接碳减排与碳汇面的相对碳减排。最后,经预测可知:2030年,长江经济带“低碳情景”比“高碳情景”减少碳排放约12亿t,中部区域将成为碳排放主要来源地  相似文献   

7.
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正在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国民健康、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承担着低碳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对于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研究的最新进展,将低碳城市的特征概况为5个方面:①经济性,即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②安全性,即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③系统性,即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④动态性,即低碳目标不是凝固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不断地适应变化的情况;⑤区域性,即城市低碳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区域协作来实现。然后总结了评估城市低碳水平的2种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本文提出了低碳城市的5大支撑体系,即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8.
工业革命对能源与金属资源需求具有深刻的影响。基于美国历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产业变革、能源与金属资源消费量变化,分析了工业革命驱动下能源与金属资源需求演变特征,研判了新一轮工业革命技术创新、产业变革与能源、金属资源需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美国前三次工业革命主要依靠化石燃料为动力,但是经济增长所需的化石燃料消费增速不断下降,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增长与化石燃料消费增长逐渐脱钩;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越来越多的金属进入工业经济,金属消费趋势出现分化。近年来,以信息技术深度与全面应用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兴起。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或将推动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将随之发生变化。预计未来能源消费中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新能源比例将不断增大,化石燃料比例将不断降低;稀有金属消费或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传统大宗金属消费仍将在中高位波动。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我国可采取低碳与无碳并举的能源消费转型策略,加强化石能源清洁化技术和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新能源技术研发;坚持构建国内国外金属资源供给体系,提升我国金属资源的全球控制力和话语权;加强优势稀有金属矿产品的深度研发,拓宽匮乏稀有金属的境外来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低碳经济”概念应运而生,并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核电以其高效、清洁及供能的稳定性而成为各国追求“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江西省位于长江中游,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自“十五”后江西有了快速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巨大的电力能源缺口及环境污染的加重。江西省尚未发现油气资源,煤炭及水能资源产量严重不足,一次能源主要靠外省调入,但江西有着较为稳定的地质构造、较为发达的水系和充沛的雨水、丰富的铀矿资源、以及象东华理工大学这样的核工业人才储备基地,因此,江西既有发展核电的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发展核电既能为江西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后盾又能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实现江西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后发展地区的低碳发展道路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所面临的现实而迫切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后发展地区低碳发展路径这一战略问题展开探索性研究。首先,综合各研究文献对地区发展水平界定的指标体系,选取经济总体水平、工业化、城镇化以及资源环境四大类综合指标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发展水平做出评分与界定。从综合指标分析结果来看,全国除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天津、上海6个省市以外,其他25个省市均处于后发展阶段,其中20个省市处于中后发展阶段,5个省市处于落后发展阶段。然后,结合2010年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情况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等方面对后发展地区的低碳发展现状作出分析,表明:我国各省区市能源强度差异很大,后发展地区单位GDP能源强度普遍高于先发展地区,高耗能工业的比例以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部分地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之多,反映出后发展地区经济结构的高能耗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对较低的发展现状。最后,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后发展地区低碳发展的特征做出总结,包括:发展仍然是后发展地区的首要任务,但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能源环境约束明显;高碳产业短期内呈刚性增长,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金、技术支撑不足;后发展地区普遍拥有较大的减排潜力与空间,减排成本相对较低;大部分后发展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清洁能源应用空间大。按照"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结合后发展地区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布局,提出建议:后发展地区的低碳发展道路应该按照"高碳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支柱化、能源结构清洁化、碳汇资源商品化、区域布局功能化"五个方面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reg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to explore the pathways to developing a low-carbon economy,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termin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and residential consumption, and constructs an identical equat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population siz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intensity, the propor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structur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the data of terminal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2000–2012, various factors are analyzed and their contribution is measured by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have a positive driving effect while energy intensity, energy structure, and carbon intensity have a negative driving effect; the propor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had a negative driving effect prior to 2006, then changed to positive. Among suggestions for a low-carbon economy are controlling population siz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upporting research into new energy technology, accelerating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hanc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preading the concept of a low-carbon economy.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举措.根据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链接模型,从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低碳技术创新的结构,并构建了一个基于链环回路模型的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模型,以期探讨从低碳技术创新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本研究提出低碳技术创新价值链应建立于社会使用的基础上,该创新价值链始于社会生活的潜在需求,经由低碳技术的发明与创造、示范与推广、重新设计与生产,终于服务顾客,注重市场的反馈以及技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密切配合,以使低碳技术创新价值链持续运作并充分挖掘镶嵌于技术创新社会价值中的经济价值.研究结论是:应强化低碳技术创新技术系统以实现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整合、通过示范强化技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链接以及强化低碳技术创新管理系统以提离产业附加值.  相似文献   

13.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now stands at a crossroads.With a new international regime for emissions reduction established by the Durban Platform, "New Climate Economics(NCE)"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The need for urgent ac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has prompted discussion on reforms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s and the energy system.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therefore,now faces a transition towards a new pathway for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NCE explores new economic concepts,theories,and analytical methods to design a balanced pathway for sustainable growth and emission reduction.Instead of getting trapped in discussions on allocation of emission reduction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among countries,NC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win-win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 that facilitate collaborative RD and knowledge sharing.In addition,NCE studies incentives for low-carbon transition,turn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to a domestic need for countries to increase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o achieve the 2°C target,most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face challenges of insufficient emission allowances to cover expected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their projected economic growth.As carbon emissions rights becomes an increasingly scarce resource,increasing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of the economy turns to be the critical path to address the dilemma of green or growth.NCE studi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arbon productivity for countrie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s well as ways to enhance such carbon productivity.This type of study provides invaluable lessons for emerging economies to reach their own emission peaks without losing the momentum of growth.Replacing fossil fuels with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has proven to b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reshaping the energy system and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t has already become a global trend.NCE studies incentives for new 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eployment provided by carbon pricing,and sheds light on the co-benefit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such as resource conserv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energy security.The role of carbon pricing in promoting intemational RD cooperation and technical transfer will also be studied.The shift in consumption patterns is another key factor enabling a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Therefore,NCE also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work on new values of wealth,welfare and consumption,new lifestyles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cepts and implementation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d the impacts of consumption pattern changes on social development,material production,and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4.
锦标机制理论下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企业发展与环境相容的原则,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鉴于当前文献关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机制研究还略显不足,文章借鉴激励理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根据Malcomson模型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包括1阶段合约和2阶段合约的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机制框架,设立基于相对业绩的"锦标机制"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系统分析,推导出政府在制定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激励政策时的注意事项,即中央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发展低碳经济;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门的低碳经济发展激励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地方政府在激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时,要有层次、有针对的对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或财政补贴,形成阶梯式的支持结构,使有限财政资金得到合理配置;地方政府应该以区域内企业实施低碳经济活动的努力水平为评判标准对企业进行激励.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丹阳市沿江毗邻的界牌、新桥、后巷三镇自1978年以来,坚持经济建设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并举,走出了一条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十多年来,三镇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村镇建设日新月异,人均耕地有增无减,资源得到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卓有成效,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已具现代化雏形。三镇的实践给我们下了深刻的思考,即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加速村镇建设、加强政府调控。  相似文献   

16.
首先,将"零和收益"的博弈思想引入到SBM模型中,构建了基于零和收益的碳减排SBM效率分配模型(ZSG-SBM)。然后,基于"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整体碳强度降低18%的减排约束,从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结构2个维度设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系统的4种发展情景,应用上述ZSG-SBM模型对碳减排目标进行了省际层面的效率分配。并通过对比各省经济发展现状和碳减排目标的分配结果,分析了各省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采用ZSG-SBM模型对碳排放量进行效率分配后,30个省份的投入、产出指标实现了有效配置,碳排放效率到达效率前沿。政府基于"公平"导向的行政分配方案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基于ZSG-SBM模型的效率分配方案更符合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要求。在碳强度约束的基础上,能源强度的再约束将迫使各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从而提升我国整体碳排放效率。"十三五"时期,我国有16个省份的碳减排目标分配结果大于18%的平均标准,各省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选择差异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策略。本文总结了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目标和基本理念,综述了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和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低碳能源、财政、技术、交通、绿色消费、信息公开、国际合作、宣传教育等政策措施,指出日本低碳经济政策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产业低碳竞争力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目的是通过辨析,正确认识日本产业部门在低碳竞争力上的优势与劣势,避免中国和日本在低碳经济领域合作上的盲目性.主要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首先,从实现削减碳排放目标的能力、与环境和能源相关的创新能力、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个方面,对日本产业部门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辨析.认为,日本产业部门的低碳竞争力并不像其所掌握的低碳技术那样强大,一方面在实现削减碳排放目标的效果、高“投入一产出”的低碳创新能力、太阳能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保持着强大的低碳竞争力,但另一方面,在CO2排放效率、一些可再生能源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存着相对劣势.最后,从提高中日两国在低碳领域合作效率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既要看到中国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上的差距,也要清楚自身的优势.吸取日本在保持和提高产业低碳竞争力上的经验和教训,寻找提高中国产业低碳竞争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气候问题倍受关注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如今低碳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的全球博弈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立足国情分析我国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