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主持人语:消除作业现场隐患是企业基层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而消除隐患的前提则是查出隐患。但在基层实践中,有时却会由于人员能力有限、引入了新技术或新设备、作业环境及工艺复杂等原因,致使基层人员在作业现场查不出隐患。面对"现场查不出隐患"的问题,企业该如何应对,从何入手,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本期就让我们谈一谈如何处理"现场查不出隐患"。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建议可采用"请教法"和"分解法",解决现场"查不出隐患"的问题。图为某企业隐患整改现场。(图片由陕西龙门钢铁有限公司提供)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基层安监人员,特别是新上岗、转岗,经验欠缺的安监人员,有时会遇到因作业环境及工艺流程复杂而检查不出安全隐患的情况。对此,笔者建议可采用"请教法"和"分解法",解决现场"查不出隐患"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认为,企业应当通过强化培训、提前"考察",做好预防工作,达到"知己知彼",从而避免"现场查不出隐患"的现象,防止隐患排查成为"雾里看花"。图为某企业班组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培训。(图片由江西赣能抱子石水电厂提供)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但在实践中,有时却由于人员能力有限、引入了新技术或新设备、作业环境及工艺复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认为,企业想要避免出现"现场查不出隐患"的情况,应着力从强化对标意识、实行连带考核、赋予定量指标3个维度出发,深入开展"人人查隐患"活动,通过人人辨识安全风险、查找安全隐患,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图为某企业员工认真检查设备。(图片由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提供)  相似文献   

5.
正面对"现场查不出隐患"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应遵循"注重细节、与时俱进"的原则,从强化岗前培训、强化上岗考核、建立资源共享学习交流平台、奖罚分明4个方面入手展开工作,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图为某企业员工学习灭火毯的使用现场。(图片由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认为,企业应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员工职业技能、广泛开展技术练兵比武活动、强化日常考核三个渠道,以使员工主动提升技能技术能力,避免"现场查不出隐患"的情况。图为绿水洞煤矿安监员岗位技术比武理论考核现场。(图片由川煤集团广能公司绿水洞煤矿提供)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目前,大多数企业都会在生产作业现场,悬挂、张贴各种各样的"安全警示牌",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安全、遵章守纪,明确作业现场存在的风险。例如各种安全标语、风险信息卡以及GB 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中要求的各类安全标志等。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会有人对这些"安全警示牌"视而不见。那么,如何才能让"安全警示牌"更能引起作业人员的注意,起到安全警示作用,从而减少隐患,保障安全呢?本期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让"安全警示牌"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企业来说,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好似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第一道是"管风险",第二道是"治隐患"。但无论是管风险,还是治隐患,均离不开"人"。因此,想要让双重预防机制落到实处,首要任务是管控好"人"。下面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如何通过深入开展"三讲一落实",用流程控制住进入作业现场人员的意识和行为,从"三头"(在第一  相似文献   

9.
八闽动态     
<正>福州市闽侯县危化专家助力企业隐患排查第四季度以来,闽侯县安监局邀请化工专家对全县48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此次检查重点分为企业现场安全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安全生产制度规程执行情况三个方面。专家对作业现场、设施设备等进行了认真细致排查,此次检查共发现隐患52处,立即现场整改48处,限期整改4处。在检查过程中,专家就企业如何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工作、建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栋梁在安全生产调度会上提出,排查安全隐患,外行查不出隐患,内行不深入同样查不出隐患。必须依靠专家,让专家有足够的时间深挖细找、解剖"诊断",建立安全生产专家查隐患促整改工作机制。杨栋梁指出,事故源于隐患。落实预防为主,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必须要坚持把隐患当作事故处理,切实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力度。安全大检查是否彻底,有没有效果,衡量的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日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栋梁在安全生产调度会上提出,排查安全隐患,外行查不出隐患,内行不深入同样查不出隐患。必须依靠专家,让专家有足够的时间深挖细找、解剖"诊断",建立安全生产专家查隐患促整改工作机制。杨栋梁指出,事故源于隐患。落实预防为主,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必须要坚持把隐患当作事故处理,切实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力度。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必须建立主要由专家查隐患工作机制。隐患具有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海因里希法则,"当一个企业有300起隐患或违章时,非常可能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另外还有一起重伤、死亡事故"。由此可见,在施工现场,为实现管理目标,避免事故发生,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隐患。但目前由于大多数承包商HSE管理水平低、工人作业活动风险高、从事作业的人员技能水平差,导致现场隐患重重,尤其是在高处作业、起重吊装、坍塌、临时用电、机械防护等方面存在大量不符合项,导致建筑行业事故频发。  相似文献   

13.
<正>在基层安全生产实践中,有些人将辨识"风险"和排查"隐患",视为"捕风捉影"或没事找事。其实,对正常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未来结果或损失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判断或评估危险因素和危险程度,是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防止冒险;对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缺陷进行排查,并加以防范、整治,是可以防止"隐患"导致事故的发生。对于企业来说,隐患排查治理  相似文献   

14.
<正>"双体系"建设指的是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笔者曾经接触过许多在企业里推行"双体系"的安全朋友,通过同他们的交流与去企业现场走访,发现有些企业在推行"双体系"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一是只关注静态的风险,忽视了动态的作业风险。在做危险源辨识时,许多企业辨识的都是设备或岗位的静态危险,对动态的作业活动、尤其是非常规作业风险关注得较少,甚至没有去做辨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在日常检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安监部门及部分企业在涉氨制冷企业专项整治中,对存在快速冻结装置未设置在独立作业间且作业人员超过9人重大隐患的企业整改要求存在一些疑虑。一是对独立作业间的理解不一致,误认为快速冻结装置外所罩的保冷作用的小间为独立作业间。二是不知如何判定独立作业间的设置是否满足要求。笔者根据现场检查经验并查对相关标准规范,就此作一探讨。快速冻结装置的独立作业间(简称:冻结间)  相似文献   

16.
<正>《安全生产法》赋予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的职责,这是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法定职责。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指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管理能力和资格,并经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为什么现场查不出安全隐患?往往与安全员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安全执行力,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组织和员工如何按照既定安全管理规定程序去"做"的能力。安全执行力对于一个企业尤为重要,低下的安全执行力往往会导致隐患增多、事故频发。本文主要从管理角度出发,结合项目运作实践中发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案,来探讨企业应如何有效提升安全执行力,将执行力管理清晰化、具体化,将制定的安全制度、措施真正落实到作业现场,保证项目安全平稳运作,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包括"安  相似文献   

18.
<正>船舶修造企业的作业环境非常复杂。由于生产工种、工艺多,无论是在地面平台,还是在船坞码头,生产现场总是呈现多方位的立体交叉工作状态。由于船舶是一种特殊产品,其修造过程中高处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多,临时用电情况复杂,如果安全管理不到位,极易造成隐患。特别是小型船舶修造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现场脏、乱、差的问题,隐患丛生。本文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CB 3515-1993《船舶建造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9.
安全生产的重点在基层,只有把生产岗位、生产区域、生产流程全面置于实时监督之中,保证各类隐患及时发现、及时防范、及时整改,才能切实提高安全监督的实际效果。为此,必须着力提高安全监督的“能见度”。提高“能见度”,专兼职人员力量要到位。专兼职监督人员必须做到生产组织到哪里,安全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特别是对于流动维修作业、易燃易爆区域生产施工、登高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等特殊生产,更应坚持监督到现场,以制度、规程、标准的严格执行,确保不人为制造隐患,一旦发现隐患能够得到果断有效处置。  相似文献   

20.
安宗斌 《劳动保护》2022,(10):43-43
国有企业、大型民企对非作业现场有较为完善的安全体系、管理制度,而规模较小的小微企业,非作业现场不安全事件常常发生,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四个抓住”,可以解决小微企业非作业现场安全问题。一是抓住主体责任不放松。建立、完善企业以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保障体系的职责要涵盖非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包括对非作业现场建立安全责任制、制定管理制度、提取安全经费、落实安全教育培训、配备安全管理机构或专兼职人员、委托第三方进行安全评价、组织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等。在作出涉及非作业现场安全决策时,应当听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业务部门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