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是山地灾害链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地震作用后,灾害单体之间的连锁作用强烈,成灾机理更加复杂,防治难度大增,因此只针对灾害单体的减灾思想,很难对灾害链整体进行遏制,而必须从灾害链的各个关联环节着手,建立新的减灾框架。从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的成灾特点和防治思路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针对成灾规律特征,提出了5种山地灾害链的断链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2.
灾害发生时影响居民心理承受能力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岳丽霞  欧国强 《灾害学》2006,21(1):113-116
目的:探讨影响个体面对自然灾害时心理承受能力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1000余名居民进行测评.结果。①个体面对灾害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因素为。灾害意识、灾时行为、灾害认知、社会支持,②通过相关分析,灾时行为对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赵永国 《灾害学》1990,(1):39-43
本文从灾害成因的角度将陕西秦巴山区的山地灾害分为:山坡重力作用、沟谷泥石流、河谷洪水、流域水土流失等四类,对各类灾害的区域特征进行了描述,系统分析了山地灾害的形成因素,提出了减免山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陈容  崔鹏  苏志满 《灾害学》2014,(2):228-233
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汶川8.0级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市虹口乡和紫坪铺镇11个村的群众减灾意识、减灾需求和建议,并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三个方面分析比较减灾行为倾向,初步反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4年后极重灾区民众的山地灾害减灾意识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多数被调查者的减灾意识较强,尤其是接受过减灾培训的地质灾害监测员和群众,但也反映大部分群众尤其是中青年对二次灾害存在侥幸心理,对避灾技能的理解还有待加强,社区减灾能动性有待进一步发挥。最后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改进防灾避险明白卡、注重宣传培训效果,强化民众减灾意识,充分调动群众减灾能动性和完善风险沟通协调机制等对策和建议,从而为有关部门开展山地灾害防治的宣传培训提供参考,同时为促进社区减灾提供社会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灾害应对能力现有理论基础,构建基于"认知-响应-备灾"的KRP模型,采用熵值法评估区域居民灾害应对能力;采用二分法,将受访者分为高、低水平灾害应对能力组,运用对比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结合居民个体特征探讨灾害应对能力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区域居民的灾害应对能力处于中低水平,日常备灾能力是影响居民灾害应对能力的关键因素;(2)居民灾害应对能力呈现个体差异性,学历、年龄等因素对个体差异性影响较大,其它个体特征因素影响较小;(3)高、低水平组居民的灾害应对能力整体水平及其构成要素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特征,其能力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日常备灾能力,其中住宅防灾和应急物资准备情况为关键影响因子。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为我国宏观防灾规划管理和居民灾害教育提供政策建议,有助于区域居民灾害应对能力及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教宣 《防灾博览》2002,(3):28-28
自然灾害的地区分布 在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网状交织的特点。 东西分区:以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十万大山界分三大区。西区是高原和山地,雹灾、泥石流、沙漠化、旱灾、森林火灾等主要灾害严重;中部是高原、平原过度带,以山地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旱灾、洪水、雹灾和森林灾害为主;东区是平原,是海洋海岸带灾害、平原地质灾害、旱灾、涝灾、洪水、农作物病虫害最为严重,其中某些地带也是强震易发地带。 南北分带:我国自北向南有天山—阴山、  相似文献   

7.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许多重大工程建设涉及泥石流灾害的问题.讨论了工程活动、泥石流及山地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工程活动往往受到泥石流、山地环境的制约,同时它作为活的因素,又积极地影响着泥石流和山地环境,促使其产生次生演化,泥石流和山地环境的次生演化常会对工程活动产生次生制约.泥石流的发生会危及工程和人类的安全,破坏地表,破坏生态环境;人类工程活动若不遵守自然规律,过度向山地索取,必将导致山地环境退化和泥石流的广泛活动及频繁发生,甚至引起泥石流活动范围扩大和成灾规律改变.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三门县蛇蟠岛景区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勘察与数值分析等手段,全面分析了山地旅游景区落石灾害的影响因素,基于RHRS风险评分方法建立了山地旅游景区落石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古洞室群围岩的严重扰动、岩石的风化作用、相邻洞室公共墙体的凿去为落石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基于RHRS风险评分方法将落石灾害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山地旅游景区落石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工程实践表明,建立的山地旅游景区落石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分析结果可靠,该评价体系可为落石灾害的发生提供预警及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由于形成山地灾害的多种自然因素具有垂直地带性,尤其作为主要动力因素的水,超过一定高度后由液态成为固态,从而造成了山地灾害的垂直地带性。山地灾害从高到低可分为冰雪带、冻融带和流水(古地下水,裂隙水)带,高低两带之间主体界线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及其邻近地区为4900m和3500m。各带均有其特点,其中对西线第一期工程及其下游地区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大型的冰崩、雪崩、冰湖崩决、滑坡或古滑坡复活、泥石流、泥石流坝或滑坡坝溃决。但这些大型山地灾害在该地区不很严重.今后出现的可能性小,只要引起重视,妥善处理,可以避免或减轻其危害。  相似文献   

10.
居民感知是检验韧性社区建设的主观但直接的工具。文中在界定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的路径;进一步从社区韧性“能力—过程—目标”三维度内涵构建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评估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包含设施稳定感知、响应效率感知、居民参与感知、灾害程度感知、物质建设感知和组织建设感知6个维度,能全面反映台风灾害下居民对社区韧性的感知。然后,采用专家赋权法确定所识别的28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形成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浙江温岭3个社区作为研究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基于感知的评价结果,对台风灾害社区韧性的提升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地质灾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朝松 《灾害学》1990,(4):42-48
云南省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火山活动等)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本文就云南省主要地质灾害的概况、分布、危害及基本特征做一简要论述,以引起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重视,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2.
陕西韩城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斌  赵法锁  石碧波 《灾害学》2004,19(4):35-39
实地调查表明,韩城市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规律,以韩城断裂为东、西区域的分界线,东部黄土台塬区以黄土崩、滑为主,西部低山区则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十分发育;研究认为,韩城市地质灾害具有某种集中发育的特征,在成因上除了与降雨量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外,西部区域主要决定于人类的采矿活动,东部区域则受控于自然地质因素;不同成因的地质灾害其防治措施是不一样的,西部以工程治理为主,东部则以生物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13.
阳岳龙  周群  林剑 《灾害学》2007,22(3):36-40
湖南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利用以往的资料、野外调查及G IS技术,结合湖南省地貌图,对湖南主要地质灾害进行分析,绘出灾害点分布图。结果表明:湖南主要地质灾害集中分布于湘西北、湘西、湘南和湘东地区;与低山、低中山、中中山和喀斯特山原等地貌类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The impacts of natural hazards are typically measured in terms of loss of human lives and economic damage, and recent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deaths attributed to natural hazards have increased. Using the publicly available DesInventar database, we examined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natural hazard mortality from 1971 to 2011 at the district and village levels of Nepal and identified natural hazards that contributed most to mortality. Spatial clusters of mortality at the district and village levels were detected using local and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asures (Moran's I). Landslides (41.91%) and floods (32.52%)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three quarters of natural hazard mortalities over the study period. A Global Moran's I test positively confirmed clustering at both the district (0.199, p?p?相似文献   

15.
邹艳琴 《灾害学》2005,20(4):116-118
本文对工程建设项目可能遭遇的地质和地震灾害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依法实施评价工作进行了探讨,并对评价工作的意义及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彭仁涛  姚令侃  罗婧 《灾害学》2008,23(1):124-127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是影响山区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采用GIS技术建立山区高速公路运营防灾管理系统技术结构框架,提出了该管理系统应具备三个主要功能,即:对各个泥石流、滑坡工点的管理分析以指导工程设施的施工和维护,对雨情的分析以确保行车安全和如何在灾害发生后进行及时、有效的抢险救援。并将其应用到对西昌一田房高速公路的管理上,为该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营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主要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天山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以天山地区国道217线(K576+800~K690+000段)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野外现场调查资料与已有地质资料的分析,建立了适合高寒山区实际地质环境条件的公路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该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因子的权值,运用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分区进行定量评价。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每一区段的危险性评价结果,按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对研究区进行区划。此评价结果可供今后该段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陈霞  朱晓华 《灾害学》2001,16(3):92-96
人类社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遭受着多种灾害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与破坏。在我国,在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链环中,有关灾害的教育环节还十分薄弱,缺口很大,由此也导致公众的灾害意识还相当薄弱。本文即是从“人为营造”的灾害入手,系统地阐述了灾害教育在我国减灾防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