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前提与基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2016年环境保护部启动了蝴蝶多样性观测工作,以蝴蝶为指示生物类群,建立了首个国家级的蝴蝶多样性观测网络。目前,全国蝴蝶观测网络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完成了117个标准化观测样区、629条标准化观测样线,样线累计长度达1 200 km,年度观测数据超过20万条。通过观测,初步掌握了我国蝴蝶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物种丰度和多度较高的观测样区均集中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其中海南岛、秦岭南麓、横断山区多样性较高。建立了全国蝴蝶观测数据库,并编制了年度观测报告。全国蝴蝶多样性观测网络的长期有效运行,将有助于掌握全国蝴蝶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识别威胁因素,为环境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两栖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是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重要指示物种。近年来,欧美国家已制定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相关标准并实施了一系列观测计划。2011年以来,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以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为牵头单位,联合全国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保护机构,构建了全国两栖动物多样性网络,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China BON)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介绍了我国两栖动物多样性观测方法,总结了2011年以来全国两栖动物多样性观测工作进展。据115个样区的观测结果显示,观测到的两栖动物共计243种,占我国两栖动物总种数的59.6%。通过观测,发现了破坏两栖动物生境的典型案例。目前我国两栖动物观测网络已初具规模,笔者在介绍观测网络现状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鸟类分布于多种生境,对环境变化敏感,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重要指示生物类群。为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自2011年起,以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为牵头单位,联合全国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保护机构,开始探索建立全国鸟类观测网络。经过6 a多的努力,目前已建立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8个鸟类观测样区,包括样线1 822条、样点1 343个,其中繁殖期鸟类样点253个、越冬鸟类样点1 090个,基本建成了全国鸟类多样性观测网络。截至2016年,该观测网络共记录到鸟类22目86科943种,占中国现有记录鸟类种数的68.8%。通过观测,初步掌握了全国鸟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部分滨海越冬水鸟栖息地因围垦开发而遭受破坏,面临着严峻威胁;一些珍稀濒危物种或拥有高种群数量(≥某物种种群数量的1%)的栖息地没有被纳入到保护范围,存在保护空缺。建议加强鸟类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的系统性保护。  相似文献   

4.
正生物多样性观测是在一定区域内对生物多样性的定期测量[1-4]。它通过获取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质量、物种组成与分布以及环境要素等方面数据,掌握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协助保护决策和成效评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手段[1-4]。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既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履行国际义务的重要行动。2010年9月,国务院批准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将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列为优先行动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在生态系统、物种及遗传基因多样性三个水平上阐述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总结了多年来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即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宣传、管理、科研和科研队伍建设,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开辟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6.
生物物种资源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研发生物物种资源信息系统对于合理保护和持续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提高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信息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基于县级行政单元的全国物种资源空间分布数据库,设计和开发了基于GIS的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从整体架构上包括4个子系统,分别是平台管理子系统、数据采集和管理子系统、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子系统以及综合分析子系统。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有效地采集、管理和查询全国野生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数据和信息,利用统计分析和预测模型功能分析全国或区域生物物种资源的大尺度分布格局特征,综合评价全国生物物种资源状况、变化趋势和威胁因素,为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预测预警决策信息。在今后的系统升级中,应加强对我国重要生物物种资源野外调查和长期动态监测数据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进一步构建跨部门的生物物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研发和集成物种资源预测预警模型,构建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6  
生物多样性是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前提和城市多样化景观的基础。通过保护自然遗留地,建立绿色生态网络,开发利用地带性物种,尤其是乡土植物,并有节制地引进外域特色樾的,扩大多样性物种的种群增加绿地规模,促进公园和环城绿带的自然化,营造生物多样性高的复层群落结构,形成具有地域性植被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提高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国哺乳动物观测网络中四川王朗、四姑娘山、贡嘎山及亚丁4个自然保护区2017年6—11月红外相机数据,利用相对丰富度指数RAI对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水鹿(Cervus unicolor)、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和岩羊(Pseudois nayaur) 9种有蹄类动物的相对种群数量和日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在九种有蹄类动物中的相对丰富度(64. 12%)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动物。(2)小麂、毛冠鹿和中华斑羚的日活动模式呈双峰型,具有明显的晨昏习性。(3)水鹿和中华鬣羚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4)毛冠鹿在不同地区日活动模式均呈双峰型,但不同地区其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段存在差异。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与食物资源、捕食压力等有关,活动节律受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研究四川地区有蹄类活动节律,可以为该地区有蹄类的监测及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依据,并能为其捕食者行为学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两栖动物是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重要指示物种。2012—2018年,采用样线法观测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两栖动物物种组成及种群动态变化。观测样区共记录两栖动物2目8科24种,其中有12种仅见于保护区内,有7种仅见于保护区外,有5种在保护区内外均有记录。在观测季节(6—9月)内,保护区内两栖动物优势种为福建大头蛙(Limnonectes fujianensis)、黄岗臭蛙(Odorrana huanggangensis)和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保护区外优势种为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和弹琴蛙(Nidirana adenopleura)。观测样区两栖动物的总体动态以及优势物种的种群动态均有明显变化,不同年度间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供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多种生态服务,但公众对于其重要性的认识远不及自然保护。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之一、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及重要的农业国家,中国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履行公约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回顾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发展过程、具体措施及成效,指出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程度逐年加强,在种质资源保护、渔业资源保护、牧业资源保护、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面临生境退化和破坏、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锐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威胁。鉴于2020年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受重视程度增加,笔者对于中国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体系;建立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计划,整合农业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和农业可续发展,推动多目标的协同实现;推动建立完善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律和生态补偿措施;完善针对外来物种防控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加强科普教育和推动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1.
农业集约化引起的景观变化是导致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为评估农业景观结构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探索生物多样性未来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Meta分析(Meta-Analysis)构建我国农区不同土地利用强度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收集了来自全国298个农业景观样地的15 042条物种记录。依据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构建我国农区土地利用强度-生物多样性关系模型,并以浙江省为例,结合浙江省退耕还林、生态农业发展等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基于Dyna-CLUE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将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模拟和土地利用强度-生物多样性关系模型结果输入Flus-Biodiversity模型,从而模拟典型农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提出浙江省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优化方案。Meta分析显示,无论在景观尺度还是局部管理尺度上,随着农田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生物多样性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情景模拟发现,在所有情景中生物多样性都呈下降趋势,其中生态保育情景下降幅度最小,将常规农田转换为生态农田时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因此,为进一步保护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生态环境,一方面应尽量保护农田周围的自然和半自然生境,以减少土地利用改变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其次,适当增加农业景观中的半自然生境,如人工林等,构建合理的农业景观格局;第三,适度推动有机管理或生态管理,合理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有利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四,在保证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应深入推进退耕还林政策,严格限制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开发,同时注重生物多样性完整性损失严重区域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生物多样性管理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逐步深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方式粗放,许多地区存在着家底不清、问题不明、措施不力的问题。生物多样性评价是一种反映复杂环境问题、表征生物多样性整体状况和趋势的概括性的数据和信。  相似文献   

13.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2):199-199
全球生态保护网络(为实现特定保护目标而依法建立的保护区)现在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以上。这一数字的意义不可小视,因为在过去10年,对至少10%的生态区域进行有效保护通常被环保人士捧为既是一个区域目标也是一个全球目标。但人们所不知道的是,这一网络在代表物种多样性时的有效性如何。对关于保护区和陆地脊椎动物分布的5个最全面的数据集所做的一项新的分析显示,1300种以上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和海龟,在其生活环境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没有受到保护,其中包括700种以上被划分为有高度灭绝风险的物种。保护区被认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本…  相似文献   

14.
于2015—2019年5月和6月采用样线法结合样点法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进行实地调查观测,并分析鸟类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年际和月份变化,以确定鸟类种群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保护区繁殖期鸟类共观测到99种,隶属15目33科,以雁形目(Anseriformes)和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鸟类为数量优势种,大鸨种群动态呈显著时空变化。保护区鸟类物种种数和种群数量呈显著空间差异,鸟类群落多样性呈显著年际差异和空间差异,湿地鸟类多样性高于草地,以农田为主的栖息地最低;保护区鸟类群落多样性平均值为2.39±0.39。鸟类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33±0.05,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关注繁殖期鸟类可确定重点保护时段和保护区域,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确保繁殖期鸟类免受人为干扰。同时,应加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和保护政策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汤雷雷  万开元  陈防 《生态环境》2010,19(7):1744-1749
施肥被看作是一项潜在降低农田杂草对作物干扰的有效农作管理措施。不同施肥处理可形成具有不同养分状况的土壤条件,而土壤条件的差异是导致杂草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论证养分管理可显著改变农田杂草发生状况和杂草生物多样性,强调了深入开展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农田杂草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进化影响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利用养分管理措施调节农田杂草,在控制杂草对农业危害的同时,保持一定农田可控杂草生物多样性的科学问题。长期N、P和K平衡配施,可维持杂草群落和杂草种子库的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兼顾杂草控制和杂草多样性保护,实现平衡施肥的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的统一。同时,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养分管理措施条件下的地表光辐射变化特征、不同光辐射变化对杂草种群种子萌发及植株建立的影响、优势杂草种群的确定及其生理生态和遗传进化规律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山东省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受危原因,讨论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对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山东省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受危原因,讨论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对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 H.T.Chang)为中国特有的山茶科单型属猪血木属的珍稀濒危植物,现仅分布于广东省阳春县八甲镇地区,且仅残存一个居群,居群内个体数量仅100余株,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物种濒危原因分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环节,文章从猪血木的地理分布、生活史特性、种群分布现状及生态环境因素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该物种的濒危现状,猪血木种群地理分布的局限性限制了其空间拓展;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生境要求特殊和种群现状不利于其更新和发展,人为干扰对猪血木影响严重。其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和过度砍伐所导致的个体数量下降,文章认为现存种群和生境的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最有效手段,针对猪血木的濒危现状和原因,提出了就地保护,促进自然种群的繁衍更新,建立猪血木繁育基地进行迁地保护和回归引种的保护策略,以期为猪血木的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也为中国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解读及其评估指标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10年以来,全球开展了讨论和咨询,确定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路线图。2010年10月在日本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11—2020年)。该战略计划确立了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简称2020年目标),设计了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为制定国家目标提供了灵活的框架。该文剖析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各缔约方对2020年目标的谈判立场,解读了2020年目标的内涵,论述了2020年目标评估指标研究的最新进展,在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研究、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和网络、开展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估和预测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及其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是当前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结合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的内涵、方法和成果进行了阐述。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框架是当前生物多样性评估项目主要使用的评估框架。按照评估目的的不同,可将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划分为指标评估、模型模拟和情景分析3种主要方法,其中全球2010年目标评估指标框架、全球环境综合评估模型(IMAGE)/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模型(GLOBIO)组合以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以及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全球环境展望(GEO)和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环境展望等项目建立的情景模式是全球评估项目中主要采用的评估方法。多个全球评估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21世纪,其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在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全球2020年评估指标框架,以及发展基于多情景、多模型和多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应认真总结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经验,加强中国2020年目标评估指标体系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发展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定期对全国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估,切实掌握全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