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保障城市二次供水的水质安全,本文在对我国城市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建立了城市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的事故树,通过对该事故树进行分析,找出了二次供水设施设计和运营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以保障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2.
城市高层建筑,居民住宅楼普遍采用了“二次供水”,由于“二次供水”设施普遍未经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审查,且地下水池污染事件经常发生。该文以一起典型的间断性地下水污染为例,说明了“二次供水”在设计选址,安装维修,使用管理,监督审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国内许多城市都将取消高位水箱供水方式,并以叠压(无负压)供水方式取而代之。针对叠压(无负压)供水和高位水箱供水两种方式进行水质调研,对比分析两种供水方式的水质安全性。分析得出:高位水箱供水方式经过良好的维护管理,具有与叠压(无负压)供水方式相同的水质安全性。建议在解决二次供水污染问题时结合建筑现状条件,理性选择二次供水技术。  相似文献   

4.
城市供水水质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障城市供水水质安全卫生,分析多层面水质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具体对策:构建职责明确的企业自检、行业监测、行政监督制度,实现监管独立;打破信息孤岛,建立跨部门的水源水质监测防治委员会;实行水质产权化管理;建立纵向和横向信息沟通网络平台;建立饮用水断面水质指标评价体系和面向公众的水质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优化自备井和二次供水监管主体;建立社区用水协会,形成供水部门、公众和监管主体三位一体的信息渠道。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多,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1994年12月下旬,北京西城区有两幢楼房发生了一起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污染事故即为一例。该两楼房建筑结构基本相同,楼内1~6层饮用水为直供自来水,7~19层为二次供水。经对两楼居住7  相似文献   

6.
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龙岩城区供水系统存在地下水局部地区由于过量开采,造成了水位下降和岩溶塌陷;二次供水设施不完善以及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应实施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管理机制,保证供水量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水质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供水事业也在不断发展。直接反映和衡量供水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供水管网漏失水量,它同时也是评价城市供水行业节约用水工作的重要环节,能直接体现出城市节水工作总体水平的重要方面。合理评价城市供水行业漏失水量,研究和制定经济、合理的对策,把握规律,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降低供水漏失率,减少水量损失,是推进节约型社会、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评价城市供水行业节约用水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直接体现城市节水工作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直接反映和衡量供水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当前供水企业的漏失率现状进行阐述,对漏失率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供水企业降低漏失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二次供水面临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莹 《环境》2007,(9):30-31
作为直接进入用户家中的二次供水设施,对终端出水水质有直接的影响.国内二次供水设施大都陈旧落后,维护不善,是造成供水质量难以保证的重要原因.新水标的颁布,由二次供水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0.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备城市普遍缺水的同时,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状况却相当的严重,科学衡量漏损控制的潜力,对于控制漏损和科学地进行城市水资源规划和需求管理非常重要.从技术潜力、经济潜力、社会潜力三方面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社会最优值作为漏损控制的目标,以社会潜力作为需求管理的依据,同时综合考虑技术潜力和经济潜力.社会最优控制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漏损控制水平之间有时会存在很大差异.科学的划分政府和企业在控制漏损的义务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需要企业的漏损控制水平小于经济漏损水平时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样才能增加企业控制管网漏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薛磊  常杪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5):79-81,86
在我国各城市普遍缺水的同时,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状况却相当的严重,科学衡量漏损控制的潜力,对于控制漏损和科学地进行城市水资源规划和需求管理非常重要。从技术潜力、经济潜力、社会潜力三方面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社会最优值作为漏损控制的目标,以社会潜力作为需求管理的依据,同时综合考虑技术潜力和经济潜力。社会最优控制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漏损控制水平之间有时会存在很大差异。科学的划分政府和企业在控制漏损的义务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需要企业的漏损控制水平小于经济漏损水平时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样才能增加企业控制管网漏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严巍 《环境导报》2001,(3):32-33
随着太湖流域的水污染物达标排放及一控双达标工作的深入开展,许多单位将污水接进城市污水处理企业,应该说,这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工作从点源治理向集中处理过渡的趋势,是降低污染物处理成本、改善环境质量与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对这些单位,我们称它们为接管单位。 这些接管单位与城市污水处理企业之间签订了污水处理协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显然是两个企业或法人之间通过达成两情相悦的协议而实施的合理合法行为。但现在的问题是,对于那些接管单位的超标排污行为,除污水处理厂要加倍收取污水处理费外,环境保护行政…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无负压供水设备作为新型供水模式,在城市二次供水管网中广泛使用.本研究针对无负压供水对整个管网的影响并不明确的现状,分析了无负压供水模式对管网供水安全的影响,利用管网水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无负压供水状态下的管网水力学模拟方法,应用该方法建立了一种用以确定管网可承受安装无负压供水设备的最大节点数的方法,将此方法应用于两个算例管网,其结果表明算例管网中分别有67%、89%的节点不适合安装无负压供水设备.该方法简单实用,推荐在管网设计与规划中使用,以提高管网供水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杨莹 《环境》2007,(9):26-29
2007年7月1日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正式施行,水质指标由现行水质标准的35项大幅增加到106项,标准对水中多种微量有机污染控制将更加严格,这对供水企业的饮用水处理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也引起了公众对饮用水卫生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供水企业的技术革新、二次供水系统的完善都会对饮用水的水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供水企业的技术改造则是保障饮用水卫生安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以东莞市城市供水水质监测预警系统为例,介绍了城市供水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的管理现状、维护考核以及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在东莞市突发水质情况中的应用实例,最后根据预警系统的运行实践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源泵站环保节能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供水企业的成本很大一部分为电费,降低电耗对降低制水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很大帮助作用。文章根据沈阳市给水系统电能消耗的情况,分析了影响电耗的因素,提出了节能的要点。对具体的措施和项目从运行安全及运行可靠性进行了充分分析,并从技术和效益两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城市供水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供水体系中,水源水质的安全直接影响着后续供水处理系统的成本和效果,以及用水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当前我国城市饮用水供应很大一部分来自地表水体(河流、水库、湖泊等),而其中大江大河的水质安全因为邻接众多工厂企业,牵涉到跨地域和行政区划的管理与协调,更是给环境部门全面有效的监测与管理提出了挑战。平时环保风险意识的淡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住入高层住宅楼的居民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二次供水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二次供水污染事故屡有发生,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给经济带来损失。1992年上半年,本市连续发生三起二次供水污染事故,现报告如下:1992年春节前夕,鼓楼区庆云桥西轻工住宅楼,居民大量用水排入下水井,因地下蓄水池“Z”型溢流管与下水井连接,下水道长年未清污,淤泥淤积堵塞。尽管溢流管进出口落差1.5M,但短时大量污水排入下  相似文献   

19.
城市供水是城市资源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在供水保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两江并举、三足鼎立"的供水格局,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在水量、水质、水系沟通方面尚存不足。文章通过分析上海水资源量、供水现状及主要问题,借鉴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供水安全战略,对上海城市供水安全提出了战略建议,以增强上海城市供水系统抗风险能力,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水资源被严重污染,导致水资源馈缺,供水能力不足,缺水已明显制约了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速度.能否管好工业企业用水,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1企业用水的科学管理1.1管理用水组织机构要健全1.2基础工作要加强,为搞好用水科学管理,要求加强以下基础工作:1.2.1调整用水管路、完善计量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