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0Sr和^137CS的联合分析及其在海洋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海水中~(90)Sr和~(127)Cs的联合分析方法,提出了吸附、沉淀法富集—萃取纯化—沉淀法制源-β计数的放化分析程序。研究结果表明,Y和Cs的化学回收率分别为82%和75%左右。化学回收率与放化回收率一致。对主要干扰放射性核素的去污因子多数大于10~3。本方法对~(90)Sr和~(137)Cs的检测下限均为 6.0×10~(-4)Bq·L~(-1)。本法适用于海水中~(90)Sr和~(137)Cs的同时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土壤中Rb/Sr值、有机碳氮的稳定同位素值(δ~(13)C_(org)和δ~(15)N_(org))并结合~(14)C定年结果,讨论了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气候在千年尺度上经历了多个冷热、干湿循环过程,植被以C4植物为主;(2)研究区在14 750 a BP时期可能发生过较为极端的气候事件;(3)Rb/Sr值和δ~(13)C_(org)值可以用来指示古环境变化情况,高Rb/Sr值和高δ~(13)C_(org)值指示湿热气候,低Rb/Sr值和低δ~(13)C_(org)值指示干冷气候。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新疆核试验场周围地区9个调查区17种主要食品中~(90)Sr、~(137)Cs含量分别为1.1~72.3,0.3~40.7×10~(-2)B_q·Kg~(-1);3个对照区分别为1.6~68.4,0.6~27.4×10~(-2)B_q·K_g~(-1)。两地区同类食品中~(90)Sr、~(137)Cs平均含量基本一致。调查区~(90)Sr、~(137)Cs所致成年居民有效剂量当量值分别为2μSV(集体剂量当量为30.0人· SV);0.3μSV(4.5人· SV)。对照区分别为2.2μSV(集体剂量当量为20.9人·SV);0.4μSV(3.0人·SV)。可见我国核试验产生的~(90)Sr、~(137)Cs对核试验场周围地区食品没有造成明显的局部污染,所致居民剂量当量负担仅为我国天然外照射所致年有效剂量当量(952μSV)的0.2%和0.03%。对该地区的广大居民健康不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最近几年许多工作者发现火成岩全岩样品中δ~(18)O与~(87)Sr/~(86)Sr初始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有些关系已综合于图1中。这些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地球上这两个同位素系统中的变化是由完全不同的机理所造成的。岩石变得富~(87)Sr是由于加入了由~(87)Rb衰变产生的放射成因锶;主要富集~(87)Sr的储藏库是古老的大陆岩石或由此衍生的沉积物。大陆或洋壳的沉积岩富含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用放射化学和化学方法分析WHO-IRC提供的低水平环境放射性测量比对样品的主要程序和得到的结果。结果表明,~(90)Sr、~(137)Cs和Ca的分析结果达到了较高的准确度。文中对分析中影响准确度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艾-达什瓦湖深成侵入体位于加拿大地盾苏必利尔构造区安大略省西北部,为一方辉安山岩套富锶长英质侵入体。较深部的Ca-Na-Cl型地下盐水的~(87)Sr/~(86)Sr比值的变化范围较窄,在0.7057~0.7070之间,与斜长石的~(87)Sr/~(86)Sr比值类似,但不同于钾长石、黑云母和全岩的~(87)Sr/~(86)Sr比值。这表明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是斜长石与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裂隙矿物石膏和方解石有相似的~(87)Sr/~(86)Sr比值,说明这两种矿物是由类似于现存深部地下水溶液晶出的。浅层Ca-HCO_3型地下淡水的锶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范围较大(0.7065~0.7228),表明它们来自上覆土壤中的矿物。该地下盐水的研究结果与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是一致的,表明斜长石比其他硅盐酸造岩矿物溶解得快。这些结果可用来研究大多数位于硅酸盐母岩中的卤水。  相似文献   

7.
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基本安全目标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有害影响.开展处置场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量化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潜在影响.90Sr是放射性废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裂变核素.为了获取90Sr在干旱地区某处置场址包气带砂土中的迁移规律,采用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对其在砂土的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该场址,砂土对90Sr的吸附能力较弱;静态实验测量得到的分配系数与动态实验拟合计算得到的相差约一个量级;采用非平衡模式模拟该场址包气带砂土中90Sr的迁移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8.
大陆地幔岩石圈可能是一个不相容元素的重要的储库,并且它仍然是一个研究地幔元素分馏过程的关键性天然实验室。为了构筑一个大陆地幔岩石圈模式,对地幔捕虏体、钾镁煌斑岩和金伯利岩以及所选择的大陆溢流玄武岩中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业已证明,这种地幔岩石圈的组成、密度、厚度和产生玄武岩的能力是随年龄而变化的。太古宙地幔岩石圈以具有相对低的FeO丰度(这归因于科马提岩的提取作用)为特征,因而该岩石圈的密度必定比周围的软流圈要低。与此相反,太古宙后的地幔岩石圈,其组成可能与最近采集的样品(如碱性玄武岩中的尖晶石橄榄岩包体)相类似。因此,太古宙后的地幔石圈为大陆溢流玄武岩的产生贡献了足够丰富的物质,并且为更容易分层和加入到大洋玄武岩的软流圈源区提供了足够高的密度。综合现有的有关地幔捕虏体和大陆溢流玄武岩的资料表明,大陆地幔岩石圈在壳/幔系统中占的元素份额,含K小于10%’而含Sr和Nd为3.5%。 许多大陆镁铁质岩石具有以ε_(Nd)低、ε_(Sr)多变和~(206)Pb/~(204)Pb比值经常都低为特征的明显不同的同位素比值。特别是具稍高~(87)Sr/~(86)Sr和低~(206)Pb/~(204)Pb的组合越来越被认为是大陆地幔岩石圈的一个特征。钾镁煌斑岩、金伯利岩和黄长煌斑岩?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1981—1987年沈阳地区环境介质中总β、~(90)Sr、~(137)Cs、~(131)I、U、Th、~(226)Ra、~(40)K的放射性水平。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于5月13日放射性沉降物中有大量的总β和~(131)I,其值分别为131.0Bq/m~2·d和281.2Bq/m~2·d。牛奶和蔬菜中~(131)I最高值分别为5.1Bq/L和48.1Bq/kg.这就说明,环境已被污染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放射性沉降物所污染。估算了沈阳居民甲状腺的剂量,成人甲状腺有效剂量当量小于2μSv,婴儿小于11pSv,均低于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剂量限值。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磷酸镁水泥性能、温度、p H、龄期和沸石掺量对磷酸镁水泥固化体中90Sr浸出率的影响,并采用XRD及扫描电镜探讨了磷酸镁水泥固化体的物相和微观结构.试验结果表明:磷酸镁水泥固化体浸出率随磷酸镁水泥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低温条件对磷酸镁水泥固化核素90Sr影响明显;酸性环境中磷酸镁水泥受腐蚀状况严重,浸出率和累计浸出分数相对较高;空气养护7 d成型的磷酸镁水泥固化体强度可达58.9MPa,并具有良好的对核素~(90)Sr固化效果;掺加沸石可以降低磷酸镁水泥固化体浸出率.  相似文献   

11.
<正> 测定了日本西南部Uta-Jima新生代硷性玄武岩中的8个镁铁质包体的K、Rb、Sr丰度及Sr同位素组成。镁铁质包体由推测为下地壳成因的辉长岩和麻粒岩组成。镁铁质包体的~(87)Sr/~(88)Sr比值为0.70457—0.70612。大部分包体在同位素上与玄武岩主岩(0.70360—0.70440)可以区分开,而其中一个镁铁质包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新疆核试验场周围地区9个调查区17种主要食品中90Sr、137Cs含量分别为1.1~72.3,0.3~40.7×10-2Bq·Kg-1;3个对照区分别为1.6~68.4,0.6~27.4×10-2Bq·Kg-1。两地区同类食品中90Sr、137Cs平均含量基本一致。调查区90Sr、137Cs所致成年居民有效剂量当量值分别为2μSV(集体剂量当量为30.0人· SV);0.3μSV(4.5人· SV)。对照区分别为2.2μSV(集体剂量当量为20.9人·SV);0.4μSV(3.0人·SV)。可见我国核试验产生的90Sr、137Cs对核试验场周围地区食品没有造成明显的局部污染,所致居民剂量当量负担仅为我国天然外照射所致年有效剂量当量(952μSV)的0.2%和0.03%。对该地区的广大居民健康不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X59120060280490Sr和137Cs在被重金属污染的北极土壤剖面中的分布=Distribution of90Sr and137Cs in Arctic soilprofiles polluted by heavy metals[刊,英]/M.Puhakainen…∥J.Environ.Radioactivity.-2005,81(2/3).-295~306国图研究了工业污染对云杉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放射性核素行为的影响。随着来自俄罗斯西北部蒙切戈尔斯克的铜镍冶炼厂的梯度,参考点位于芬兰的拉普兰,蒙切戈尔斯克西150km处。土壤中的137Cs总活性大多数是在矿物层,除了参考点的大部分仍位于有机表面层。大多数仍残留在土壤剖面的90Sr总活性发现位于表面层,但是相…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云南保山地区中上志留统栗柴坝组海相碳酸盐岩作为研究载体,运用锶同位素比值方法,结合岩石学、古生物学等,对该区志留系中晚期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锶同位素比值数据为该区首次获得,其所反映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与同时期美国中西部的海平面演化曲线具有良好的耦合性。研究结果表明;剖面第一段至第二段,~(87)Sr/~(86)Sr值逐渐减小,表明此时海平面相对逐渐升高;第二段~(87)Sr/~(86)Sr值整体处于相对低的水平,总体呈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且在21号样品处达到最低值(0.710 5),说明此阶段海侵作用明显;第三段,在较短的地质时期内,~(87)Sr/~(86)Sr值表现出相对强烈的正偏移,达到极值0.728 49,说明海平面相对下降明显。总之,志留系中晚期海平面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过程。锶同位素的强烈偏移以及岩石内较高的~(87)Sr/~(86)Sr值,正是同时期造山运动和海平面下降事件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正> (三)关于大陆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结论在第(二)部分中指出,大陆壳的主要部分来源于沿俯冲带下插的大洋壳。这部分的目的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推导出“原生”大陆岩浆岩特征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判据,从而为可靠区分原生的岩浆岩及次生演变的和再生的岩浆岩创造前提,并为解释这种次生演变(包括有关矿床成因)作出贡献。进行本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动机在于,区分原生岩浆岩和其他成因岩浆岩的常用判据,即有关岩石中的~(67)Sr/~(86)Sr、~(143)Nd/~(144)Nd 和~~(208)Pb/~(204)Pb 初始比值与上地幔中相应比值的对比,只是对于一些年青岩浆岩才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6.
南美洲南端巴塔哥尼亚高原的上新世—第四纪碱性玄武岩可分为两类:“克拉通”玄武岩和“过渡”玄武岩。“克拉通”玄武岩分布于新生代高原火山活动区和大陆沉积岩分布区,其同位素组成变化大:~(87)Sr/~(86)Sr比值为0.70316—0.70512;ε_(Nd)为0—+5.5;~(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26—19.38、15.53—15.68和38.30—39.23。“克拉通”玄武岩的这些同位素值以及Ba/La、Ba/Nb、La/Nb、K/Rb和Cs/Rb比值都落在海岛玄武岩的范围内。“过渡”玄武岩分布于上新世—第四纪高原熔岩露头带的西缘,这一区域原先为新生代早期安第斯造山弧火山活动区。与“克拉通”玄武岩相反,“过渡”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要小得多:~(87)Sr/~(86)Sr比值为0.7039±0.0004;ε_(Nd)为+4.0±1.1;~(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60±0.08、15.60±0.01和38.50±0.10。这些同位素值类似于安第斯造山弧玄武岩;与“克拉通”玄武岩相比,当~(143)Nd/~(144)Nd和~(208)Pb/~(204)Pb比值一定时,~(87)Sr/~(86)Sr比值和~(207)Pb/~(204)Pb比值都较高。虽然“过渡”玄武岩的Ba/La、Ba/Nb、La/Nb和Cs/Rb比值不如安第斯造山弧玄武岩那样高,但它们仍高于“克拉通”?  相似文献   

17.
黄梅乱泥滩花岗岩侵入年龄为124.1Ma,完全冷却暴露地表年龄为80Ma,据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87)Sr/~(86)Sr初始比值、∈Nd值、δ~(18)0值等综合分析,均显示该岩体具有“S”型花岗岩类的特征,其原始物质来自地壳。岩浆侵位深度为4.8km,结晶温度为798℃,氧逸度fO_2=1×10~(-11)a,压力P=6.57×10~8Pa岩体侵位时处于张性构造环境的陆内碰撞带。  相似文献   

18.
沈阳地区空气中放射性核素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4—1981年,我们定点采集了沈阳地区大气沉降灰和气溶胶,进行了总β、~(90)Sr的放射性水平分析测定,研究了它们的动态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一)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沉降灰 用高15厘米,面积0.25平方米的承接盘定点采集,一般24小时采集一次,采样前于盘底涂一薄层凡士林油,采样  相似文献   

19.
<正> 马拉德塔深成杂岩体形成于海西造山运动最晚阶段,置位于比利牛斯地区的古生代沉积岩系中。本研究所涉及的岩体东部,由早期侵入的堆积辉长-苏长岩、接着置位的黑云母-角闪石花岗闪长岩主体组成,后者又为两个小的二云母堇青石花岗岩岩株所侵入。花岗闪长岩的~(87)Rb-~(87)Sr等时线年龄为277±7百万年,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11±3。辉长质岩石的锶初始  相似文献   

20.
放射性Sr是目前土壤环境放射性污染的重要污染物。文章以温室盆栽为实验研究方式,通过在栽培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Sr,探讨Sr在土壤—大豆系统间的迁移特征。大豆盆栽种植56 d后收获并检测果实、叶片、茎和根系中的Sr含量。结果表明,Sr主要累积在大豆的叶器官中,经外源添加Sr处理的大豆各器官中迁移系数(TF)均大于土壤本底中Sr在大豆各器官中的TF值。经外源添加Sr处理的大豆各器官的富集率(CR)随Sr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应用Tessier连续浸提法分析各处理土壤中Sr形态的变化,随着土壤中外源加入Sr含量的增加,可交换态Sr所占土壤中总Sr含量的比重逐渐增加,残渣态Sr所占土壤中总Sr含量的比重逐渐减少,大部分外源加入的Sr以可交换态存在,使得土壤中Sr的可移动性比例增加。大豆各器官中的Sr含量与其土壤中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的Sr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残渣态的Sr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