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要阐述了张家口数字化前兆台网分中心设计基本思路和方法,介绍了该中心网络构成、技术特点和运行效果,重点介绍与省局数字化前兆数据的通讯方式,对未参加过具体数字化观测工作的同志具有一定的参考学习意义。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的防雷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雷电灾害是气象自然灾害的一个组成部分.地震前兆台站的防雷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然而防雷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尚未过关.随着数字化改造项目的实施,地震台站对防雷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分析了雷电的形成、雷击的种类和雷电对数字化前兆地震台站的危害,介绍了几种针对数字化前兆台站的防雷措施,这些措施在实际的地震监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3.
系统的介绍马陵山地震台前兆观测数字化改造情况,提出了改造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部分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提供了台站数字化改造后观测的初步经验。  相似文献   

4.
"通讯控制软件"是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前兆中心的核心软件.在天津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建设与运行中,与"通讯控制软件"有关的重要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前兆中心无法收取台站仪器数据、<通讯控制软件>自动收数、DFG-B型智能测汞仪原始数据接收与转换等问题,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逐一加以解决.本文着重对这些技术问题加以总结提炼.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对地震宏观前兆异常的特点介绍,以及地下水宏观异常、动物宏观异常、地光、地声的产生原因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各种地震宏观前兆异常的产生,是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发生剧烈变化所造成的。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具有独特的映震特征,在地震预报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丽江地震台数字化定点形变观测记录到的典型异常图像,从干扰因素、同震记录、地震前兆异常三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典型图像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前周至深井观测数据的异常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周至台流体数据异常特征,特别对该台水位、流量数字化资料分钟值的的毛刺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用水位的整点值做了潮汐变化分析和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该台流体观测有一定的前兆显示,为流体学科的异常判定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地震宏观前兆异常的特点介绍,以及地下水宏观异常、动物宏观异常、地光、地声的产生原因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各种地震宏观前兆异常的产生,是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发生剧烈变化所造成的。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具有独特的映震特征,在地震预报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998年1月10日张北发生Ms6,2级地震。在震前一、二年,远在400km外的邯郸地区的多种前兆手段准同步地出现了中期异常变化,这些异常的变化幅度显著,在时间上与张北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信度较高。分析邯郸地区的前兆异常与张北地震的关系,有利于该区强震监测预报水平的提高,也可为地震前兆特征和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际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过去研究唐山和海城地震的基础上,讨论了地壳内岩浆上而与地震前兆、震后效应及其它一些地震现象的关系,认为岩浆的上涌力、热的发散及气体的逸出.是引起地震前兆及其它地发现象的原因,地震过程与岩浆上涌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介绍了聊古一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本井在台湾Ms7.6地震时(1999.9.21)记到的水震波特征,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聊古一井的构造位置特殊,其水位资料是地震前兆灵敏测项,LN-3型数字式水位仪是良好的水位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12.
介绍庐江综合观测井在1999年9月21日台湾花莲西南Ms7.6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及震时、震后效应。该井在这次地震的前兆异常的主要特点是:(1)溶解气体组分、水氡、井压等存在中期异常,异常时间都在3~4年;(2)水位和水温存在短临异常;(3)大部分测项震后效应明显;(4)水位和水温的震时和震后效应几乎同时出现,但却是逆向发展,为多年以来地下流体综合观测资料中所少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详细论述了地震前兆数据的建立和修改,阐明了建立数据库的必要性以及建库所需要详细算法。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地震异常信息是否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手段中有明显的异常体现,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本文用收集到的全国“十五”地热观测网中的190个地热前兆观测点的数据资料,对汶川8.0级地震的映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0个观测点震前有前兆异常,86个观测点有同震响应及震后调整。其中有前兆异常的观测点仅占16%,震中距〈1100km出现前兆异常观测点占全部异常点(30个)的77%,占震中距〈1100km观测点(83个)的28%。由此分析了我国地热观测的现状及预测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例如观测孔勘选不理想有待筛选改进,数据资源私有应在全国及时实现资源共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前兆观测资料异常产生的原因总体可分为两大类:观测物理量自身变化和外部因素影响,后者即通常所称的干扰.要提取出观测资料中有价值的震兆信息,必须首先将干扰剔除,但由于前兆干扰成因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并随不同测项、不同环境而存在个体差异,故要求异常核实工作深入、细致、全面、客观.本文通过一个实例,详细介绍了异常核实的思路和流程,并确定此次异常为仪器干扰,不属于震兆异常.  相似文献   

16.
浅析数字化气氡与模拟水氡的差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庐江井的SD-3A型自动测氡仪连续观测和FD-125测氡仪人工观测的资料为基础,结合笔者的观测实践和有关试验,并参考省内外有关台站的观测资料,分析和讨论了数字化测气氡和人工测水氡在地下水中的赋存方式及相互关系、取样方式、测量方法、计量单位的物理意义、影响因素、干扰排除、标定方法、前兆异常动态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便于研究人员和观测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参考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十三陵地震台建设了一个高度集成的地震观测监控系统,将原来分散的观测项目(如测震、GPS、气氡、气汞、电磁波、地电场等测项),改造为集中到一台服务器管理,在一个监控平台上统一实现了对台站数据的收集、入库、管理、处理、监控等业务;对这些观测项目可以在控制台上直接取数并将数据入库;初步实现了观测数据的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监控的软件管理系统,减少了系统维护工作量,方便台站工作人员操控。监控系统的地震前兆数据监管软件系统DataMonitor可准实时监视数据,检查数据的异常和到达情况,并向台站数据管理人员告警;可对数据库数据进行统计,包括数据到达情况统计、缺数统计、数据连续率统计等。该系统还提供多种前兆数据处理方法,实现对前兆数据的各种常规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北京市昌平地震台东三旗井数字化水位观测中出现的锯齿型“凹型”阶变现象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观测环境条件、同井孔体应变观测、区域地震活动、GPS地面沉降观测等分析,探析了该异常现象的成因。结果显示,该变化可能与环境变化引起区域周围电磁场的改变有关,可能是地震活动或应力应变引起电磁量增加导致水位仪器电信号干扰异常引起,是前兆异常特征的可信度低。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建设中的十三陵地震中心台数字化监测系统项目建设目标、任务,以及监测系统技术构成等,以便与同行专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油井采油工艺和油藏地质的分析,探讨了油井动态异常干扰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确定了由非地震前兆因素引起的油井动态干扰异常的排除方法和步骤,进一步讨论了今后地震观测油井在选井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