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苏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研究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的两者发展特征与关系,对于采取经济环境一体化的综合决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利用1991—2010年江苏省社会经济、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主要社会经济与环境指标发展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91—2010年间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由此带来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压力亦持续增加;同时,由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减缓、控制了污染排放和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但仍面临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经济结构偏重、能源消费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影响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为此,提出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苏静  王甡 《中国环境监测》2024,40(2):152-157
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大连市社会、经济、自然、人口、能源资源和污染排放等有代表性的指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联度为中等,经济指标与环境质量指标关联度较强,社会、人口、污染排放指标关联度中等,能源和自然指标关联度较弱。金普新区、甘井子区和长兴岛是潜在环境风险区域,需要重点关注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和庄河市虽然属于低排放区域,但环境质量风险相对较大,应进一步加强环境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3.
着重分析阐述了水环境质量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十一五"期间,南通市经济社会呈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产业结构的转变对环境质量好转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全市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生态补水补偿机制建立等举措的实施等,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全市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4.
以2016-2020年河南省主要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河南省"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与2016年相比,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6.2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逐渐由轻度污染变为良好状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持续上升,比2016年上升22.7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进一步下降,比2016年下降18.4百分点;降水、辐射环境质量等基本保持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声环境、生态、农村环境等其他环境要素质量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与此同时,河南省仍为全国大气污染较重的省份之一,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明显收窄;仍有部分河流污染较重或不能稳定达标,从全国范围看,Ⅰ~Ⅲ类断面比例属中下水平,水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总体来看,河南省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不优等问题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还远未达到质变的效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仍需持续努力。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能源过度消耗和经济快速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持久的压力,能源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尤其是大气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且随着大气环境问题的更加复杂和不确定,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加大。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气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大气环境容量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等。  相似文献   

6.
主要目标及系统结构 建立全国等标污染负荷80%以上重点工业污染源数据库;掌握全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及各省、市、自治区主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牦和综合利用情况;汇总处理全国主要工业污染源的信息,为国家制定环境规划、加强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等提供重要依据。 本系统是在UV68超级微型机上实现的。系统结构图如图1。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1-2020年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秩排序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经济指标与环境状况指标的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工业废水、废气和固废排放量年均变化率为-6.7%~1.5%,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年均变化率为-24%~-16%,与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显著负相关。环境质量整体状况持续好转,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河流综合污染指数显著下降,年均变化率为-9.0%和-6.3%。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浓度均显著下降,但河流中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趋势不显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环境质量显著好转,其中环境空气改善水平高于地表水。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处于良性促进、持续好转的阶段,但地表水环境质量好转趋势相对平缓,改善过程中有波动,改善难度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从数量、规模等各方面都在膨胀,这给城市土地利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在综合分析和田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为解决人类在高强度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条件下。针对如何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恶化及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和田市未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和进行城市建设等方面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带,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反映区域生态生产力、功能支撑力、制约因子和胁迫因子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状况评估体系,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土地生态数据、环境数据、气象数据等多源信息综合评估2000—2010年间该地区生态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根据Linear Regression和K-means cluster分析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以"一般"为主,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稳中变好"的特征,"良"和"一般"呈增加趋势,16个县生态功能改善,18个县生态生产力呈恢复状态,16个县土地退化程度降低。水分条件和环境负荷是影响农牧交错带的主要限制和胁迫因子,局部地区存在显著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0.
浦东新区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十五”期间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计划,分析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改善新区环境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应在遵循生态规律;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建立主要污染企业,废水和废气的在线连续自动的总量监测管理系统;加紧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加强农业和农村,特别是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管理、利用和治理;推广清洁生产和企业ISO14000管理,以及固废尤其是危废的管理上加强工作。另外,还要积极探索排污权的有偿使用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为了科学评估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的生态影响,利用高分卫星数据获取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面积、分布及变化信息,分析了造林工程的空间格局特征,并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及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了北京市平原区生态网络,通过情景模拟分析造林工程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主要沿西北东南方向实施,实现了对原有林地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解决。热点建设区域为北部的延庆及东南部的通州、大兴,呈现由城市边界逐步向市中心蔓延的发展趋势。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的前提下,造林工程的实施使平原区林地面积增长了9.8%。通过情景模拟发现,造林工程的实施使生态网络向连通、完整、均衡方向发展。其中,生态源地面积增长了131.0 km2,主要生态源地连通性提升了41.1%,生态廊道的分布由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向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均有密集分布转变。综上,造林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显著,造林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算江苏省城镇化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引起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物产排放变化量,分析城镇化发展的边际资源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96年—2010年期间,城镇化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的城镇生活用水量、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COD产生量、NH3-N产生量、NOx排放量、CO2排放量、垃圾产生量仍呈上升趋势,而城镇化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的COD、NH3-N排放量和SO2排放量由"十五"的增加逐步转为"十一五"的减少。提出,江苏省应选择有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合理把握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节奏,重视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城镇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15.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推,城市生态环境正逐步恶化。徐州作为老矿业城市,情况尤其不为乐观,以徐州市区为例作生态评价分析。按照代表性、可操作性、适应性、可比性和方便性原则,选取了植被覆盖度、生物丰度、水网密度、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环境污染负荷指数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来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根据评价指标,选用1994年、2000年和2007年三个时相徐州市TM影像,对土地利用、河流水库、植被、人均绿地等方面进行遥感动态监测,然后对该地区13年来生态环境演变做了定量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徐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由1994年的良好水平退化为一般水平,且有逐年下降恶化趋势,这与该区城市化进程一致。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evelop a non-path-dependent model for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and polycentric urban land-use planning in Gorgan Township area, Iran. Applying three suitability layers of environmental risk (soil erosion, flood risk, fire risk, and land susceptibility), urbanization potential, and integrated surface (environmental risk plus urbanization potential layers), a non-path-dependent Cellular Automata-Markov Chain (CA-MC) model was configured to execute three scenarios of polycentric urban growth allocation. Specifically, the modeling approach improved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ality of the CA-MC model from a prediction algorithm into an innovative land allocation tool. Besides, due to its flexibility, the non-path-dependent model was able to explicitly includ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ranging from physical land attributes to landscape functions and processes (natural hazards). Accordingly, three polycentric urban growth allocation efforts were undertaken and compared in terms of connectivity and compactness of the resultant patterns and consumption of other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results, the polycentric allocation procedure based on integrated suitability layer produced a more manageable pattern of urban landscape, while the growth option based on environmental risk layer was more successful for protecting farmlands against excessive urbanizat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olycentric urban land-use planning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land development programs is an available option for designing an urban landscape with lower exposure to natural hazards and more economic benefits to rural residents. Finally, the non-path-dependent modeling is a recommended approach, when highly flexible and interactive decision-support systems as well as trend-breaking scenarios are desired.  相似文献   

17.
为了厘清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市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特征,使用忻州全市1980、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LULC)二级分类数据,经过土地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探讨分析了忻州市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LULC及格局的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忻州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态势。研究区近40年来以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增加为主,其他各类减少,城镇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和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草地、耕地以及湿地上;其中2000—2018年的变化更剧烈,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加剧,但同时在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了森林、湿地的保护,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  相似文献   

18.
科学监管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天-空-地”一体化获取多源数据,结合GIS和RS空间分析,从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人类活动、环境限制4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构建了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区监管评价体系,并以泰山生态保护红线区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人类活动状况3个分指数得分及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就综合得分而言,2000—2005年、2005—2010年得分降幅分别为18.73%和5.24%,2010年得分最低(41.97分),而2010—2015年得分增幅为81.63%,2015年得分为76.23分,生态环境综合得分评价等级由Ⅱ级升为Ⅰ级。其中城乡居民和工矿用地面积占比、生态系统破碎度和分离度、植被生物量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指标,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研究区边界处人类活动的监管,并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植被生长状态的保护。该监管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监管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Fo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ecological decline associated with rapid urbanization has been a global phenomenon, particula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re economic growth is often financed through off-budget earmarked revenue sources such as land sales. Under this context,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may not be effective if such intervention suppresses land sales revenues, because these revenues are also used to finan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revenue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re importantly, how does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influence this relationship? Employing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5, this study empirically answers these questions. We find that land financing strongly influences pollution in an inverted U-shape pattern, where local land revenues increase pollution until a turning point at which a decline in pollution is observed. More importantly, we find that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 programs can accelerate the decline in pollution. These findings establish the moderating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 programs within a rapid urbanization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