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工作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国栋 《干旱环境监测》2007,21(1):23-26,46
根据全国多个省市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实际情况,对点位设置要求、制度体系建立、仪器质量控制难点、数据审核与研判等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关键环节进行探索,为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江苏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结合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日常工作中的质控措施,重点就子站运行、中心站数据处理、人员岗位、管理制度4个方面论述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管理和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前,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已成为我国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我国已有百余个城市拥有这类监测系统。针对美国DASIBI 1000系列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日常运行中的一些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改进建议,以期与同类机型性能进行可比性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如何设计效率高、代表性好、目的性强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是长期以来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难点与关键。随着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设计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文章对美国、欧盟和我国关于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设计的规范进行了简要评述和比较分析,并参考国内外一些关于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设计的研究和应用实例,对当前主要的设计方法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控)系统网络集成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目前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现状,结合自动监控系统设计先进技术和国内部分省市已建成的环境信息监控网络的先进经验,对重庆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进行设计,并介绍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组成和实现的功能.现有的自动监测系统存在不同类型设备、通讯方式落后等问题,建设重庆市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的思路是采用GPRS/CDMA/ADSL为主的数据通信传输技术,建立通信控制和信息集成系统,把重庆市环境空气、水、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进行系统化的集成,设计成一个完善的环境信息自动化动态监控平台.  相似文献   

6.
6月 2 6日 ,由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召开了“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联网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已经建成和今年即将建成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的 2 2个市 (县 )站从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以及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的有关人员及部分仪器厂商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瑞斌主任专程来南京参加会议 ,并作了《国内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动态》的报告。会上 ,代表们对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联网方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就联网有关技术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部分仪器厂商还演示了各自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这次会…  相似文献   

7.
贺华 《干旱环境监测》2006,20(3):152-152
2006年6月28日-7月1日,由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承办的“全疆环境应急管理及应急监测技术培训班”在乌鲁木齐市举办。来自全疆各地、州、市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环境监测站的109名环境应急监测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本次培训班是全疆环境保护系统举办的第一次环境应急管理及应急监测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应急监测管理、核安全应急、应急监测体系及预案编制等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的理论培训、应急设备讲解及现场演示等内容。通过本次培训,强化了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的应急监测能力,全面提高了环境应急监测人员处理突发性环境应急事件的综合技能,培训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 ,我国重点城市都在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日报或预报工作 ,开展这一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必须建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由于我国目前的研制水平有限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基本上是靠引进国外技术及设备来完成的。而引进设备往往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不够 ,尤其是在系统结构、数据采集、远程控制与诊断方面同我们的实际要求相去甚远。为此本文将围绕国内环境监测共同关注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及其设计的问题展开讨论 ,内容包括目前国内自动监测系统的现状 ;国外发展情况及趋势 ;自动监测系统结构与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阶段大气污染呈现以细颗粒物(PM2.5)及臭氧(O3)为代表的复合型污染,PM2.5的二次生成及区域性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笔者分析了中国开展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网(简称组分网) 监测工作的紧迫需求,梳理了组分监测的工作目标,提出组分网与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背景站监测网、区域站监测网和光化学网等的联合运用,为污染防治提供精准支撑。研究了 组分网的业务组织:分析了目前技术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亟需开展的技术体系建设内容; 梳理了组分网工作内容、各方职责,提出了形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化服务机构联合参与的工作机制; 借鉴美国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监测网等先进经验,提出了加强科研与业务化的合作发展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培训等工作的重要性。总结了 组分网建设面临的重点问题,提出了监测网络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简讯     
为贯彻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制度(暂行),南京市环保局于6月14~22日举办了“环境空气和水质监测质量保证”学习班.南京市环境监测网络37个成员监测站的质控负责人参加了学习.学习班聘请了陈禹方、李延嗣、陆哉堂高工讲课.字员学习结业须经“数理统计”等三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南京市环保局颁发质控人员理论考核合格证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环境空气苯系物类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能力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和评价中国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以量化的手段评估环境空气VOCs监测数据质量,促进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笔者以环境空气VOCs中的苯系物为代表,组织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6家各级各类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机构开展了实验室比对,利用稳健统计技术分析评价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环境空气苯系物类VOCs比对结果的整体合格率为68.5%,省级站、地市级以上站、社会化检测机构合格率分别为86.7%、75.4%和46.9%。可见现阶段中国环境空气苯系物类VOCs整体检测能力仍有提升的空间,社会化机构的检测技术水平尚待提升。建议地方部门加强对环境空气VOCs监测的技术培训,尽快提高VOCs监测技术水平,保障VOCs监测数据质量,同时强化对社会化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督促其提升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以环境监测管理各项法规政策、空气自动监测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的技术规定及管理要求为准绳,研究搭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总框架,制定体系化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框架体系及管理文件规程,从而规范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活动,提高空气自动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实施环境空气预报预警及规划空气污染治理各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环境空气监测数据质量核查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控网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的监测事权上收后,对监测数据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定量化评价已成为考核运维公司工作成果、评估国控网数据质量、编制数据质量报告的迫切需求。为加强中国环境空气数据质量核查体系的建设,总结了美国环境空气监测数据质量核查体系及其相关的技术规范,简要介绍其包含的各类核查项目和主要特点,提出了建设中国环境空气数据质量核查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有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颁布于2005年,至今已近10年,这期间部分标准分析方法被废止,部分有所更新,并新增了很多标准分析方法。2012年颁布的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的PM2.5、镉、汞、砷、六价铬等项目在手工监测技术规范中未涉及。针对手工监测技术规范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及传输管理规范,导致数据集成困难,各监测网络间的数据无法充分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该研究在深入分析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遵循已有的标准规定并结合实际业务需求,针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传输系统结构、通讯协议以及监测数据编码提出具有良好扩展性、通用性及规范化的设计方案,以期促进监测设备及系统集成工作的标准化,实现系统间信息数据高度集成,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和互融互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业务紧密互动。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原有广州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情况,通过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的集成优化,增设站点、扩展监测项目和引入新技术,建立了一个"金字塔形"的集天地空一体化的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弥补了原有监测网络在反映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污染来源解析、预报预警所需的环境质量信息、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估等方面的不足,该网络已成功应用于广州亚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环境空气臭氧量值传递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环境空气中的臭氧监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套有效的臭氧量值传递体系已成为保证中国环境空气臭氧监测数据质量的生命线。为加强中国环境空气臭氧量值传递体系的建设,总结了美国环境空气臭氧量值传递体系及其相关的技术规范体系,简要介绍其臭氧量值传递体系各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要点,并提出了对中国环境空气臭氧量值传递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