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固定源排气中二氧化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
|
|
|
任佶 许成君 梁莉 王芳 刘秀《油气田环境保护》,2015年第25卷第3期
|
|
采用HJ/T 57-2000《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对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进行测定,通过对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测定结果的各个不确定度分量,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评定,为分析判断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重要参考.
|
2.
|
国内外烟气流速测量标准比较分析 被引次数:1
|
|
|
|
|
冯真祯 朱林 段玖祥《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年第22卷第5期
|
|
比较了国内外燃煤电厂烟气流速测量技术及相关标准,分析了测量仪器、矩形烟道采样位置及采样点位置和数目等方面的异同,结合我国电厂现场烟气流速测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修改《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相关内容的建议。
|
3.
|
CEMS比对监测结果反映的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次数:2
|
|
|
|
|
邓继 万方 董励 高翔《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36卷第4期
|
|
文章以固定污染源比对监测的结果作为参考依据,针对其反映的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测量、比对监测考核指标的不完善以及火电厂湿法脱硫装置未安装GGH时颗粒物浓度的测定等方面存在相关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
4.
|
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CEMS)的验收比对监测 被引次数:2
|
|
|
|
|
李月娥 李昌平《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第34卷第5期
|
|
随着节能减排的开展,各重点污染源企业,特别是SO2等标排放负荷较大的热电、钢铁等使用燃煤锅炉的企业,都按照环保局的要求安装了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CEMS。CEMS数据的可靠性、正确性、稳定性对于污染减排有着决定性作用,CEMS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定量和监控管理手段。本文介绍了CEMS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以及验收监测比对法规依据,并根据《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75—2007)(试行)和《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75—2007)(试行)验收监测比对指标,简要说明了验收比对的方法并分析了在实际监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需要注意的事项。
|
5.
|
低流速废气中两种颗粒物测定方法的对比分析
|
|
|
|
|
李维军 姬广军 杨香林 张兴瑶 景一峰《新疆环境保护》,2018年第2期
|
|
现行固定源废气采样中要求等速采样跟踪率偏差不能大于±10%,当废气流速低于5 m/s时,跟踪率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固定流速采样可在低流速下,满足颗粒物采样对采气体积的要求,从而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在烟气低流速条件下,对两种不同方法测定废气中颗粒物的比较,发现固定流速测和等速流速测定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流速下,固定流速测定结果高于等速流速测定结果;同时,不同烟气低流速下,固定流速所测定的结果偏差不大。
|
6.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的质量控制措施
|
|
|
|
|
强建宁 窦筱艳《青海环境》,2008年第18卷第3期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的测试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复杂程度较大的技术工作。为使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试结果准确,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进行质量控制。文章围绕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试的各环节和过程,探讨了保证测试质量的方法。
|
7.
|
便携式气相色谱测定固定源排气中的硫化氢
|
|
|
|
|
郭平 李新宇 陈刚才 张旭 罗杰《中国环境监测》,2011年第27卷第4期
|
|
在SO2与H2S共存下,利用便携式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硫化氢含量。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受干扰物质二氧化硫的影响小,测定结果完全满足复杂成分烟气中硫化氢的测定要求。
|
8.
|
排放烟尘固定污染源的监测采样位置应按照环保行业有关标准的要求执行
|
|
|
|
|
《新疆环境保护》,2005年第27卷第2期
|
|
关于大气污染源监测采样孔开设位置的有关问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经研究,近日做出解释,全文如下:一、为保证固定污染源排放烟尘监测取样的代表性,在企业立项、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按有关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的要求,使采样孔位于合适的位置。二、对受场地限制,致使烟道较短,无法满足有关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中采样位置要求的火电厂和其他排放烟尘的固定污染源,应按照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75-2001)中烟尘监测孔位置的要求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排放烟尘固定污染源的监测采样位置应按照环保行业有关标准的…
|
9.
|
废气CEMS在线比对监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
|
|
|
王成敏《环境监控与预警》,2016年第8卷第6期
|
|
简述了目前比对监测工作的依据以及比对监测现状,指出了比对工作的常见问题,如共性问题、颗粒物比对监测、二氧化硫比对监测、流速比对监测、合理选择比对方法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监测人员应对各种参比监测方法熟练掌握,了解各个企业的CEMS系统原理、方法和工况,在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前提下提高比对工作的一致性。
|
10.
|
固定污染源非甲烷总烃自动连续监测系统比对监测
|
|
|
|
|
韩颖 谢馨 秦承华《环境监控与预警》,2019年第4期
|
|
对非甲烷总烃自动连续监测系统进行示值误差、响应时间、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等性能测试,对非甲烷总烃便携式分析仪进行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等性能测试。性能测试满足相关要求后同时利用便携式催化氧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催化氧化-FID)、便携式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GC-FID)和实验室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GC-FID)对固定污染源非甲烷总烃自动连续监测系统进行现场比对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工况变动较大的情况下,便携式FID法与实验室GC-FID法测试结果相对误差为19. 6%~35. 1%,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以实验室GC-FID法为参比方法时,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相对准确度为64. 1%,不满足《固定污染源废气非甲烷总烃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1013—2018)的要求。以便携式FID为参比方法时,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相对准确度分别为28. 6%和35. 3%,相对《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 38—2017)方法一致性更好,均能满足《HJ 1013—2018》的要求。提出,应推进便携式方法在自动连续监测系统验收和质控比对中的应用。
|
11.
|
CEMS比对监测要求探讨 被引次数:6
|
|
|
|
|
潘柳青《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年第20卷第3期
|
|
根据《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分析实际监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该技术规范在适用性方面需要明确的事项。指出应事先规范比对监测中可能遇到的数据处理及结果判断问题,从规避法律风险的角度出发,对比对监测进行文件控制和档案管理。
|
12.
|
用S型皮托管测固定污染源排气参数的方法探讨
|
|
|
|
|
宋国强 左才科 吕越英 王振刚《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年第Z1期
|
|
针对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实际工作用S型皮托管测定静压方法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低速风洞试验。结果表明,用S型皮托管测固定污染源排气静压的平行法和垂直法二方法都在不影响排气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测定结果的范围内;用全压与平行法静压差作为动压来计算流速可影响较大。
|
13.
|
热电厂锅炉排放烟尘监测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
|
|
|
王洪光 杨洁 王国平《环境研究与监测》,2008年第1期
|
|
在理解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基础上,对按照国家标准GB5468-19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和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规定的测定方法,监测热电厂锅炉排放烟尘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通过对影响测量结果的系统效应、随机效应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的分析和量化评估,计算得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10%,扩展不确定度U为6.4 mg/m3(k=2).
|
14.
|
烟气连续监测系统的相对准确度检测 被引次数:2
|
|
|
|
|
杨 凯 滕恩江《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年第17卷第4期
|
|
阐述了HJ/T76—2001《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标准中烟气连续监测系统的相对准确度计算和相对准确度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中的重复性或复现性的假设、B类不确定度的忽略、标准分析方法平均值的采用和偏差检验进行了探讨。
|
15.
|
对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监测规范的补充建议
|
|
|
|
|
熊觎 方晓春《环境与开发》,1999年第14卷第4期
|
|
在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对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浓度的测定要采三个以上平行样,但未对平行样的精密度作出相应的要求,讨论了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浓度的测定综合误差,从理论上推出较适合我国目前使用的监测平行样允许偏差范围值,并通过实际监测数据对其合理性给予了论证。
|
16.
|
烟尘测试中选择采样断面及确定测点数目的探讨
|
|
|
|
|
王毓丹 姚俊《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第25卷第12期
|
|
在进行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时,采样断面的选择和采样点数目的确定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测定烟气流量和采取尘粒样品时,应尽可能将采样位置放在烟囱或管道气流平稳的管段中.这是选择采样断面的基本原则。关于测点数的确定,目前的国家标准方法C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和GB168—9l锅炉烟尘测试方法都有规定,但二者并不相同,目前对测点数难于作出严格统一的规定。本文结合实际监测工作,对采样断面和测点的确定进行探讨。
|
17.
|
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二氧化硫测定方法探讨
|
|
|
|
|
赵文建 ;王建国《油气田环境保护》,2014年第5期
|
|
用碘量法测定污染源废气中二氧化硫时,用去离子水代替二氧化硫吸收液,并加入淀粉指示剂和碘标准溶液,采样过程中二氧化硫使紫色的吸收液退色,完全退色后,停止采样,记录采样体积,并根据加入的碘标准溶液量计算出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此方法操作方便、易于掌握,准确度能满足污染源监测的要求,通过比对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是可行的.
|
18.
|
浅议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的现场质量控制 被引次数:1
|
|
|
|
|
李春生《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年第18卷第6期
|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的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一项重要工作,颗粒物采样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能否真实反映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真实状况。本文从采样仪器、采样点位的确定、排气参数的测定、运行工况等几方面提出了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现场采样中应注意的问题,以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
|
19.
|
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应用CEMS比对监测的探讨与研究
|
|
|
|
|
陈晓斌《黑龙江环境通报》,2013年第2期
|
|
介绍了目前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CEMS的类型、仪器及系统组成,探讨与研究了大气污染物CEMS比对监测的目的和方法以及火电厂烟气在线数据比对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20.
|
大气污染源低浓度二氧化硫监测方法比较
|
|
|
|
|
徐宏《环境监控与预警》,2012年第4卷第3期
|
|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大多采用湿法脱硫原理,导致脱硫尾部烟气排放温度低、湿度高、二氧化硫浓度低,现有的二氧化硫监测采样系统和仪器无法准确测定其排放浓度。通过对不同方法和仪器的对比实验,确定了适合在低温、高湿、低二氧化硫排气情况下的采样分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