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疆环境保护技术咨询中心日前获得国家环保局颁发的《全国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设计资格证书》(乙级),为进一步开展全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打下了基础。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污染治理市场,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国家环保局专门成立了环境工程专项设计资格证书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根据《环境工程设计证书管理办法》和有关行业分级标准,对全国数百家具有污染治理经验、具备申请环境工程设计证书条件的环保设计、治理等单位进行了严格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单位分批颁发了证书。新疆环境保护技术咨询中心属第三批获得《环境污染防…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全面了解近几年来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分别从事故发生的行业、类型和污染因子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甘肃省已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业点源废水治理达标排放的实现,非点源废水已成为连云港市地表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通过现场调查、理论计算,结合连云港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和相关统计资料,核算出连云港地区非点源废水污染物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三明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种类和特征,提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采样点位布设应采取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和大气污染事故等方式进行,并根据该市的行业特征,确定了污染因子,以及现场采样及分析等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5.
飞信通讯手段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有移动通讯方式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通过实例,简述了飞信作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时通讯方式的应用。结果表明,飞信综合了一对一、多对多的语音和图文信息传输方式,在技术资料支持和监测结果通报方面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配合防爆型对讲机,可以满足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对通讯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全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九五’规划”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受国家环保局的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于1995年12月12日~1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九五,规划”研讨会。来自全国21个单位的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代表们...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事关公共利益,事关民众福祉,公安机关打击环境污染犯罪是法律赋予的应有之义。因此,公安机关如何迅速进入角色,及时、依法、准确、高效地打击环境污染犯罪,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环境污染发案现状进行分析,查找了制约打击工作的瓶颈,并对科学运用侦查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基于污染物检测特征信息结合区域产业结构、企业布局等信息构建了大气污染物指纹系统,通过污染物检测特征信息构建的第一级指纹数据库实现了对大气特征污染物的识别和污染物应急处置措施的推送;通过污染源行业及其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信息构建的第二级指纹数据库实现了产排污行业的溯源;通过企业及其产排污信息,结合气象条件构建的第三级指纹数据库实现了对产排污企业的溯源。基于大气污染物指纹数据库的污染溯源技术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中污染物质的识别和污染源的追踪提供了新途径。实际应用验证表明,大气污染物指纹系统污染溯源响应快速、识别精准,实现了大气污染物从监测、溯源到应急处置的全过程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9.
三峡地区工业行业环境与经济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三峡地区工业污染物产生强度和排放强度分析表明,三峡地区的产生强度和排放强度均高于东部先进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指出了三峡地区的污染防治需从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双管齐下进行;引入"环境协调指数EHI(行业的经济贡献率与污染贡献率的比值)"分析行业的环境与经济行为特征,指明了三峡地区COD和氨氮相对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行业.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环境监测知识库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监测专家系统”可有效监控环境污染状况 ,对环境污染作分析、评价、分级、预警等 ,促进环境的管理和改善。环境监测知识库是该专家系统的核心 ,通过知识库 ,专家系统可以自我学习 ,自我诊断 ,自我发展。本文通过对知识库和数据库的分析比较 ,指出在关系数据库平台上建立环境监测知识库的可行性 ,给出了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建立环境监测知识库的方法 ,即如何在关系数据库环境中实现环境监测知识获取、表示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介绍了我国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大部分处于好和较好水平;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主要处于较好和轻度污染状态;约有1%的人口处在噪声重度污染区域;交通噪声影响强度最大;社会生活噪声影响范围最广;环境噪声污染仍存在污染投诉率高、交通噪声污染严重等问题,改善声环境质量仍是今后一项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重点城市空气污染预报及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为更好地反映大气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加大环境污染控制力度,预防严重污染事件发生,开展城市空气质量报告及空气污染预报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文章概括地论述了开展此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基本方法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李维  蒋明 《中国环境监测》2015,31(3):166-176
三维可视化是描绘和理解模型的一种手段,是数据体的一种表征形式。环境监测数据是空间数据场,可实现三维可视化的科学表达。监测数据的表征,可结合相关环境要素共同还原场景,以直观形象地表达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的监测数据具有不同的特征,可分别进行表征方式的设计。通过研究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数据场的三维表征设计,探索了三维可视化在深度数据挖掘、说明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环境管理与大气污染源清单对接的基础是环境管理数据体系。选取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中的14个城市实施访谈与问卷调查,普遍认为大气污染源清单的主要用途为大气污染应急、预警以及污染源解析,但由于环境统计、污染源监测和排污许可三大环境管理数据体系差异较大,导致环境管理数据的行业和工艺过程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污染源清单的需求。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技术储备不足、污染源信息分散以及数据管理任务分工不明确。促进环境管理与大气污染源清单的对接,重点在于污染源数据定期更新和环境管理数据的一体化,应着重形成多部门数据共享、全面和全过程环境管理以及人才和技术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针对"双源"地下水(地下水污染源和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监管需求,研发了一套集地下水污染在线监测预警、评价溯源、预测应急于一体的可视化技术集成与应用平台。该平台将物联网、地下水数值模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集成应用于环境监管,实现了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实时动态监测评价及预警、地下水污染路径溯源计算、地下水事故污染预测及应急支撑等网络服务与计算功能,并通过地下空间三维数字化处理,构建了"所见即所得"的三维虚拟现实界面,实现了对地下水环境的便捷、高效监管与决策。该平台兼容手机、平板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固定和移动设备,可为"双源"地下水污染监控、管理和应急提供实时、高效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历经3年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现已基本结束。此次污染源普查中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污染源基础性数据,合理开发这些数据,对提高环境监察、项目审批、污染源治理及减排等工作,对加强环境管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结合唐山市的环境管理工作,阐述了利用普查成果,可对唐山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中国环境保护多项业务中污染源代码现状,其污染源编码都是根据当时的环境管理工作需要,独立确定的一套编码规则,这些不同的标识方式,在污染源的编码格式上不具有稳定性与统一性,不利于污染源基础信息的共享,形成多个信息孤岛。提出了基于组织机构代码的污染源编码规则,确定了编码结构及表示形式,使新污染源编码规则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标识的唯一性以及结构的规范性。基于污染源代码,可以有效整合环境信息资源,形成污染源档案,为环境监管提供全面的、详实的数据支撑。根据当前环境管理业务信息系统的实际,提出了今后实施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米泉市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状况分析和污染防治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年以来的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的重要卫星城米泉市的环境空气污染状况,结果显示米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污染严重,超越乌鲁木齐市。成为全疆冬季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大气环境质量亟待改善。本文针对米泉市环境空气严重污染的状况提出了控制对策和减缓措施,以期为改善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城市大气污染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Pollution transfer is widespread in various countries. If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exist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in a country, pollution transfer may occur. Based on data from Chinese enterprise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index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co-governance at the enterprise level and uses a panel probit model, the two-stage least squares method, and an interaction regression model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governance on pollution transfer. The probability of enterprise migration increases a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increases, confirming the pollution transfer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shows tha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can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pollution transfer through the “innovation compensation effect” and improve the probability of enterprise migration through the “compliance cost effect”. In addi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stablishe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nvironmental co-governance can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enterprise migration, inhibit the transfer of pollution to nearby area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is study is conducive to assessing the policy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other countries regarding pollution transfer.  相似文献   

20.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xtend beyond the issue of health. Using Chinese survey and administrative data, this study sheds new light on the political cos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e show that citizens' trust in government officials declines significantly with higher levels of measured pollution, perceptions of increased pollution, and a greater degree of willingness to suppor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tical trust is particularly low when measured as well as perceived pollution are severe. However, the effect of greater willingness to suppor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 the erosion of political trust is independent of measured pollut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tipping point at which legitimacy acquired primarily through economic achievements could be undermined by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which is a byproduct of economic achievements. It is imperative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fast-paced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otential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o permit more public dialogues and deliberations on the topic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