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我国入海河口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明的问题,梳理了我国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的历史,分析了我国江河入海水通量评估工作的现状以及"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要求,提出污染物排海总量不明的主要原因是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未取得突破,具体表现在江河污染物入海通量未得到有效掌握、江河入海水通量监管体系未得以构建运行、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未得到建立和规范。结合在辽河口海洋环境在线监测试验基地开展的江河入海流量在线监测系统设计研究、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研发、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标准化研究、辽河入海水通量监测试验等工作,建议总结分析我国已开展的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试验工作,深入开展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顶层设计,加强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关键技术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中山市岐江河近7年的高锰酸盐指数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预测方法,建立了岐江河高锰酸盐指数的灰色预测模型.用该模型预测岐江河2003年、2004年、2005年高锰酸盐指数的值分别为4.8、4.7和5.3.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六合区通江河发生大面积水质变浑浊现象,污染来源不明,直接进入长江,威胁下游饮用水安全。通过不断调整污染筛查方案,最终锁定污染因子及污染源头,为有效应对措施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通过此次事故得到启示,因为环境事故的复杂性,对监测人员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我国河流水质评价污染因子选择方案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选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地表水水质评价时 ,由于污染因子选择不尽一致 ,造成地表水水质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为了使地表水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 ,必须选择相对固定的评价因子。笔者对我国七大流域 1 990~ 2 0 0 1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 ,提出了能够反映我国河流污染现状的污染因子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5.
用活性污染指数法评价微污染水体的环境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环境质量的均值污染指数评价方法的缺点,提出了利用活性污染指数法来评价微污染水体环境质量。随后在实例中对此方法进行了运用,并与均值污染指数法进行了比较,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6.
张润玲  杨士建 《干旱环境监测》2003,17(4):203-204,214
针对水环境质量的均值污染指数评价方法的缺点,提出了利用活性污染指数法评价微污染水体环境质量。经对此方法的运用,并与均值污染指数法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都江堰市城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都江堰城区周边农耕地为对象,按照国标方法对土壤样本中的Cr、Cu、Cd、Pb、Zn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部分样本中的Cd、Cu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对研究区内Cr、Cu、Cd、Pb、Zn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Cu、Cd为主要污染元素,污染指数处于轻、中度污染,Cr、Pb、Zn对土壤尚未构成污染关系,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总体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广东省某矿区开展生态修复多年后下游农田土壤的金属污染状况,选取该矿区下游某村周边农田土壤及灌溉水渠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采集了40个土壤表层样本和8个水体样本,利用Arcgis软件对农田土壤样品中As、Cu、Cd、Pb、Zn、Mn和Fe2O3的质量分数进行克里金空间插值,解析该区域农田土壤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该区域耕作层土壤中As、Cu、Cd、Pb、Zn和Mn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40个土壤样品中As、Cd、Cu、Zn和Pb的超标率分别为77.5%、70%、87.5%、27.5%和67.5%,说明调查区域农田土壤污染属于多金属复合污染,且对农作物的生产和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部分土壤样品中As、Pb和Cd含量超过了中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需采取严格管控措施。通过分析土壤金属的空间分布,发现土壤金属含量超标点位主要位于灌溉口与受污染河流周边,且含量与离灌溉口距离成反比。结合目前灌溉水样中的金属均未超标的情况,得出该区域农田土壤污染是由该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前所产生的含金属灌溉水导致土壤中金属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室内外空气污染的对比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兰州市不同污染区中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冬,夏两季对室内外的空气进行了同步监测,并对室内空气污染的规律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环 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环境质量评价中关键污染因子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几种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关键污染因子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关键污染因子的确定方法--动态污染指数判别法。经过实例运用分析表明,该方法物理意义明确,简便易用。通过对某个时间段内污染物原始监测数据的灰色处理,从动态演变中找出关键因子,客观地判别各污染因子所起的作用,对各因子在下一个时间段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判断,增加了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均值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在微污染水体环境质量评价上存在的缺陷,提出新的改进方法即活性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根据吉林省白城市月亮湖水库2001~2005年监测结果,同时利用这两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活性污染指数法评价白城市水库水质更客观和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避免南宁市城市内河水质出现仅透明度超标导致黑臭等级误判的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多重对应分析确定评价指标和临界值,建立基于综合水质指数法的城市内河黑臭分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以溶解氧、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为黑臭分级评价指标,水体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综合水质指数临界值分别为6.3和8.5。该评价方法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且能反映水质的时空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河流生态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以成都市域内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分析得到水质、生境状况、浮游藻类、底栖动物等相关指标,利用综合指标体系法,评价成都市域内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结合成都市人口、土地利用、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分析人类活动与河流生态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成都市河流浮游藻类以硅藻和绿藻为主,部分中下游采样点出现以蓝藻为主的情况;底栖动物以指示有机污染的颤蚓科出现的频率最高,约48%的采样点以颤蚓科为优势种;约74%的河流生态健康状况为"差"或"很差",河流生态健康状况整体呈现中上游优于下游、城市周边优于市区的特征;人口密度、人类活动用地比例与河流中氨氮呈显著正相关,人类活动会显著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14.
由河流流速、COD浓度估计河流COD衰减系数的经验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综合分析影响河流COD衰减系数的各要素和系统调查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一个由河流流速、COD浓度估计河流COD衰减系数的经验模型,并通过方差分析检验了模型的可靠性。该经验模型简便,易于操作,既可应用于现有的河流水体,也可与水质模型相结合应用于变化后的河流水体,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河底栖动物种群结构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乌鲁木齐河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的分析,利用生物指数评价乌鲁木齐河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18年4月、7月和11月在清水河流域布设32个采样点,监测F-、TN、TP等6项水质指标,应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灰色关联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河水质状况作综合评价,并分析F-是否参与评价时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F-不参与水质评价时,清水河各月水质污染程度为7月>11月>4月;当F-参与水质评价时,水质污染程度为11月>7月>4月。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水体情况,清水河上游—下游水质逐渐变差。当F-参与评价时,清水河整体水质状况变差。  相似文献   

17.
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新疆主要河流水质进行预测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新疆河流水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用GM(1,1)模型对今后五年内的河流水质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了解并跟踪上海市杨浦区黄浦江流域的水质情况,于2016年1月—2021年12月对杨浦区黄浦江流域的6个监测断面的地表水质量进行调查。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法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析法,探究了杨浦区内黄浦江流域水质的污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17年杨浦区开展河道整治以来,流域总体水质明显改善,出口水质从重度污染提升到良好水平;居民区密集的虬江断面水质相对较差,后续需加强对虬江流域的污染排放管理;水质污染特征分析结果发现河道的主要污染物种类从氨氮(NH3-N)转换为总磷(TP),说明河道整治提升了河道的自净能力,水质改善效果显著;水质在非汛期优于汛期,气温、降雨、泵站放江和污水排放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 was subjected to a large amount of raw or primary effluent from chemical industries in Jilin city in 1960s to 1970s, resulting in serious mercury pollution. However, an understanding of other trace metal pollution has remained unclear.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race metal contamination in the sediment of the river. Bottom sediment samples were taken in the river between Jilin city and Haerbin city in 2005. An uncontaminated sediment profile was taken in the Nen River at the same tim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Al, Fe, Mg, Ca, K, Na, Ti, Mn, V, Sc, Co, Cu, Cr, Ni, Pb and Zn in the sediment samples were measured by ICP-MS or ICP-OES, following digestion with various acids. Concentrations of Co, Cu, Cr, Ni, Pb and Zn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were 5.1–14.7, 18.5–78.9, 2.4–75.4, 7.2–29.0, 13.5–124.4, and 21.8–403.1 mg/kg, respectively, generally decreasing along the course of the river from Jilin city to Haerbin city.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metals were reconstructed by geochemical normalization to a conservative element scandium. Results showed that concentrations of Co, Cr, and Ni in the sediment were generally only slightly higher than or equal to their background values, while concentrations of Cu, Pb, and Zn in the some sediment sampl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ir background values. In detail, the sediment at Jilin city was moderately contaminated by Cu, and the sediment of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 was moderately contaminated by Pb and Zn. The top layer (0–10 cm depth) and bottom layers (30–46 cm depth) of one sediment profile at Wukeshu town were generally moderately polluted by Pb and Zn. Synthetically, the surface sediment in the studied river section was classified as natural sediment without ecological risk by the sediment pollution index (SPI) of Cu, Cr, Ni, Pb and Zn. Only the 30–45 cm depth of the sediment profile at Wukeshu town was classified as low polluted sediment by the SPI of these metals, recording a historical contamination of the river in the 1960s to 1970s. This buried contamination of trace metals might pose a potential risk to water column under disturbance of sediment. Foundation item: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iorities Program of China (2004CB418502)  相似文献   

20.
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的统一和改进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在分析我国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以国家对全国水环境质量系统管理需要为目的 ,提出了对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的要求 ,并针对综合污染指数法的缺陷 ,提出了改进的综合水质指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