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钻井废泥浆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及潜在生态效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化学萃取法对江苏9个油田的不同类型钻井废泥浆的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同时选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钻井废泥浆中的重金属总量进行生态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钻井废泥浆中Cu、Pb、Zn、Cd、Cr主要以残渣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活性形态含量较低;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进行评价,发现Cu、Pb、Zn、Cd都属于轻微生态危害水平,而Cr多属于中等水平,产生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为Cr。 相似文献
2.
3.
洪泽湖富营养化和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解洪泽湖水质状况,对2000年洪泽湖富营养化状态和生态特性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洪泽湖水中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中Ⅱ类水标准,超标倍数分别为12倍、10倍和0.24倍;总磷、总氮、透明度年均值超湖库特定项目V类标准,洪泽湖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对洪泽湖生态特性分析表明,由于洪泽源独特的湖泊形态,“藻型浊水状态“和“泥沙型浊水状态“交替出现,遏制了湖水从高营养盐含量向全面富营养化状态演变,保证了底栖动物的良好生长环境,从而形成了洪泽湖独特的环境生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线自动监测仪与实验室国标方法测定地表水中总氮的比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地表水中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可采用自动监测仪器实现实时监测。采用自动监测与实验室国标方法测定地表水中总氮的结果是否可比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文章根据实际样品比对实验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选择大气污染较重的北京西三环典型交通带作为研究区域,采用重量法和光散射法监测PM_(2.5)。参照美国EPA关于PM_(2.5)连续监测仪器手工采样比对测试的性能指标和认证方法,结合我国现行的相关技术规范,采用平行性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两种方法测定结果间的有效性和可比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定PM_(2.5)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然而受颗粒物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及温湿度等的影响,测定结果间存在一定偏差,采用光散射法监测PM_(2.5)仍需用重量法做修正。 相似文献
8.
利用野外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湖南省某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监测了Cd、As、Pb、Cr、Cu、Zn、Hg等7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重金属污染程度与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或污染,其中Cd、As、Pb等的污染较为严重。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Pb、As、Hg、Zn、Cd等来源相同,可能主要都来自于人为污染,即冶炼作业造成的污染。7种重金属化学形态不尽相同:在重金属有效态中,Cd的水溶态和可提取态较高;Pb、Cu、Zn可还原态、可氧化态这两部分含量较高。而Hg、As、Cr的残渣态含量较高。风险评价代码评价结果表明,Cd的生态风险较高,4.5%的样点Cd为极高生态风险,52.8%的样点Cd为高生态风险,42.7%的样点Cd为中度生态风险;100%的样点Zn为中度生态风险;Cu有60.1%的样点属于低生态风险,39.9%的样点属于中度生态风险;As、Pb主要以低生态风险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77.2%、80%);Hg主要以无生态风险为主(所占94.3%)。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计算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范围为46.4~1 627.5,表明研究区域农田土壤存在很高的生态风险。上述各项结果综合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受到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由此引起的重金属生态风险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参照《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HJ 828—2017)标准,设计出三水平四因素正交试验方案,考察水样体积、消解温度、消解时间和硫酸银-硫酸溶液加入量对化学需氧量(COD;)测量值的影响。研究表明:测定COD_(Cr)质量浓度>50 mg/L的样品时,影响COD;测定值的主次因素排序为:水样体积、硫酸银-硫酸溶液加入量、消解时间和消解温度;COD_(Cr)测定的最优试验条件为:水样体积5 m L、消解温度200℃、消解时间90 min、硫酸银-硫酸溶液加入量10 m L。与《HJ 828—2017》标准中的监测条件相比,该方法分析时间更短、加入的硫酸银-硫酸溶液体积更少,在应急监测中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于2017年1、4、7、10月在南京市主城区采集了大气PM2.5样品,用BCR法对PM_(2.5)中重金属进行连续提取,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测定,分析重金属在颗粒物中不同形态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M_(2.5)中9种重金属质量比排序为:Fe Zn Pb Mn Cu Cr As Ni Cd。Zn、Pb、Cd、Cu、Mn、As主要分布在弱酸提取态; Ni在弱酸提取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中分布较均匀,占比26%~37%;而Fe、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分布比例分别为71%和54%。PM_(2.5)中Zn的生物有效性系数 0.8,属生物可利用性元素,表明其在环境中迁移能力最强,其余8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系数为0.2~0.8。 相似文献
11.
12.
13.
环境样品中铅、锑、汞、硒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综述了环境样品中铅、锑、汞、硒形态分析的研究进展,以及光谱法、色谱法、毛细管电泳及其联用技术在形态分析中的应用,展望了环境样品痕量元素形态分析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离子交换和溶剂萃取相结合的分离;富集技术,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对昆明滇池7个取样点的砷形态进行了分离和必滇池环境对池中砷形态的迁移转化进行了探讨,为滇池砷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测定水中亚砷酸盐[As(Ⅲ)]、二甲基砷(DMA)、一甲基砷(MMA)和砷酸盐[As(V)]等4种形态砷,以磷酸盐缓冲溶液为流动相,硼氢化钾为还原剂,优化了仪器主要技术参数.As(Ⅲ)、DMA、MMA和As(V)在7 min内实现了良好的基线分离,在5.00 μg/L~...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实验室藻密度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现场采集了藻密度样品,处理为现场平行样和实验室前处理后平行样2种,分别由5家实验室的6名技术人员开展检测分析。参考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其他领域相似工作的成功应用案例,采用Z比分数法对分析结果开展藻密度实验室间比对。结果表明,数据的相对偏差均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对藻密度进行数据直接比对和对数转换后比对,各实验室对现场平行样和实验室前处理后平行样的检测结果均为合格;分析方法原理导致藻密度手工监测的绝对数值偏差较大,对当前的太湖水华预警工作适用性不高。 相似文献
17.
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概念、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基本概念与生态系统适应循环,着重分析了生态系统恢复力范围、抗性、不稳定性与跨尺度影响。生态系统适应循环通常经历入侵、保持、破坏、调整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生态系统演替是可以预测的,而后两个阶段是复杂、难以预测的。文章提出了适应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概念,并构建了其理论框架,并以三峡库区小江流域为例,对小江流域景观生态特征、区域生态胁迫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以水生生态安全为总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流域各生态系统的恢复力辨识、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过程研究,从各系统恢复力属性特征出发,提出了具体的适应性管理方法与模式。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参照Constaza等提出的方法,估算了2000年-2005年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结果表明,2000年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6.69×10^9元,2005年的总价值为7.40×10^9元,5年内增加了7.1×10^9元,主要为水域面积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