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水生态环境数据获取与应用的智能服务。通过水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借助传感技术、传输网络和智能联动等手段,能够及时、全面地获取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动态数据信息,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的信息化水平。在综述了水生态环境物联网智慧监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基于物联网总体架构,重点从感知技术和传输技术两方面梳理了水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网络的主要构成,总结了各种感知技术和设备适用的数据传输方式,阐述了在应用层面可实现的典型功能,为在流域尺度开展基于物联网的水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集成提供了从设备选型到管理应用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我国相关场地污染现状和需求,设计了场地污染监测预警与决策一体化系统,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采集污染数据,并通过数据传输技术SignalR进行数据传输,再使用三维地理框架Cesium反映监测区域的污染情况,保证对污染处理响应的实时性和高效性,指出三维虚拟地理技术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结合是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环境物联网运用智能传感器等设备感知生态环境的变化,监测环境质量、监控企业的排污行为,通过环境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整合,辅助环境管理决策。近年来环境物联网得到长足发展,但现有的环境物联网体系无法满足多种任务和应用场景的需求,主要问题体现在数据质量和精准度缺乏保证,数据传输能力有限,数据共享还未打通,数据分析应用能力还有待提升。笔者系统分析了环境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现状与问题,较全面地研究了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最新进展,提出了环境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精细化管理与科学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国内对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传统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不足,介绍了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监测技术,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态监测方法,旨在通过对各项技术的比较,了解各项监测技术对土壤健康监测和评价现状。对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未来需要对土壤生态健康监测技术进行标准化和定量化;开展多生物指标联合监测;结合遥感和物联网技术扩大土壤时空监测尺度,形成完整的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监测与评价体系,为环境管理部门有效监测土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先进的物联网、云计算和模型仿真等技术,陈述了基于自动监测监控技术的环境安全防控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该系统利用物联网、GIS等先进技术,将重点源企业、河流断面、放射源等纳入到统一的环境监控网络中,全方位构建区域内环境安全防控大格局。根据城市环境应急现状,建立三级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实现对环境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控制和处置。  相似文献   

6.
物联网技术发展与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概述了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技术特征、作用和影响,结合环境管理需求,讨论了物联网在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中的若干应用场景,设计了环境物联网应用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物联网在环境自动监控应用中应关注和研究的若干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灰霾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家对灰霾监测的日益重视以及人们对灰霾危害认识的加深,国内许多城市建立了灰霾测站,逐步开展灰霾监测相关研究。从灰霾监测因子、灰霾天气气溶胶特征以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灰霾研究成果,并对灰霾监测进行了展望,供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小城镇开展生态监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小城镇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介绍了城市生态子系统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农村生态子系统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和自然生态子系统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的监测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9.
美国光化学污染监测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光化学污染的严峻形势,中国应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光化学监测网络,完善光化学监测的技术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为重点地区光化学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监测数据支持。研究在总结美国光化学评估监测网络发展历程、运行及其监测目标、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光化学监测目标、制定优先监测VOCs名单、完善光化学监测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光化学监测数据共享平台以及开展VOCs源解析等建设中国光化学监测网络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动监测是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这主要因为它能连续反映环境污染的动态变化和及时监测.还能减少或消除手工误差.提高恻定精度,担负大量样品的分析.本文简要介绍了水质监测系统的构成和水质自动监测分析技术的分类与特点以及该技术的进展,着重谈了水质自动监测在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和在强化污染源监督监测与水源保护等应用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看法.并评论了对开展水质自动监测在认识上的两种片面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为支撑国家地下水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在系统梳理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地下水环境监测的技术特点,从支撑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的角度出发,研究构建了涵盖点位布设、监测指标选取、样品采集与保存、样品分析测试、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等全流程的监测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十四五"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监测网络建设及业务运行模式。基于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主要水文地质单元、典型规模以上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与重点污染源的考核监测网络,建立了完善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支撑了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有助于各级管理部门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为逐步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环境噪声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多种监测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DSP与无线通信技术的环境噪声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校园环境噪声监测中,达到了监测的实时性、全天候和稳定性的要求.该设计方法可为同类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室内微环境中碱性气体的被动采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博物馆微环境中的碱性污染气体-氨气,采用自行研制的被动采样器,建立了一套适合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氨气含量分析的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检测方法,应用于博物馆的实地采样分析,通过与主动法采样对照,获得了被动采样器在博物馆微环境中氨的吸收系数,从而获得采样点空气中氨气的浓度,为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提供了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 of land cover change, from natural to anthropogenic, on physical geography conditions has been studied in Kayisdagi Mountain. Land degrad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ssu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Most forms of land degradation are natural processes accelerated by human activity. Land degradation is a human induced or natural process that negatively affects the ability of land to function effectively within an ecosystem.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from human pressure and land use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in the study area because of high population growth, urbanization rate, and the associated rapid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When studying the cost of land degradation, it is not possible to ignore the role of urbanization. In particular, a major cause of deforestation is conversion to urban land. The paper reviews the principles of current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considered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monitoring Kayisdagi Mountain and its surrounding land cover changes and their effects on physical geography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how spatially explicit information about degradation processes in the study area rangelands can be derived from different time series of satellite data. The monitoring approach comprises the time period between 1990 and 2005.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have proven to be cost effective in widespread land cover changes. Physical geography and particularly natural geomorphologic processes like erosion, mass movement, physical weathering,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features etc. have faced significant unnatural variation.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新型移动监测仪器及监控系统的意义,介绍了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基于业务管理平台建设的现场自动监控系统,详细描述了自动监控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功能。对于该系统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市为例,从生态环境监测管理需求出发,分析了智慧监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管理体系的技术路线。以监测业务为核心,涵盖水、气、声、态、土等多种要素,构建了要素齐全、上下统筹、自动预警、服务应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预期取得规范监测业务流程、促进监测业务协同、加快产学研用结合等成效。  相似文献   

17.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结合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应急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运行和质量保证措施.强调了加强应急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尤其是日常的质量保证工作,定期进行应急监测演习及案例分析,是做好应急监测工作,实现应急监测数据快速性、准确性、可靠性、代表性、时效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Quality analysis is the science of in-depth monitoring supported by interactive visual interfaces, and it has many applications in environmental fields. According to nature, both manual and natural issues do not adequately understand the danger factor monitoring approach since they cannot correctly take all the information as an accessible one. Therefore, this paper suggests a web-text analysis based regional air quality index forecasting (WEBT-RAQIF) method for the air quality index monitoring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pollution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acquiring a system familiar to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experiments, a web-text analysis method has developed to support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issues. In this process, the added benefit of web-text has been illustrated by contrasting traditional monitoring approaches with immersive web-text analysis techniques through various user domain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added value for general monitoring has been analyzed by web-text analysis  相似文献   

19.
在近两年环保执法检查和调研的基础上,归纳了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在采样、分析、数据采集传输和运行维护等方面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逐一提出核查方法,为现场核查提供参考,有利于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