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及地理探测器,探究河南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分异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呈“块状”格局分布,地级市市辖区明显低于周边县市,西南至东北呈降低趋势。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高〖CD*2〗低集聚区为焦作市修武县;高〖CD*2〗高集聚区集中在信阳市及驻马店市、洛阳市部分县区;低〖CD*2〗低集聚区集中在豫东、豫北及郑州市周边部分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人均GDP及城镇化率等是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且与其他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具有更强的驱动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湟水流域为研究区,从生态敏感性、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角度分析流域土地资源利用合理性,以生态用地为约束评价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结果表明:流域内中度敏感区占比最高,为4170%,主要处于以高、中覆盖度草地、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为主的浅山区和脑山区的相交区域;高度敏感区占比1513%,集中分布于以林地为主的脑山区。9887%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处于非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内,流域内城乡建设用地类型空间布局总体上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布局合理;水域、高覆盖度草地和林地的改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不适宜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环境资源商品化对环保工作的影响李彦华,刘保丰(河化省邢台市环境监测站054000)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即自然资源供给功能(含舒适性精神享受功能)和残余物及废能量消纳功能,因此,环境具有典型的资源性质。在任何社会中,环境资源都是人类...  相似文献   

4.
开发和利用好环境档案信息资源,旨在为环境科研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为环境执法提供法律凭据,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目前环境应急资源储备体系不成熟的现状,从制度建设、人力保障、物资及装备配置、信息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储备体系的构建方案,为中国建立科学的环境应急资源储备体系、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提供重要指导。同时,就中国环境应急救援体系现存问题,提出了制定环境应急法、信息共享、救援队伍整合等具体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油气资源开发中环境污染源分布上的特点,分析了油气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并结合巴音郭楞蒙古自沤州石油勘探开发实际,提出了在油气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如何加强环境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陇南市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强化环境资源保护是促进经济和环境资源和谐发展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模型的经济与环境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境与经济协调关系的研究可以定性地反映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水平。以河南省为例,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法分别对河南省\"十五\"十一五\"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性评价,得出河南省\"十一五\"较\"十五\"期间更为协调。并通过比较衡量河南省2个时期总体环境与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目前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借以明确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走向和持续协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实现区域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选取2015—2019年1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定量测度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仅西安为可载,其余10市均为超载或过载;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α收敛和空间正相关性;万元GDP工业SO2排放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人均GDP、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人均液化石油储气能力均对承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分析,指出摒弃传统模式,实行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能源的节约经营模式,并阐述了保护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充分有效利用水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是实行甘肃河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资源合理利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现以河南省行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影像、水资源及环境统计数据,采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和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合对比分析河南省2014—2018年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变化及其冷热点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8年河南省EI值变化范围为60.6~63.5,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呈现稳中趋好态势,除开封市和济源市外,16个省辖市的EI值均有所增加,位于西部山区丘陵地带的三门峡、洛阳和平顶山市EI值增加明显。(2)2014—2018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的G*i指数的高值区域位于西部地区的三门峡市和洛阳市,且5年内没有发生变化,较为稳定。G*i指数的高、低值区域与EI值的高值和低值区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9—2021年河南省城市大气降尘监测数据,分析了城市大气降尘污染变化,并利用趋势分析和相关系数法,识别了影响河南省城市大气降尘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全省年均城市大气降尘量的增幅为21%,78%的地市的大气降尘量呈上升态势。城市大气降尘量高值主要集中出现在多沙尘、少雨且多大风的3—6月,2021年还出现在了多强降水的7—9月。城市大气降尘量的增加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一方面,强降水的冲刷作用导致2021年7—9月城市大气降尘量高于历史同期;另一方面,河南省城市扬尘污染问题依旧突出,2021年城市大气PM10和PM2.5浓度比值比2019年增加了8%。因此,提升城市扬尘管理水平是减少城市大气降尘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对江淮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基于近地面常规空气质量参数、颗粒物组分参数、激光雷达监测等数据资料,系统分析了2022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安徽省主要城市和县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2022年春节期间安徽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好于2019—2021年平均水平,但受局部烟花爆竹燃放和不利气象条件(低温、小风、高湿、静稳)的叠加影响,产生的环境效应(颗粒物浓度峰值较高、影响范围较广)依然较为严重。重点区域(合肥和淮北)大气颗粒物组分中硝酸根离子(NO^(-)_(3))、硫酸根离子(SO ^(2-)_(4))和铵根离子(NH_(4)^(+))等主要离子占比有所下降(降幅为3.4%~12.1%),烟花爆竹燃放示踪组分(钾离子、氯离子、金属元素等)均出现了明显的峰值过程,且金属元素浓度占比涨幅明显高于水溶性离子。烟花爆竹燃放对颗粒物的垂直分布和传输沉降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燃放排放主要以球形细颗粒物为主;不利气象条件下的本地烟花爆竹燃放叠加周边污染传输影响是造成主城区空气质量显著恶化的主要原因。基于ρ(PM_(2.5))/ρ(CO)的比值法估算,集中燃放时段,烟花爆竹燃放对城建区PM_(2.5)质量浓度的绝对贡献范围为4~701μg/m^(3),平均值达159μg/m^(3);烟花爆竹燃放对PM_(2.5)质量浓度的贡献量和贡献率呈现皖中>皖北>皖南的分布特征。主城区的禁燃措施对于春节期间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需要加强城市周边区域的烟花爆竹燃放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字政府”统一框架,设计并建立了基于大数据智能技术的空气质量综合分析系统,集空气质量大数据集成、数据审核、监控报警、综合分析、达标管理、污染溯源功能于一体,建立城市空气质量综合监管数学模型,实现空气质量大数据快速分析及可视化、空气质量预测及评价,可以全方位提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监测与分析能力,及时、迅速地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异常状况作出应对,为环境空气污染精准治理及确保空气站监测数据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柱性产业和高碳排放行业,其绿色低碳转型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梳理国内外钢铁产业绿色低碳技术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江苏省钢铁产业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由能源结构优化、能效提升、钢化联产协同处置和低碳突破性创新等技术综合集成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近40年来江苏省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正朝着监测对象不断完善、监测频次渐趋合理、监测指标全面覆盖的方向发展。指出,监测能力建设滞后于管理需求、重复监测影响管理决策、冗余监测增加工作负荷、监测点位设置缺乏针对性是当前江苏省水环境质量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监测系统能力建设、建立水质监测权威性、提高水质监测效能、提升数据研判能力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建议,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9—2021年江苏省13个市的近地面风速、风向及细颗粒物(PM_(2.5))的小时监测结果,计算不同风速区间频度及PM_(2.5)污染贡献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速区间频度及PM_(2.5)污染贡献占比对监测点位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在固定点位周边半径7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78.9%,PM_(2.5)贡献占比为82.4%;半径3 km内,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70.4%,PM_(2.5)贡献占比为80.6%。从区域变化来看,0~3 m/s风速区间内,各市风速频度贡献为59.4%~92.0%,平均值为78.9%。以南京、连云港某大气自动站为例,站点的PM_(2.5)贡献占比、影响风速频度与站点半径呈反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状况,“十三五”期间全省基本实现大气、水、土壤、噪声、生态、污染源等全覆盖,“十四五”初期优化调整了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加大了自动监测力度。通过分析当前全省监测网络建设中存在的覆盖不全面、技术不完善、服务不深入等问题,提出了环境质量监测、生态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等各要素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