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浙江省近700组实际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了土壤中铜、铅、锌、铬、镍、镉、砷、汞7种重金属和砷测定的精密度控制指标(实验室内相对偏差和实验室间相对偏差),并与行业标准分析方法和文献进行了比较,旨在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工作提供参考。经统计分析,建议实验室内相对偏差控制指标如下:铜,≤15%;铅,≤15%;锌,≤15%;铬,≤15%;镍,≤15%;镉,≤20%;砷,≤15%;汞,≤50%。建议实验室间相对偏差控制指标如下:铜,≤25%;铅,≤25%;锌,≤20%;铬,≤20%;镍,≤25%;镉,≤35%;砷,≤25%;汞,≤55%。 相似文献
2.
3.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兴阳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2):42-44
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镉,优化了试验条件,讨论了共存元素的干扰及消除办法。方法在0μg/L~12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03 mg/kg(按取样0.600 g定容至45 mL计),土壤标准样品测定的RSD≤3.7%,加标回收率为94.8%,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江苏中部农业园土壤和小麦镉元素含量[ω(Cdsoil)和ω(Cdwheat)]关系,采集了土壤和小麦样品40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ω(Cdwheat)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呈中性偏弱酸性,ω(Cdsoil)含量范围为0.083~0.239 mg/kg,平均值为0.152 mg/kg,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属于优先保护类土壤;(2)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中ω(Cdwheat)限定值(0.1 mg/kg),小麦籽实Cd超标率为10%;(3)ω(Cdwheat)主要受表层ω(Cdsoil)控制,同时受到土壤钼(Mo)、铅(Pb)、砷(As)、钙(Ca)和镉(Cd)等元素有效态影响,另外,还受土壤理化性质(pH值和有机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土壤重金属元素检测国际实验室比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ERM和CNAS合作组织开展了亚太实验室合作组织(APLAC)能力验证计划\"APLAC T066土壤重金属元素检测\",其目的是评价参加实验室定量分析土壤重金属元素总量的能力。研究所用的能力验证样品为IERM研制的土壤标准样品。结果表明,参加实验室检测土壤砷、铜、汞、镍、铅和锌的结果满意率分别为85.7%、95.8%、77.1%、83.3%、93.5%和91.7%。样品消解过程加入氢氟酸时,铅和锌的检测结果与标准值更加接近,说明检测土壤重金属元素总量时氢氟酸的加入非常关键。文章还对比对实验室结果评价的统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镉的不确定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石墨护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隔的不确定度评价方法.根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理论,以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土壤中镉为例,分析了整个测试过程的不确定来源,通过推导计算,给出了扩展不确定度,并为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度法测量重金属元素的不确定度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土壤介质中酞酸酯类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介绍了加压流体提取(PFL、ASE)提取-GPC净化-GC/MS分析土壤中酞酸酯类污染物方法的程序和质控要求,研究了每个步骤对分析六种目标物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影响以及测定实际土壤样品的情况.结果显示,加压流体提取(PFL)、浓缩和GPC净化各步骤全程序空白加标回收率分别在86.3%~108%、78.5%~117%和87.4%~103%范围,精密度均在15%以内.在实际土壤样品中加入六种酞酸酯标准的加标回收率在45.2%~103.4%范围内,其相对标准偏差8%~23%. 相似文献
9.
10.
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土壤中铜锌铅镉镍铬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土壤中铜,锌,铅,镉,镍和铬。通过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体系消解液对土壤样品消解,选择出微波最佳消解条件。对硝酸-盐酸-过氧化氢体系消解液和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体系消解液进行消解对比试验,发现前者不能将土壤样品完全消解,后者能将样品消解完全,但需将消解液中剩余的酸赶尽,否则测定结果将明显偏低。微波消解土壤与传统电热消解相比,操作简便快速,可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QuEChERS-HPLC-MS/MS法测定秦岭土壤中11种当前使用农药(CUPs),包括有机磷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及新烟碱类农药。通过优化试验条件,使方法在0.500μg/L~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27 ng/g~0.133 ng/g。空白基质低、中、高3个质量比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55.4%~117%,3次测定结果的RSD为1.3%~7.7%。将该方法用于测定秦岭(西安段)土壤,各采样点检出的8种CUPs质量比范围为0.161 ng/g~19.4 ng/g,主要为有机磷类农药,推测其来源可能是附近农田中施用的CUPs挥发进入空气,再经大气传输进入秦岭土壤。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镇江地区土壤样品中 Cd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表明,全市69个样品中 Cd 质量比范围为0.06 mg/kg ~1.37 mg/kg,均值为0.23 mg/kg,与全国背景值相比,有一定程度富集;样品中 Cd 质量比成偏态分布,相对标准偏差较大。选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 Cd污染程度评价表明,镇江地区83%的土壤样品未受到 Cd 污染,14%为轻度污染,3%为中度污染。结合镇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分析,电镀行业是土壤 Cd 污染的主要来源,道路运输、农药化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污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2012年5月-2013年4月1个周期年内,对修复基地和对照点每月大气降尘中铅、镉、砷沉降量的监测,结果表明:修复基地大气降尘中铅、镉、砷含量明显较对照点高,年总沉降量分别是对照点的17.6倍、16.3倍和14.1倍,表明铅冶炼企业对基地大气降尘中铅、镉、砷含量影响显著;大气降尘中铅、镉、砷沉降量受位置和时间影响较大,在相距不到100 m的测点间,沉降量相差1倍以上,冬季主导风明显、地面植被少、二次扬尘大,使处于铅冶炼企业下风向的基地降尘中铅、镉、砷沉降量较大。沉降量时空不均匀与土壤污染不均匀现状一致,也验证了铅冶炼企业是基地大气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以降尘缸模拟土壤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大气降尘中镉对土壤污染速度最快,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企业周边土壤中多环芳烃来源解析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对比了山东省不同类型污染企业周边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化工、钢铁、焦化企业周边土壤中ΣPAHs范围分别为41.4μg/kg~804μg/kg、1 230μg/kg~1 945μg/kg和776μg/kg~1 299μg/kg,土壤中PAHs成分谱轮廓相似,4~6环PAHs占比普遍高于2~3环。特征比值法源解析表明,PAHs主要来源于煤、焦炉、木材等的不完全燃烧。企业周边土壤PAHs污染与企业产业结构有关,钢铁、焦化、石化等大量消耗化石燃料的企业周边土壤中10种PAHs的毒性当量浓度TEQ_(Bap)超标0.6倍~3.8倍,而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农药化工等企业周边土壤受PAHs污染较轻,均满足荷兰土壤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5.
污染场地土壤通用评估基准建立的理论和常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场地土壤通用评估基准的建立与每个国家的经济水准及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从国际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场地基准的建立基于风险基础之上.我国正在颁布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C-RAG),表明我国已选择风险基础上的污染场地管理模式.文章回顾了污染场地土壤通用评估基准建立的理论、方法及通用模型,并推荐污染场地评估的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16.
中、英、美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导则异同与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随着国家\"退二进三\"旧城改造政策的实施,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正面临着大批多种污染行业企业的关闭和搬迁,这些搬迁企业遗留场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开展定量评估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风险是建立我国工业污染场地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也是适合我国国情并走向可持续性(绿色)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及综合环境管理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密度电阻率(ERT)和探地雷达(GPR)两种地球物理方法,结合膜界面探测(MIP)和钻孔采样分析手段,综合研究某典型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中DNAPLs污染分布情况.结果表明,ERT法和GPR法圈定的场地污染范围基本吻合,DNAPLs污染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和西南区域,污染深度分别达到4 m和9 m,视电阻率为0.3 Ω·m~5 Ω·m,呈带状低阻分布,MIP和钻孔采样分析结果也验证了地球物理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铜对葡萄糖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以及葡萄糖氧化酶-辣根过氧化物酶-葡萄糖(Glu)-邻联甲苯胺(OT)偶联反应体系生成蓝色底物的原理,将Glu与OT固定化制成试纸条,插入自制的便携式单色光反射计,组装出检测铜的光电型传感器。当铜的质量浓度范围为1 mg/L~100 mg/L时,光反射强度值与铜的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该方法的检测限为0.064 mg/L,检测时间为5 min。 相似文献
19.
黄河入海口是我国三大河口之一。解析卤代化合物在该区域沉积物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并发现其未知卤代化合物,有助于正确评估该类物质对该区域环境的潜在风险。于2021年6月采集了黄河入海口46个海洋表层沉积物,分析样品中32种多氯联苯(PCBs)、27种多溴二苯醚(PBDEs)和16种新型卤代阻燃剂(EHFRs)的浓度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而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时间飞行高分辨质谱(GC×GC/HR-TOF/MS)对样品中未知卤代化合物进行了非靶向筛查。结果表明,沉积物中ω(PCBs)、ω(PBDEs)和ω(EHFRs)的范围分别为未检出(ND)~976.1 pg/g(干重,dw),ND~2 045.5 pg/g(dw)和ND~1 625.8 pg/g(dw)。PCBs以五氯联苯(Penta-PCBs)、三氯联苯(Tri-PCBs)和四氯联苯(Tetra-PCBs)为主;十溴二苯醚(BDE-209)是PBDEs主要的污染物,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入海口以南区域显著性高于北部区域;EHFRs中,反式得克隆(anti-DP)、顺式得克隆(syn-DP)、五溴甲苯(PBT)、五溴苯(PBBz)和六溴苯(HBBz)是其主要检出的污染物,尤其是anti-DP和syn-DP在沉积物中普遍检出,且anti-DP和总得克隆(ΣDP)的比值与工业产品一致,表明沉积物中DP并未发生明显降解;借助GC×GC/HR-TOF/MS,在沉积物样品中识别出11种目标化合物之外的新型卤代化合物,其中8种是定量分析加入的内标化合物,其余3种的化学结构仍需进一步分析确证。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部分点位的PBDEs和DP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风险;BDE-209可能存在中低风险,应引起重视。PCBs对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