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柱层析-高分辨质谱法检测废线路板粉末样品中17种2,3,7,8-PCDD/Fs的含量。采用TRDIOXIN-5MS毛细管色谱柱(60 m×0.25 mm×0.25μm)进行分离和多离子检测(MID)模式进行检测,以保留时间和同位素特征离子丰度比进行定性,用13C标记同位素稀释内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17种2,3,7,8-PCDD/Fs化合物的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9,该方法分析的提取内标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37.25%~82.75%,RSD8%,样品中各异构体的加标回收率为112.66%~124.26%,RSD7%。应用该方法检测废线路板粉末样品,回收率在58.67%~123.00%范围内,1,2,3,4,6,7,8-Hp CDF、1,2,3,4,6,7,8-Hp CDD、OCDF、OCDD的质量比分别为2.74、2.50、5.57、16.37 pg/g,TEQ分别为0.027 4、0.025 0、0.005 6、0.016 4 ng/kg。 相似文献
2.
有毒物质硫化物、铬、丹宁的分隔处理是制革污水生化处理中的必要措施,但国内缺乏这些有毒物质需要分隔处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新污染物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因具有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生物积累性和生物毒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水环境是PFAS重要的汇,相关学者已对其污染状况开展了大量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在PFAS分析技术、分布特征及其在水和沉积物之间的分配机理方面有了一些突破。鉴于此,总结了水环境中PFAS的前处理和检测技术,讨论了其在国内外地表水环境中的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着重评述了PFAS在固相基质中的吸附机理及影响因素,最后展望了PFAS类新污染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杭州地区农业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杭州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通过现场采样和室内分析检测的方法,对杭州市各区县不同作物农业土壤表层土中的Hg、As、Cu、Pb、Cr、Cd 6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检测,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地区农业土壤中除As外,其他5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低于且接近浙江省土壤背景值,个别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国家二级标准。总体上,杭州地区农业土壤处于安全水平。通过重金属的区域分布特征分析表明,余杭区和富阳市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平均含量普遍高于其他区域。萧山区和建德市部分农业土壤则存在Cu和Hg含量较高的情况,而淳安县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土壤中出现了As、Cr和Cd含量最大值。不同作物的农业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明显。水稻田和蔬菜地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其他作物种植类型的土壤中含量高;叶菜类(蔬菜、茶叶)作物土壤中的Cd含量要比根茎类(水稻)、茄果类(水果)及其他作物种植类型的土壤中的含量低。目前杭州地区土壤中6种重金属含量均对作物的直接危害不大,但由于萧山区个别采样点Cu含量严重超标,淳安县土壤中Cd受外源性来源影响也已较明显,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防止污染事件发生。同时,为防止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进一步升高,需要加大大气降尘监测与治理、废气污染监管与控制治理。 相似文献
5.
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的管理与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根红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19(6):50-51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废液处理常常被忽视,提出建立有效的废液管理制度的必要性.有针对性地介绍了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常见废液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A collaborativ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egional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y in Pirkanmaa, Finland. Various actors—interest groups, authorities, and experts—were invited to engage in joint fact finding and to exchange their views on the goals of alternative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experiences of these encounters suggest that collaborative EIA can serve as a learning and civic discovery process where people can act together and find new solu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the participants were able to reflect on their preferences and factual beliefs and to create a previously unconsidered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y that most parties found acceptable. The potential for learning and finding mutually acceptable solutions depended, however, on the legitimacy and institutional settings of the process: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ere considered in the process, not only included, and how EIA was connected to a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7.
就目前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指出,只有加强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才能确保水污染治理设施和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8.
2020年春、夏、秋、冬四季对阅海湿地进行水样采集并测定叶绿素a(Chl-a)等10种环境因子,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阅海湿地深水区与浅水区的Chl-a质量浓度季节差异较大,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空间上深水区高于浅水区。对深水区Chl-a质量浓度影响的环境因子依次为水温、IMn、DO,其中水温为正向直接作用,IMn、DO为负向直接作用;对浅水区Chl-a质量浓度影响的环境因子依次为TP、BOD5,均为正向直接作用。TN对阅海湿地Chl-a质量浓度影响不大,控制水体含磷营养盐类物质及有机物的输入量是防止阅海湿地Chl-a质量浓度过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例对印制电路板项目电镀污染物排放进行剖析,从监测内容、监测结果与评价等主要环节就规范此类项目的环保验收监测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环境保护新特征的系统诊断,指出面对环境保护呈现的新特征,环境监测管理及建设存在环境监测的各项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措施滞后于社会经济基本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体制机制滞后于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服务能力滞后于公共服务的需求,质量管理滞后于严格的环境管理需求等问题。提出,应从传统的环境监测向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转变,从条块管理向垂直管理的体制转变,从监测信息相对封闭向监测信息主动公开转变,由单纯依靠自身监测向依靠各部门和全社会监测转变,从污染物总量监测为主向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监测并重转变,从实验室质控为主向全过程质控转变,从以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环境监测向以人为本的环境监测转变。 相似文献
1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监测支持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阐述了突发环境事件与环境应急监测的定义与分类,详细介绍了环境应急监测中事前的技术贮备、事中的处理处置及事后的评估3个环节。指出环境监测在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发挥着重要的决策支持和技术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微波辅助制样技术是一种快速、低空白、二次污染少、节约能源并降低分析人员劳动强度的样品处理方法。对该技术的原理、特点和操作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并对近年来该技术在生物、空气和废水、土壤和沉积物、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样品制备中的应用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3.
环境监测是水生态健康监测与评估的重要环节,基于物理、化学监测的传统水质监测通常仅能提供独立的数据信息,不能全面、直观地反映水环境状况。基于生物等生命体导向的水生态监测通过生物对环境的响应,能够直接反应复杂水体状况,在水环境健康监测与评估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病原微生物、指示生物介绍了生物监测中的常规生物指标,总结了包括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在内的常见指示生物在不同类型污染水体中的环境指示作用。从生物毒性效应出发介绍了常用的毒性效应测试方法、分析了污染物在不同生物学水平的响应,从而指明生物毒性效应在水环境健康评估中的发展优势。再从生态完整性角度阐述了生态完整性评价的一般方法和新兴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生态健康评估中的应用。重点指出环境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在水环境监测的优势,以期为更加科学精确地进行水生态健康监测预警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人工湖早期浮游藻类及其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风险,于2022年10月30日在紫琅湖湖区设置13个采样点,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解析了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藻类8门33科58属,共73种。其中硅藻门和绿藻门种数最多,分别为25和26种。以细胞密度论,蓝藻门,隐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其细胞密度分别为7.7×105~6.7×106, 1.7×105~3.7×106, 0.5×105~3.2×106cells/L;而以生物量论,隐藻门和硅藻门占优势,其生物量分别为0.92~5.52,0.42~1.39 mg/L。以蓝藻门的平裂藻(Merismopedia sp.)和细鞘丝藻(Leptolyngbya sp.),硅藻门的直链藻(Melosira sp.),绿藻门的空星藻(Coelastrum sp.),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和隐藻(Cryptomonas sp.)为优势种。不同采样点之间群落组成,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浊度(NTU)、总有机碳(TOC)、溶解氧(DO)和pH值是影响浮游藻类分布特征的显著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