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动皮托管平行测速烟尘采样仪使用中几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
|
|
|
|
纵宁生 陈书建 张晏《电力环境保护》,2004年第20卷第2期
|
|
针对自动皮托管平行测速烟尘采样仪在使用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
|
2.
|
酸雨监测手工采样的可靠性
|
|
|
|
|
白强《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2年第4卷第4期
|
|
目前国内对降雨采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收放采样器,即手工采样;另一种是随着降雨和雨止,自动开启和闭合的自动采样器,即自动采样.为了加强现场质控,搞好酸雨监测,我们将手工采样与自动采样作了同步对比试验.对手工采样的可靠性作了探讨.1 试验部分1.1 试验仪器对比:自动降雨采样器是利用水的导电性而设计的,当降雨时,雨水进入两金属片空隙间,接通电路,使自动采样器的罩盖打开,开始采样,当雨止后,金属片间雨水在较短时间内会自动滴落而断开,罩盖便自动闭合;而手工采样只是用医用搪瓷缸作为雨样收集器,每当降雨时将雨
|
3.
|
大水量采样器、采样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
|
|
|
李新纪 王炳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94年第1期
|
|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采样是进行分析测定的重要步骤,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环境保护机构对发展水中痕量污染物的富集采样技术极为重视,自动采样器(装置)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下属的辛辛那提环境监测与支持实验室编著的《水与废水采样及样品保存手册》一书,专门介绍了一些市售自动采样器,认为自动采样器的使用为进行环境污染监测和筛选环境水样中的优先监测物和致突变物质,提供了方便,使过去因工作量大而无法广泛开展的工作成为可能,采样器以及采样技术的发展水平从而反映了一个国家环境监测水平.
|
4.
|
废水中石油类总量控制监测的采样技术 被引次数:1
|
|
|
|
|
赵贞姬《中国环境监测》,1998年第6期
|
|
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的关键是废水采样的时间和空间代表性问题。采用废水连续自动等比例采样器实现时间代表性,用优化点位解决空间代表性,结果表明以石油类为主要污染物的采样断面应选择在水跃区。
|
5.
|
一种快速便捷的温室气体本底浓度采样方法初探
|
|
|
|
|
王卷乐 徐于月 张永杰 姚凌 廖秀英 吕宁 赵旭东《中国环境监测》,2013年第29卷第1期
|
|
引入生态和气象研究领域的本底大气观测技术,提出一种便捷快速的温室气体本底浓度采样方法。该方法需要的设备简单,便于携带,能够快速完成采样。2011年5—7月,利用该方法,自西向东分别在处于我国三大阶梯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秦巴山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地覆盖下垫面开展了地面采样实验,获得了33组以CO2和CH4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数据。根据获得的采样结果,分别开展了人工采样数据分析及其与器测本底数据、卫星反演同期数据产品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几类数据趋势相符,数值相对偏差较低。总体认为,该方法获得的采样数据可靠、采样效率高,且成本低廉,这在我国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站还比较少的现实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可选的快速便捷监测技术手段。
|
6.
|
水质自动采样器与手工采样测定结果对比与分析
|
|
|
|
|
张博《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9年第19卷第5期
|
|
在废水监测中,样品采集方法对能否客观地测定出水中污染物质的含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采集方法不当造成样品“失真”,以后的分析操作无论怎样认真,准确都毫无意义。自动采样器的应用是样品采集方法的一次飞跃,也是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需要。掌握水质自动采样器与现普遍采用的手工采样测定水中不同污染物的对比情况是自动采样器在实际应用的前提。
|
7.
|
探讨被动采样器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的可比性 被引次数:1
|
|
|
|
|
张兆年 余丽 张彩香《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第28卷第1期
|
|
对被动采样器与空气自动站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全年的对比实验,并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了规范的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被动采样器在环境条件基本满足采样条件且相对稳定时,被动采样器与自动站监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别;在环境条件基本满足采样条件但不稳定时,需要根据实际对被动采样器的采样速率和监测空白进行修正,才能与自动站监测结果可比。
|
8.
|
作业环境采样器的恒流量控制技术研究
|
|
|
|
|
吕武轩 王志民《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6年第16卷第3期
|
|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恒流量采样器控制技术现状,扼要介绍了应用无检测元件负荷成控制系统实现采样器流量自动控制的设计原理,实用电路、流量在80L/min的采样器应用效果和推广应用前景。文中重申“稳速不能恒流”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原因,对评价各种呼吸性粉尘采样器的性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9.
|
作业环境采样器的恒流量控制技术研究
|
|
|
|
|
吕武轩 王志民 杨薇 储艳杰《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1996年第3期
|
|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恒流量采样器控制技术现状,扼要介绍了应用无检测元件负荷扰动控制系统实现采样器流量自动控制的设计原理、实用电路、流量在80L/min以下的采样器应用效果和推广应用前景。文中重申“稳速不能恒流”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原因,对评价各种呼吸性粉尘采样器的性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10.
|
被动式采样器在大区域大气VOC监测中的应用
|
|
|
|
|
帕丽达·牙合甫《环境工程》,2007年第25卷第6期
|
|
应用VOC被动式采样器监测了地中海东部塞浦路斯岛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的浓度。通过岛上设置的80个VOC采样点对苯,甲苯,对、邻、间二甲苯(Benzene、Toluene、o-xylene、m,p-xylene,BTX)数次采样及分析结果表明,其被动采样器中BTX回收率>95%,BTX平行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6.28%,采样和分析方法准确。得到的污染物分布图较准确地反映了塞浦路斯岛实际污染情况。
|
11.
|
水质自动采样器在污染源在线监测中的应用
|
|
|
|
|
马颢珺 孙海林 左航 贺鹏 白明《环境研究与监测》,2010年第23卷第3期
|
|
文章分析了我国水质自动采样器的技术现状和技术要求,指出了水质自动采样器与在线监测仪器配套使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在污染源减排三大体系建设中发挥的管理效能。
|
12.
|
呼吸性粉尘个体采样器气流脉动的研究
|
|
|
|
|
李双林《工业安全与环保》,1999年第7期
|
|
分析了个体呼吸性粉尘采样器气流脉动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采样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
13.
|
呼吸性粉尘个体采样器气流脉动的研究
|
|
|
|
|
李双林《工业安全与防尘》,1999年第7期
|
|
分析了个体呼吸性粉尘采样器气流脉动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采样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
14.
|
连续采样和间断采样监测大气中SO2平均浓度的研究
|
|
|
|
|
胡将军 陈定《四川环境》,1996年第15卷第3期
|
|
本文通过对连续采样和间断采样监测大气SO2浓度的对比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认为24h逐时间断采样的SO2浓度平均值和连续采样的SO2日平均浓度之间没有偏差,而几个时刻间断采样的平均值与连续值采样的日平均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
15.
|
连续采样和间断采样监测大气中SO2日平均浓度的研究 被引次数:3
|
|
|
|
|
胡将军 陈定《环境与开发》,1996年第11卷第4期
|
|
通过对连续采样和间断采样监测大气SO2浓度的对比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认为24h逐时间断采样的SO2浓度平均值和连续采样的SO2日平均浓度之间没有偏差,而几个时刻间断采样的平均值与连续采样的日平均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
16.
|
大水量采样器,采样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
|
|
|
李新纪《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2年第4卷第4期
|
|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采样是重要步骤,一些先进国家的环境保护机构对发展水中痕量污染物的富集采样技术极为重视,自动采样器(装置)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下属的辛辛那提环境监测与支持实验室编著的《水与废水采样及样品保存手册》一书,专门介绍了一些自动采样器,认为自动采样器的使用为进行环境污染监测和筛选环境水样中的优先监测物和致突变物质,提供了方便,使过去因工作量大而无法广泛开展的工作成为可能.采样器以及采样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环境监测水平.
|
17.
|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大气监测和评价
|
|
|
|
|
姚志麒《上海环境科学》,1985年第8期
|
|
一、监测站和监测项目安大略省大气监测网在全省六个区共设193个监测站。其中,连续自动监测站98个,用大流量采样器的监测站147个。有些监测站兼负两种职能。几个主要城市的监测站数目见表1。
|
18.
|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大气监测和评价
|
|
|
|
|
姚志麒《上海环境科学》,1985年第8期
|
|
一、监测站和监测项目安大略省大气监测网在全省六个区共设193个监测站。其中,连续自动监测站98个,用大流量采样器的监测站147个。有些监测站兼负两种职能。几个主要城市的监测站数目见表1。
|
19.
|
浅析被动采样器监测环境空气质量数据的可比性
|
|
|
|
|
张兆年 张彩香《中国环境监测》,2006年第22卷第4期
|
|
对被动采样器与空气自动站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全年的对比实验,并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了规范的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被动采样器在环境条件持续稳定满足采样条件时,被动采样器与自动站监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在环境条件不能持续稳定满足采样条件时,二者监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但仍有较大的相关性。
|
20.
|
冲击采样器设计参数分析 被引次数:2
|
|
|
|
|
陈魁 白志鹏 朱坦 郭光焕《环境工程学报》,2004年第5卷第8期
|
|
在颗粒物研究中 ,分级采样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 ,而冲击采样器是颗粒物分级采样的重要仪器。从颗粒物的受力分析着手 ,得到了冲击采样器重要参数———斯托克斯数的表达式 ,并对TSP、PM1 0 和PM2 5冲击采样器设计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 ,得到了采样器设计参数的关系式及相关曲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