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2008年1月广州颗粒物数浓度污染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于2008年1月利用颗粒物计数器(CPC)、颗粒物在线观测仪(TEOM1400a)、自动气象站以及现时天气现象传感器(PWV22)获得了大气颗粒物中每分钟颗粒物数浓度、每30分钟PM2.5>浓度、风速、相对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子以及大气能见度.结果发现,1月份能见度低于10km的天数达到25天,其中灰霾天气有17天.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敖浓度为22032±4731个/立方厘米,PM2.5,浓度为123.1±64.5 μg/m3.非灰霾和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数浓度日变化趋势总体比较接近,但在13:00~16:00时段,非灰霾天气条件下颗粒物数浓度变化比较明显,而灰霾天气条件下颗粒物数浓度变化比较平缓.现测期内颗粒物教浓度与大气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呈负相关,与PM2.5质量浓度、温度呈正相关.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数浓度与PM2.5浓度、相对湿度的相关性系数绝对值明显高于非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数浓度与这两者的相关性系数绝对值.  相似文献   

2.
珠三角秋冬季节长时间灰霾污染特性与成因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珠三角大气超级站2012年10月与2013年1月能见度、不同粒径颗粒物与BC质量浓度、气溶胶光散射系数、O3、相对湿度等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秋冬季节2次持续时间超过10 d的长时间灰霾过程污染特性与成因。结果表明,冬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光系数和光散射系数对大气总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13%和67%;PM2.5、PM1占PM10质量浓度分别为66%和39%;较高的PM2.5与BC日均浓度相关系数(R2=0.88)体现了一次排放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及能见度的显著影响。秋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光系数和光散射系数对大气总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11%和69%,由BC导致的吸光效应较冬季下降了约20%;PM2.5和PM1占PM10质量浓度比例分别为68%和45%,均高于冬季;O3浓度日最大小时值的平均值接近冬季的2倍;二次来源对PM2.5浓度升高和能见度下降起主导作用。来自不同方向的2种气团在珠三角僵持,大气扩散条件差是导致这2次灰霾过程的重要外在条件,应成为灰霾预报预警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3.
灰霾天气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宁波市北仑区PM10、PM2.5和PM1的监测数据及与之对应的能见度监测结果,对影响灰霾天的颗粒物的污染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粒径对灰霾天的形成和能见度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且3种粒径的颗粒物质量浓度与能见度之间线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初以来,南京空气质量演变总体经历了“煤烟型阶段”“复合型阶段”及“二次污染型阶段”。自2013年空气质量实施新标准以来,南京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相比2013年,2017年PM2.5质量浓度下降48.1%,重污染天数减少27 d,灰霾天数减少一半,能见度提高4 km。然而,2018年空气优良率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PM2.5年均值同比上升50%,PM2.5中二次组分占比增加,O3污染仍呈加重趋势,区域性污染特征显著。根据当前南京市大气污染现状、特征及来源,重点针对PM和O3污染治理给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6—2015年杭州环境空气质量及霾等观测数据,分析近几年杭州的霾日数变化,比较霾与非霾两种情况下污染物浓度和气溶胶消光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杭州霾出现频繁,近10年来年均霾日数在160 d左右,频率高达40%以上。每月PM2.5超标天数与霾日数有较好吻合。随主要污染物浓度升高,能见度呈下降趋势。绝大多数月份均存在霾天气下污染物浓度高于非霾,霾天气下PM2.5的早晚高峰日变化特征更加明显。能见度的日变化呈现双谷特征。  相似文献   

6.
根据潍坊市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和国家气象台站监测数据,对潍坊市2019年灰霾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了灰霾天气与气象要素、环境空气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潍坊市 2019年按小时计算的灰霾发生频率为22.4%。灰霾在冬季和秋季相对高发,发生次数占全年小时灰霾数的66.7%,发生比例为56.2%。从时间上看,灰霾发生频率呈正弦曲线分布,在早上06:00-07:00发生频率最高,17:00前后发生频率相对较低。灰霾发生时风速、温度与能见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呈负相关关系。潍坊市灰霾现象主要发生在风速小于3 m/s、相对湿度大于30%时,当风速大于5 m/s、相对湿度小于10%时极少发生灰霾。PM2.5是影响灰霾发生的主要污染因子,与能见度的相关系数最高。灰霾主要发生在48 μg/m32.5质量浓度<239 μg/m3条件下,占灰霾总次数的84%;而当PM2.5质量浓度>140 μg/m3时灰霾发生频率达到100%;灰霾天气统计期间潍坊市空气中PM2.5与PM10的质量浓度平均比值为0.52,其中,灰霾发生时比值为0.75,非灰霾时比值为0.43。随着灰霾程度的加重,PM2.5/PM10逐渐增大;当灰霾程度达到轻度及以上时,PM2.5/PM10大于全年平均值。  相似文献   

7.
青岛市区春夏季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青岛市灰霾综合观测站2012年3月2日-2012年6月7日期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青岛市区大气能见度与不同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比较了各级别大气能见度下不同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所占比例的相关性,研究了相对湿度对大气能见度和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监测时段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每天大气能见度最低值出现在早晨07:00--09:00;剔除相对湿度高于90%的前提下,PM2.5是影响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因子,随着其在PM1o中所占比例上升,大气能见度级别不断下降,相关系数为-0.84;不同相对湿度区间下,PM2.5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最明显,其中,相对湿度为60% ~ 70%,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利用青岛市大气综合观测站的研究性监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采暖期PM2.5和能见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能见度在≤3km时,对应的PM2.5浓度超出0.250mg/m^3,属于严重污染;②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存在一临界区域,当PM2.5浓度低于该临界区时能见度会随PM2.5浓度减少迅速改善,临界值大致位于PM2.5浓度为0.100mg/m^3处;③相对湿度小于85%时,能见度与PM2.5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相对湿度在60%-70%时,能见度与PM2.5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好,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最直接。  相似文献   

9.
灰霾天气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判据指标体系建立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灰霾天气加重空气污染程度,是空气污染呈现区域性、复合型污染的重要天气污染现象,对视觉空气质量以及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与危害.针对灰霾天气下城市空气污染加重程度判据系统建立,对灰霾天气下空气污染程度评估方法及建立污染程度与能见度量化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灰霾期间气溶胶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颗粒物的时空分布和浓度水平方面综述了灰霾期间气溶胶的污染特征,介绍了灰霾期间气溶胶中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浓度特征,以及颗粒物与能见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指出:灰霾天气多发生在冬季,且气溶胶中PM2.5占的比重大;气溶胶污染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密切关系;水溶性离子多集中在PM2.5中;能见度的下降与气溶胶特别是细颗粒物有很大关系。提出目前灰霾研究中主要存在3大问题:一是对灰霾期间气溶胶中含有的有机物类别及其对不同季节发生灰霾的贡献率仍需进一步研究;二是灰霾期间气溶胶中有机物的形成机理尚不明确;三是不同源排放的气溶胶对灰霾形成的贡献率有待探讨。建议系统地开展大气细颗粒物有害成分的鉴定、源排放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扩散过程中各种物质间的反应和转化等方面的研究,为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灰霾期间武汉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2013年的全年监测数据,分析了灰霾期间武汉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征。霾日主要出现在春季、秋季和冬季。霾日与非霾日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和气象参数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高湿度、静风是武汉城市区域霾日的重要气象特征;PM1、PM_(2.5)、PM_(10)、NO_2、CO、NH3的质量浓度,SOR、NOR值以及PM_(2.5)中的二次无机离子(SO2-4、NO-3、NH+4)和部分元素(Pb、Se、Cd、Zn、K)的质量浓度均在霾日明显高于非霾日,而霾日SO2质量浓度仅在冬季略高于非霾日。选取2013年1月的连续灰霾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组分主要来自当地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和二次形成),并受当地气象条件影响。此次灰霾过程中PM_(2.5)中的硫酸盐和硝酸盐主要来自气相反应,气态NO_2主要生成了气态HNO_3,而不是HNO_2。  相似文献   

12.
苏州市霾日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灰霾现象发生有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群众的身心健康。2012年苏州市的霾日发生频率1—2月最高(45.0%),7—8月最低(4.8%)。通过分析霾日细颗粒物(PM2.5)的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判别不同化学组分在不同季节霾日形成中的作用。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9个化学组分监测资料整合为4个主成分,并逐一揭示2012年苏州市霾日条件下4个主成分的支配因子的污染物来源情况。结果表明:2012年苏州市霾日大气PM2.5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按质量浓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SO42-NO3-NH4+OCNa+EC。霾日PM2.5中的污染物组分受到光化学二次反应、燃煤、机动车尾气、农作物秸秆焚烧以及海盐等来源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ICAPS 2008—2011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成都市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以2009年成都地区一次低能见度天气过程为例,分析大气能见度与各气象要素的变化关系,讨论影响成都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伴随着霾天数的逐年下降,成都市区年平均大气能见度呈上升趋势,夏季平均值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高湿和低风速是造成成都市低能见度现象的主要气象条件。PM2.5的浓度与成都市大气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PM2.5浓度的快速增长是造成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重要原因。有效降低PM2.5浓度,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成都市区大气能见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重点对河北省辛集市"十三五"期间整体空气质量变化情况以及影响辛集市优良天数的2个重要参数O3和PM2.5的污染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辛集市"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优良天数整体增加,污染天数整体减少。O3浓度及其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的天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对综合指数的贡献率逐年增加;O3污染高发期主要集中在4—9月,高值区域分布差距较大,但市区污染持续突出。PM2.5浓度逐年下降,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逐年减少;PM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整体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分布特点,空间分布呈"南北高、中间低"的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6—2020年台州市区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台州市区PM2.5和O3的污染特征及受气象因素影响情况,并探究了不同季节下的PM2.5浓度和O3浓度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关系。2016—2020年,台州市区PM2.5年均浓度和超标天数呈显著下降趋势,O3-8 h年均浓度和超标天数总体呈上升趋势。PM2.5浓度在冬季最高,且易发生超标;O3浓度在春、夏、秋季均较高,且均会发生超标。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PM2.5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大气压呈正相关;O3浓度与气温、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呈负相关。不同季节下的PM2.5浓度与O3浓度均呈正相关,两者存在协同增长。在春、夏、秋季,二次PM2.5在总PM2.5中的占比随着O3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7—2018年全国7个区域10个典型城市环境空气O3和PM2.5浓度数据,统计污染物累积速率,进而采用回归方法拟合污染物浓度及其累积速率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不同区域污染物时序变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区域O3浓度时序曲线拟合程度总体高于PM2.5,石家庄O3拟合程度最高,西安PM2.5拟合程度最高。以07:00、14:00分别作为O3、PM2.5模拟起点是24 h中的最优模型。不同城市夏季O3小时浓度时序变化曲线均为单峰形态,O3浓度及累积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可能由城市所处经度决定,太原O3累积最快,西安O3消解最快。各城市间冬季PM2.5小时浓度及其累积速率时序变化曲线形态差异较大,沈阳PM2.5累积和消解均最快。与浓度相比,城市环境空气O3和PM2.5累积速率与光照、扩散条件等有更好的时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为系统分析合肥市长时间序列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对合肥市2001—2020年SO2、NO2和PM10,以及2013—2020年CO、O3和PM2.5的浓度特征开展研究。采用Mann-Kendall(M-K)时间趋势检验法分析了6项污染物的时间变化规律,同时考虑了人为活动对污染物小时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M2.5和O3是目前影响合肥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2014年以来,合肥市PM10、PM2.5、CO和SO2年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NO2和O3污染有加剧趋势。合肥市SO2和颗粒物浓度表现为冬春季节高、夏秋季节低;O3浓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NO2和CO浓度呈秋冬季节高、春夏季节低。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临汾市多次名列我国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最差的重点城市之列,对其大气污染的时间分布特征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对其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2019年临汾市5个国控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6种空气污染物(SO2、NO2、CO、O3、PM2.5和PM10)浓度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使用HYSPLIT模型研究了该市空气污染物的时间变化特征、轨迹输送特征和可能的来源。结果表明,PM2.5和PM10的年均浓度均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Ⅱ级标准,SO2仅在2016—2017年超过该标准,其余3种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均低于该标准。6种污染物2015—2019年的月均浓度的变化特征表现为O3浓度呈以6、7月为中心的近似正态分布,SO2、NO2和CO以及PM2.5和PM10浓...  相似文献   

19.
利用山西省11个地级市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2.5、PM10和O3浓度数据,分析了2015—2020年山西省PM2.5、PM10和O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PM2.5和PM10年均质量浓度总体下降,两者在2017年最高,2020年最低;O3年均浓度总体增加。在季节尺度上,PM2.5和PM10质量浓度在冬季的12月和1月最高,夏季的8月最低;O3浓度在6月最高。空间上,相较2015年,2020年山西省各地级市PM2.5污染程度均有改善,其中长治改善效果最好;2020年山西各地级市PM10污染兼有加重和减轻的情形,所有地级市PM2.5和PM10污染水平均超过国家二级污染浓度限值;2020年山西多数地级市O3浓度升高。山西公众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离散特征,PM2.5和PM10浓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度一致,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O3浓度分布呈"南部高,中北部低"的格局。大气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对医疗机构诊疗人数和健康体检人数的变化有正向影响,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对公众健康均有负向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最显著。山西省PM2.5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大部分城市PM2.5和PM10达标率较低,O3浓度有持续升高的趋势,PM10和O3污染改善缓慢,深度减排仍面临挑战。PM2.5和PM10是危害山西公众健康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未来需要加强PM2.5、PM10和O3的精细化管理及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