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构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10—2019年安徽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计算评价指标与耦合协调度的关联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全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改善趋势,耦合协调度集中分布在0.393~0.765,基本处于良好协调或低水平协调阶段。全省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指数均大于经济发展指数。省会城市、沿江江南地区耦合协调度高于江淮之间和淮河以北地区。工业"三废"排放量、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是影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建议通过改善这些方面进一步提升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水平。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研究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的两者发展特征与关系,对于采取经济环境一体化的综合决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利用1991—2010年江苏省社会经济、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主要社会经济与环境指标发展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91—2010年间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由此带来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压力亦持续增加;同时,由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减缓、控制了污染排放和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但仍面临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经济结构偏重、能源消费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影响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为此,提出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为研究单元,对2015—2020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水平进行评估,通过权重赋值计算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综合判断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体量小,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县域社会经济总体呈正向发展态势,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低于全区平均县域水平;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呈现波动变化,部分县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增长率为负值;15个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为协调,10个县域为基本协调,2个县域处于调和等级。 相似文献
4.
选用2001年1月-2015年12月MODIS数据,运用线性趋势等方法研究华东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15年华东地区AOD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4~0.7之间,且呈现递减趋势。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及江苏省AOD相对较高;福建省、浙江省南部及江西省南部地区AOD较低。华东地区气溶胶最低值出现在12月,最高值出现在6月;虽然冬季AOD变化趋势增长较高,但最高值仍出现在夏季。AOD主要受地形、NDVI、风速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地形、NDVI、风速均与AOD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实现区域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选取2015—2019年1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定量测度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仅西安为可载,其余10市均为超载或过载;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α收敛和空间正相关性;万元GDP工业SO2排放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人均GDP、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人均液化石油储气能力均对承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资源合理利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现以河南省行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影像、水资源及环境统计数据,采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和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合对比分析河南省2014—2018年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变化及其冷热点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8年河南省EI值变化范围为60.6~63.5,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呈现稳中趋好态势,除开封市和济源市外,16个省辖市的EI值均有所增加,位于西部山区丘陵地带的三门峡、洛阳和平顶山市EI值增加明显。(2)2014—2018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的G*i指数的高值区域位于西部地区的三门峡市和洛阳市,且5年内没有发生变化,较为稳定。G*i指数的高、低值区域与EI值的高值和低值区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和像元二分模型的新疆植被覆盖度格局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反演了2006—2015年新疆植被覆盖状况,获取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图,并进一步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新疆植被覆盖度呈现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的分布特征,其中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地森林、草地以及天山北坡绿洲农作物、草地区域植被覆盖情况最好。过去10年间,新疆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植被覆盖度达到最高,为16.68%。生态恢复工程、降水和气温等是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选取了2001—2014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江苏省水泥制造业的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特征,同时对行业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污染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4年,江苏省水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工业煤炭消费量呈现波动增加趋势,投入产出比呈现逐年波动上升态势;SO2的排放强度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烟粉尘的排放强度波动下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NOX的排放强度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SO2与烟粉尘排放量与GDP均高度呈负相关,回归曲线模拟基本类似U型的左半段,随着GDP的增加,SO2和烟粉尘的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0-2019年TERRA和AQUA相结合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数据,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了常州市AOD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2012-2019年常州市PM2.5与AOD年均值的相关系数为0.898,表明AOD产品适用于常州市气溶胶污染年际变化研究。②2000-2019年常州市AOD年均值范围为0.463~0.688,平均值为0.627。其中,2000-2007年常州市AOD年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2019年呈下降趋势。常州市AOD的月变化趋势呈倒"U"形,特征最高值出现在6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常州市AOD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最高,冬季最低。③常州市AOD高值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溧阳市金坛区,北部的新北区也存在少量高值分布。④通过Moran指数发现,常州市Moran指数均大于零,表明各年份AOD均呈集聚状态。2000-2010年常州市AOD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2010年以后的空间集聚效应逐渐减弱。空间热点分析表明,2011-2019年常州市AOD高值集聚区域相比2000-2010年有所减少,冷点集聚区域有所增加,AOD值均一化区域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0.
用主分量分类分析方法对广西2001—2015年各要素环境质量监测指标与自然、经济、人口、能源和污染物排放等年鉴统计指标构成的综合环境质量结构与功能属性关系进行耦合。结果表明:广西综合环境质量在省域层次上呈现明显的年、季、月等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在市域层次上,年际时空交互变化规律分异明显;月份的时空交互变化规律在城市空间格局上有明显分异,但时间序列的分异规律不明显;季度的时空交互变化规律在空间与时间上均无明显分异。研究可为经济发展、国土空间优化、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决策管理与判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