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二氧化硫监测方法进展
|
|
|
|
|
胡利芬 郭燕芬 冯皓《装备环境工程》,2015年第2期
|
|
介绍了环境中SO2监测的主要方法,比较了常用的溶液吸收法和被动采样法等。溶液吸收法用来测量1 h或者更短时间内环境中SO2的浓度水平,被动采样法更多地用来监测1周到1个月内环境中SO2的沉积率,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为烟气的测量和烟道的防腐蚀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撑。最后提出了今后SO2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
2.
|
探讨被动采样器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的可比性 被引次数:1
|
|
|
|
|
张兆年 余丽 张彩香《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第28卷第1期
|
|
对被动采样器与空气自动站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全年的对比实验,并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了规范的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被动采样器在环境条件基本满足采样条件且相对稳定时,被动采样器与自动站监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别;在环境条件基本满足采样条件但不稳定时,需要根据实际对被动采样器的采样速率和监测空白进行修正,才能与自动站监测结果可比。
|
3.
|
用扩散法被动式个体采样器同时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被引次数:3
|
|
|
|
|
王桂芳 宋瑞金《中国环境监测》,1998年第1期
|
|
本文介绍了用被动式个体采样器同时测定空气中SO2和NO2的方法,吸收层用三乙醇胺(20%)+碳酸钠(5%)溶液浸渍的滤纸,采样后分成两等分,分别测定SO2和NO2浓度。与有动力的溶液吸收管现场对比验证,表明两者结果是一致的。在外环境监测时,为了克服风速的影响,可将被动式个体采样器放在TSP流量采样器的帽形采样头中,这样可同时测定环境空气中TSP、SO2和NO2。
|
4.
|
被动采样分析法用于空气监测优化布点的质量保证
|
|
|
|
|
杨丽华 吴清柱 曾燕君《上海环境科学》,2000年第Z1期
|
|
用被动采样分析方法测定空气中SO2和NO2,在工作制度、人员、仪器等方面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膜片空白质控图表明,其方法和膜片是受控的,与自动监测系统对比,表明相关性良好.
|
5.
|
环境空气中SO_2监测技术探讨
|
|
|
|
|
赵虹《环保科技》,2007年第13卷第4期
|
|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手段日益现代化,各种自动监测仪正在被各级环境监测机构陆续采用。环境空气中重要指标SO2的监测方法也由原来的瞬时采样变成连续自动采样,但一直以来,环境空气中SO2的监测存在着低浓度SO2测试结果偏低等技术难题,文中从环境样品的采集环节、实验环节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环境空气中SO2监测结果的一些原因或可能。
|
6.
|
浅析被动采样器监测环境空气质量数据的可比性
|
|
|
|
|
张兆年 张彩香《中国环境监测》,2006年第22卷第4期
|
|
对被动采样器与空气自动站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全年的对比实验,并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了规范的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被动采样器在环境条件持续稳定满足采样条件时,被动采样器与自动站监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在环境条件不能持续稳定满足采样条件时,二者监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但仍有较大的相关性。
|
7.
|
应用被动采样监测技术研究区域空气污染特征
|
|
|
|
|
李艳红《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9年第3期
|
|
应用被动式吸收采样监测技术,在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区域首次开展了包括城市、市郊、农村地区空气SO2,NO2环境质量调查,将被动监测数据绘制成污染物浓度图,对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的特点、浓度分布及城市间污染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
8.
|
SO2连续与瞬时采样监测的对比实验分析 被引次数:3
|
|
|
|
|
张国荣 高虹 等《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年第21卷第5期
|
|
采用实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近几年丹东市环境空气SO2连续采样值比以前瞬时值低得较多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点位从市中心外移、采样方式改变、进气通过不畅通和进气管有水等,都影响SO2监测结果。
|
9.
|
川南6市空气中SO2和NO2空间分布特征
|
|
|
|
|
谢永洪 杨坪 向秋实 钱蜀 姚欢 张涛《中国环境监测》,2014年第30卷第2期
|
|
利用简单、方便、不用电源的被动采样技术分别对川南地区6市区域范围内空气中SO2和NO2在雨季和旱季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按16 km×16 km的均匀网格布设点位162个,并在雨季于6市各选1个空气自动站布设城区点位采集空气中SO2和NO2。获得的样品经0.3%的双氧水浸提后采用离子色谱法进行分析,经换算后获得空气中SO2和NO2的浓度,了解了其含量水平,绘制了SO2和NO2的空间分布图,掌握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可能的来源进行了浅析。将被动采样监测结果与自动站监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两者高度线性相关,NO2和SO2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01 3和0.874 5,均大于r0.05(4)=0.811 4。
|
10.
|
被动采样法表征降水离子浓度和通量的局限性
|
|
|
|
|
张国忠 潘月鹏 田世丽 程萌田 谢雨竹 王辉 王跃思《环境科学研究》,2015年第28卷第5期
|
|
降水(湿沉降)是大气污染物进入地表环境的主要途径,由于传统的被动采样法易受到颗粒物和气体干沉降的干扰,而采集到的混合沉降样品不能科学表征降水化学组成,也不能准确量化湿沉降通量,因此目前正逐步被主动采样法所取代.采用主动和被动2种采样法同步采集了降水样品,以考察被动采样法表征降水离子浓度和通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被动采样法采集的降水样品中离子浓度明显偏高,其中ρ(NO3-)、ρ(Mg2+)、ρ(Ca2+)、ρ(K+)、ρ(Cl-)、ρ(sO42-)、ρ(Na+)和ρ(NH4+)分别比主动采样法高65%、58%、43%、41%、35%、26%、10%和9%.受大气污染物干沉降影响,被动采样法获得的NO3-、NH4+和SO42-混合沉降通量分别比主动采样法获得的湿沉降通量高79%、18%和35%,差异最显著的是NO3.被动采样法可以收集氮和硫的湿沉降,但不能有效捕获二者以颗粒物和气体形式发生的干沉降,对二者沉降总通量(干沉降通量+湿沉降通量)低估达39%(23 kg/(hm2·a)]和40%[20 kg/(hm2·a)].因此,鉴于大气污染形势日趋严重,污染物的干沉降作用凸显,被动采样法已难以准确测算污染物从大气向地表的沉降总通量,需要全面考虑细颗粒物(粒径≤2.5 μm)和气态物种(如HNO3)的贡献.
|
11.
|
差分吸收光谱法(DOAS)与紫外荧光法自动测量空气中SO_2的对比 被引次数:1
|
|
|
|
|
杨丽萍《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第3期
|
|
DOAS自动监测系统越来越广泛用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SO2、NO2的监测,将差分吸收光谱法与紫外荧光法自动测量空气中SO2进行对比实验,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讨论和统计检验,得出两种方法测定空气中的SO2,其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一致性、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可用DOAS自动监测系统代替传统的干法点式自动监测系统监测SO2,以降低运行成本,减少仪器维护量,节约经费。
|
12.
|
网格监测统计积分模式的推导与应用 被引次数:1
|
|
|
|
|
孙成斌 张国荣《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第23卷第4期
|
|
把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看成是连续变化的超曲面,采用积分法推导网格监测点位均值的积分模式,并由此推导监测范围内污染物总量模式。利用丹东市环境空气SO2被动扩散网格监测数据,采用此模式计算其趋势值和均值。
|
13.
|
SO2采样方式改变后的质量分析
|
|
|
|
|
吴海燕《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35卷第10期
|
|
环境空气SO2采样由每天采样3次,每次采样30分钟的瞬时采样变成24小时的连续采样,其测定浓度都降低了。其原因主要有,监测点位重新布设后,有些采样点位向郊区转移、进气管接胶管采样、进气管有水、采样流量变小及延迟化验分析等,都影响采样结果。
|
14.
|
博物馆室内微环境中碱性气体的被动采样方法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刘霞 李静 徐方园 解玉林 施超欧《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年第21卷第1期
|
|
针对博物馆微环境中的碱性污染气体-氨气,采用自行研制的被动采样器,建立了一套适合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氨气含量分析的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检测方法,应用于博物馆的实地采样分析,通过与主动法采样对照,获得了被动采样器在博物馆微环境中氨的吸收系数,从而获得采样点空气中氨气的浓度,为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提供了可行方法。
|
15.
|
“分析家”被动采样器在区域空气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次数:3
|
|
|
|
|
吴光英 刘峰磊 邹强《污染防治技术》,2006年第19卷第4期
|
|
简要介绍“分析家”(Analyst)被动采样器的结构、原理及在中意项目:“分析家”被动采样器在苏州空气监测系统预评估阶段的应用。
|
16.
|
环境中臭氧气体的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方法
|
|
|
|
|
施超欧 王文佳 徐方圆 王荣 张薇薇《环境化学》,2012年第31卷第10期
|
|
臭氧是大气中一种重要的微量气体,具有强氧化性.环境中的臭氧主要由光化学烟雾引起,汽车、电厂等尾气的大量排放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臭氧的不断累积威胁着人类健康[1-2].因此检测臭氧成为空气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主要有主动采样和被动采样两种[3].臭氧的检测方法有碘量法、靛蓝退色反应法、间接紫外分
|
17.
|
环境空气中NO2两种检测方法相关性探讨
|
|
|
|
|
陈愿《云南环境科学》,2006年第25卷第Z1期
|
|
根据化学采样分析和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化学发光物理法测得的NO2浓度结果,进行F检验、T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
18.
|
用硫酸盐化速率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应用研究
|
|
|
|
|
于涛《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32卷第4期
|
|
采用广州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2005年大气监测获得的SO2和广州市城市功能区硫酸盐化速率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硫酸盐化速率和大气中SO2含量的相关性,并用硫酸盐化速率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
19.
|
被动采样/热脱附/GC-MS法测定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暴露量
|
|
|
|
|
赵丽娟《环境保护科学》,2014年第1期
|
|
建立了吸附管被动采样-热脱附解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暴露量的采样、分析方法。14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检出限为0.002~0.005 ng/h。该法采样无需动力,具有简单、方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环境气体的监测。
|
20.
|
水体微量有机物被动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
|
|
|
|
陈梦珂 王传飞 龚平 任娇 王小萍《环境化学》,2018年第8期
|
|
被动采样技术是一种待测物自发地由环境向采样器传输的采样方法,相对传统采样方法其装置小、成本低、检出限低,获得的监测结果为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平均水平.该技术在水环境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中具有极大优势,随水体中新型污染物的不断出现,被动采样技术在水体中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本文概述了近40年来对水体被动采样技术的研究,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原理以及在不同水体中对新型污染物的应用,详细总结了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校正方法,分析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