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几种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比较
|
|
|
|
|
马原 刘虹《黑龙江环境通报》,2010年第3期
|
|
粪大肠菌群作为水体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其在地表水水质监测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采取精确、快速的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对控制流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此对应用多管发酵法、滤膜法、快速检测法(纸片法)、酶底物法检测粪大肠菌群的优缺点作了对比研究。得出了快速检测法(纸片法)、酶底物法有较准确、快速等方法特性,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
2.
|
水中粪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方法-固定底物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的比较 被引次数:2
|
|
|
|
|
高瑞坤 汤琳 付强《中国环境监测》,2008年第24卷第4期
|
|
目的在于比较固定底物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用于水中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使用科立得TM(Colilert(R))试刺和传统方法检测地表水、水源水及污水水样,比较固定底物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用于水中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固定底物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用于水中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固定底物酶底物法可以用作评价水质微生物污染的标准方法.
|
3.
|
粪大肠菌群酶底物法在环境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次数:1
|
|
|
|
|
汤琳 李备军 龚海燕 张锦平《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年第25卷第6期
|
|
结合国外粪大肠菌群的酶底物检测方法,针对某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用酶底物法和标准方法多管发酵法同步检测受污染地表水中的粪大肠菌群,讨论酶底物法在应急监测中检测粪大肠菌群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数据显著相关,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相对于多管发酵法,酶底物法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二次污染少,符合应急监测的要求。
|
4.
|
水中粪大肠菌群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
|
|
|
|
|
王燕 龙加洪 许雄飞 李晶《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第38卷第7期
|
|
用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分别检测地表水和污水同组样品。应用t-检验: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的统计方法比较两种检测手段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用于水中粪大肠菌群检测,测定结果具有强相关性,但统计学意义上有差异。在置信度95%时此差异能被接受。酶底物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稳定,满足环境监测技术要求,可用以评价水质微生物污染程度。
|
5.
|
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中酶底物法封口技术的改进
|
|
|
|
|
李宗全 黄芳 许江《云南环境科学》,2014年第Z1期
|
|
通过试验,验证了在科立得固定底物技术酶底物法检测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的方法中,可使用家用电熨斗替换专用程控定量封口机进行封口,且经济、方便。
|
6.
|
水中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
|
|
|
张济龙 何吉明 何敏《青海环境》,2012年第23卷第2期
|
|
水体受粪便污染后可导致肠道病毒的扩散和传播,粪大肠菌群恰可准确地反映水体受粪便污染的状况,因此,对粪大肠菌群的检测是否精确、快速对疾病的预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目前粪大肠菌群的分析方法及其研究改进进行了综述和比较,认为目前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检测可优先选择纸片法和酶底物法,而经过改进的多管发酵法(EC培养法,乳糖蛋白胨培养法),若再加以验证完善,亦可成为一个好的选择。
|
7.
|
固定底物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和快速纸片法测定水中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的比较
|
|
|
|
|
朱培瑜 魏轲《四川环境》,2014年第2期
|
|
采用酶底物法和多管发酵法及快速纸片法,比对分析了分组环境水样中的大肠菌群,采用无菌水和标准菌种ATCC 25922(大肠埃希菌)标准菌种检验3种方法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结果表明,固定底物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用于水中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
|
8.
|
两种酶底物法监测水中(粪)大肠菌群商品化制品的比较
|
|
|
|
|
张会强 马文鹏 刘敏 周弛 张秦铭 张佳音 梁卫东 张宇《环境研究与监测》,2014年第1期
|
|
比较了进口colilert试剂和国产colitech试剂及其各自配套制品对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检测,包括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分别使用同为酶底物法的两种制品检测地表水、地下水、水源水、生活饮用水及污水水样,比较了两种制品用于水中(粪)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同时验证了两种制品的无菌性和培养基的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进口colilert试剂和国产colitech试剂及其各自配套制品于水中(粪)大肠菌群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培养基具有很好的选择性。
|
9.
|
关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大肠菌值指标的探讨 被引次数:1
|
|
|
|
|
张迪生 赵春霞 金鑫《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年第20卷第2期
|
|
指出了监测生活垃圾填埋物渗滤液中遇到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和排放限值单位应用的问题,并建议使用粪大肠菌群作为指标,开展定性检测。
|
10.
|
两种方法检测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
|
|
|
|
|
蒋荣荣 金焰《黑龙江环境通报》,2010年第4期
|
|
采用多管发酵法、酶底物法两种方法同时检测水中粪大肠菌群,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多管发酵法相比,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但是酶底物法具有具有操作简便,检测时间较短,特异性高,准确度高等优点,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方法。
|
11.
|
固定底物酶底物法检测粪大肠菌群在生活污水中的应用推广
|
|
|
|
|
崔松阳 饶欠平 蓝先标《环境》,2009年第Z1期
|
|
由于传统方法在检测水中粪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需要48小时左右,且操作过程复杂,难以掌握现介绍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固定底物酶底物法,检测时间短(24小时),实验过程污染的可能性低于多管法,可精确检测出1个粪大肠菌群,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水样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可以作为评价水质微生物污染的快速标准检测方法.
|
12.
|
酶底物法快速测定地表水中粪大肠菌群实验研究
|
|
|
|
|
敬小兰 文丽娜 库永刚《环境研究与监测》,2019年第1期
|
|
采用酶底物法测定地表水中的粪大肠菌群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结果稳定,与多管发酵法相比,两种方法具有强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满足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
13.
|
多管发酵法与其改进法检测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
|
|
|
|
|
张济龙 何吉明 袁泉 欧敏《四川环境》,2012年第5期
|
|
粪大肠菌群是水体中粪便污染的重要指示菌,对于评价水质污染程度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多管发酵法是传统的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但其步骤繁杂、周期长。目前,已有部分监测及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了改进,笔者采用改进法与国标多管发酵法进行比较验证,认为Ec培养法可完全替代国标多管发酵法,纸片法亦可用于除酸性水样及菌量大的原污水外的其他环境水样中粪大肠菌群的检测。
|
14.
|
欧美水质大肠菌群相关检验标准探究 被引次数:2
|
|
|
|
|
丁程成《环境科技》,2010年第23卷第1期
|
|
对欧美水质大肠菌群检验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重点剖析了总大肠菌群、粪(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等检测项目的内涵、检测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介绍了大肠菌群检测指标在欧关的发展应用情况,以及当前大肠菌群标准检测技术方法。对我国水质大肠菌群标准体系提出要求。
|
15.
|
酶底物法检测地表水粪便污染的适用性探讨
|
|
|
|
|
赵春霞 厉以强 梅卓《环境监控与预警》,2009年第1卷第2期
|
|
为探讨酶底物法检测地表水粪便污染的适用性,采用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同步检测了长江南京段、秦淮河、玄武湖等水中大肠菌群。结果显示:在多数情况下,酶底物法检测结果略低于多管发酵法,两种方法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多管发酵法相比,酶底物法检测粪便污染特异性强、时间周期短、二次污染小、简便快速,适于推广应用。
|
16.
|
五管发酵测定粪大肠菌群的研究
|
|
|
|
|
谢嵘《干旱环境监测》,2004年第18卷第3期
|
|
通过实验摸索出粪大肠菌群的一种五管发酵法。该方法检测下限为9个/L,适用于地表水和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
17.
|
略论粪大肠菌群及其多管发酵法检测研究
|
|
|
|
|
陈国锋《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第38卷第7期
|
|
水的细菌学测定特别是肠道细菌的检验,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卫生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粪大肠菌群是水质特别是饮用水重要检测指标,其多管发酵检测法是国家及行业标准方法,在实践中对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环节要加以重视,以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
18.
|
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和纸片法监测环境水样大肠菌群的比较 被引次数:1
|
|
|
|
|
赵春霞 张哲海 厉以强 梅卓华 郭晓颖 沈燕飞《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年第21卷第2期
|
|
用标准菌株对比了酶底物法和多管发酵法及快速纸片法,监测分析了分组环境水样中的大肠菌群。结果表明,酶底物法操作快速、简单、结果稳定、无二次污染,能满足水质监测和应急监测的需求。
|
19.
|
粪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测定法的改进研究
|
|
|
|
|
冯青英 刘娟 杨大卫《中国环境监测》,2009年第25卷第6期
|
|
对地表水和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目前通用的多管发酵检测方法进行优化。将水样接种至乳糖蛋白胨培养液后,在44.5℃±0.5℃培养箱中培养24h记录结果,并与优化前的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在时间上比改进前节省了约24~48小时,但两者在结果上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多管发酵改进法可以用于地表水和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检测。
|
20.
|
环境水体中肠道病原细菌定量PCR检测与膜过滤分析方法的比较 被引次数:2
|
|
|
|
|
刘永军 张崇淼 王晓昌 吕英俊 李昂臻 薛小平《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第28卷第7期
|
|
采用通用引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对西安市5个地表水体中肠道病原细菌的细胞密度进行了分析.检测水样体积为100mL,分别于2006年3~6月取自水源水(黑河)、景观娱乐用水(大唐芙蓉园北湖和兴庆湖)、纳污河(浐河)和未消毒的二级出水(北石桥污水处理厂),并将QPCR检测结果与滤膜法(MF)测得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粪大肠杆菌CFU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5个水体(n=60)检测结果显示,QPCR检测结果是大肠菌群CFU的2.2~5倍,是粪大肠杆菌CFU的7~14倍.病原细菌检测的几何平均值范围,QPCR法在25~67000 CCE·100mL-1之间,MF法大肠菌群在3~45000 CFU·100mL-1之间,粪大肠菌群在0~3000 CFU·100mL-1之间(n=60).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使用Spearman秩相关法来计算,结果显示,QPCR检测结果与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以及粪大肠杆菌CFU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秩相关系数分别为r=0.983、r=0.908和r=0.9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