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漯河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生态环境质量3个方面构建了漯河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借助综合评价模型计算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指标值.并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漯河市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其中,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社会生态环境质量中等,经济生态环境质量差.评价结果与定性评价结果相符,表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疆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新疆荒漠生态 环境的独特 环境特征,以准确、快捷、客观反映荒漠生态环境质量为目的,建立了区域性荒 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充分发挥生态监测网络站和各行业监测站的作用,做到信息共享,通过在新疆生态环境监测和质量评价中进行实践,证明所建指标 体系 和评价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3S技术的综合集成的数字流域水资源环境监测评价可以获取传统监测手段所无法取得的更多信息,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水资源环境监测评价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提出了基于3S技术与传统监测手段综合集成的数字流域水资源环境监测评价信息处理基本模式,对数字流域水资源环境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以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石羊河为例,建立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在水资源环境监测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中,提出指标库管理的思想,基于COM技术,用VC++6.0为开发工具,初步实现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监测评价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流域的近期综合治理以及其它环境建设工程都具有很强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首次运用RS/GIS技术,参考2003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颁布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以塔里木河流域的42个县(市)为评价单元,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较差和差级,其中干流上游与四源流经地区环境质量略好于其它地区。天山南麓、环塔里木盆地北部及西部绿洲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优于环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地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下的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了脆弱性、适应能力作为影响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条件层,进一步筛选出海拔、地质环境、沙尘暴、人口密度、降水量、植被类型、生态保护政策7个因子作为成因指标层,并用专家打分法对每个指标赋予权重。将研究区剖分成195个评价单元格,借助G玛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建立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相互关联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数据库;首次采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作为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性等级计算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性等级,并借助CIS进行成果表达。  相似文献   

6.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评方法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考评方法研究,认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由重庆环境质量背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宜度需求3部分组成。提出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介绍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评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体系组成及部分指标说明和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内涵,明确了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所涵盖的内容。认为生态环境的显著地域性特点决定了不同类型地区需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并详细探讨了如何建立特定区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外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国内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由生物、水质、沉积物指标和栖息地变化情况构成青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合适的评价模型,同时通过研究海域主要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反向验证。结果表明,青岛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等级为一般,受人为扰动的影响较大;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主要的人为环境压力和风险因子,同时对潜在的污染因子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管需求出发,利用遥感技术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测方法,并采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及变化、生态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变化和NDVI植被指数变化3个评价指标,对江苏省盐城沿海地区2012-2013年各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相对较高;桑蚕品种多样性保护红线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占比较低,生态景观较为破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相对较低;大部分生态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工业园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归纳、统一了2002—2021年学者提出的8类99个指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建立面临的困难。以X工业园为研究案例,结合理论分析,确定其制约因素是水资源数量和环境空气质量,并将制约因素纳入指标集。针对干旱区和大型工业园两个特点,建立了新疆大型工业园总体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并对其中4项需要严格要求的特色指标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新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是新疆经济飞速发展的五年,同时也是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十五"实施期.本文采用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 192-2006)分别对新疆"十五"末与"十一五"末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一般(略高于较差)水平,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以较差和差为主...  相似文献   

12.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监测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新疆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对于新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应用RS和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全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分级与对比。结果得出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差,而且在空间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2000年相比,2002年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变化不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新疆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新疆各类水体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以及所在地域的气候、水文、人类活动强度等条件不同,使各类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有很大差异.本文主要分析阐述了影响新疆河流、湖泊、水库、城市饮用水等水质特性的各类因素,并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疆伊犁州2000~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Landsat-5 TM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新疆伊犁州(州直辖)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同时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对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生态环境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5年伊犁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均为一般,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1)减少0.71.主要原因为草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面积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太湖流域严峻的水生态环境形势备受关注,而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实施现状和效果无法被准确把握。以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四象限法则和二维向量结构指标体系等方法论,综合障碍因子分析与目标可达性分析,对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绩效评估目标达成效率进行评估和预警,为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控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江苏省太湖流域目标达成效率情况较好,"高效"、"一般"、"低效"的比例依次下降,高预警级别的区域较少;环境效率指标中单位面积污染物减排管控效率较高,环境质量指标整体表现良好,须谨防向"低效"转变。  相似文献   

16.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及典型区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农村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结构为核心,以县域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单元,筛选了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和农村生态状况指数,构建了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确定了评价因子、权重系数、计算方法及评价级别。在此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尚志市、祁连县、保德县、定南县、夷陵区、永定区、乐东县、威宁县和平利县等9个典型县域,开展了案例研究和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中国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新疆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RS和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全疆区域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差,而且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与2000年相比,2002年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变化不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科学评估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的生态影响,利用高分卫星数据获取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面积、分布及变化信息,分析了造林工程的空间格局特征,并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及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了北京市平原区生态网络,通过情景模拟分析造林工程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主要沿西北东南方向实施,实现了对原有林地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解决。热点建设区域为北部的延庆及东南部的通州、大兴,呈现由城市边界逐步向市中心蔓延的发展趋势。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的前提下,造林工程的实施使平原区林地面积增长了9.8%。通过情景模拟发现,造林工程的实施使生态网络向连通、完整、均衡方向发展。其中,生态源地面积增长了131.0 km2,主要生态源地连通性提升了41.1%,生态廊道的分布由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向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均有密集分布转变。综上,造林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显著,造林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