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述了“九五”-“十一五”期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简称城考)中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指标的定义、内涵,监测指标内容及分类、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等因素的变化规律.指出,应重视环境质量指标选择与当前环境污染现状的衔接,补充重金属等环境优先污染物指标为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指标.提出了新的筛选原则和指标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改进的多目标决策的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法解决了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是区间而非点的缺陷。但是在计算监测点到各理想区间向量的距离时,各水环境质量指标权重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通常的确定方法是简单的假设各水环境质量指标的权重相等,这与实际情况相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将超标法用于多目标决策法中,利用超标法确定各水环境质量指标的权重,然后将其应用于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法来分析水环境质量等级。并将改进后的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法应用于珠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水环境中。基于超标法确定权重的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法与聚类分析相比更有效,与等权重的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法相比,更能体现水环境的污染状况,可应用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评价中。  相似文献   

3.
试谈乌鲁木齐市城市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乌鲁木齐市目前的城市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及城市综合整治方面分析了成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城市环境保护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南京市“九五“期间的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的状况进行了综述与分析.指出,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切实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坚持依法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是该市环境质量总体呈现“稳中趋好“的主要原因.提出,“十五“期间南京市应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引导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合流制溢流污染严重威胁着下游受纳水体的水环境质量。为科学评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合流制排水体制系统化提升方案在解决老城区合流制溢流污染方面的效果,以嘉兴市老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监测技术和SWMM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嘉兴市老城区合流制排水体制系统化提升方案进行了全面评估。经在线监测评估发现,完成海绵城市改造后,嘉兴市老城区在研究期内的溢流频次减少为26次,小雨不会产生溢流;经SWMM模拟评估发现,完成海绵城市改造后,老城区合流制溢流口年溢流频次减少了132.2次。整体来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合流制排水体制系统化提升方案突破了传统末端治理的局限,从雨污水产生、收集的全过程对合流制排水体制进行了系统化整治,对于提升全局水环境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省“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情况为研究内容,在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确定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使用改进的层次分析-基于排名和非层次比较法(AHP-RANC)计算各指标权重,构建了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对“十三五”期间湖南省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环境优良天数比例、酸雨频率、地表水优Ⅲ比例、饮用水水源达标率、生物丰度指数、各污染物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总量、污水处理率以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等是影响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间湖南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逐步改善,由最低值0.291(2016年)波动上升至最高值0.705(2020年),PSR循环由一般变为较好;从综合分析结果来看,生态环境质量受“天”和“人”影响较大,“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待进一步巩固加强。  相似文献   

7.
大连市在加强环境立法执法、老污染治理、新建项目管理的同时,通过进行区域总量控制、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以及对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等多种方法和手段,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全面分析2006-2010年上海市金山区2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上的水质变化趋势过程,发现大部分断面超标污染物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且水质越差的监测断面上超标污染物指标间有显著意义相关性项目越多.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样本基本满足因子分析要求的特点,进一步运用SPSS软件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因子综合得分,对地表水域进行聚类,揭示出上海市金山区地表水超标污染物构成特征与水域分类.分类结果符合区域内河流污染分布实际,可作为环境管理部门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水质规划管理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环境安全评价包括对水环境质量、水环境健康、水环境风险的综合评估和对环境治理有效性的评价,是监测河流环境安全和支撑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技术手段。当前,我国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黄河流域环境安全评价体系。为此,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一套具有法治特色的黄河流域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黄河流域河南段2019年和2020年环境治理工作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同时,提出探索赋予河流合法权利,完善以《黄河保护法》为核心的黄河流域环境风险防控法律体系,将适应性治理融入联合执法,建立和完善“河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机制,建立黄河流域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和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体系等法治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给出了数据规范化处理及学习样本生成的具体方法,采用“一对一”(1-v-1)的多类别分类算法,使用k-fold交叉验证优化参数。对湖泊水环境富营养化程度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客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新疆地表水水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8年新疆环保系统的水质例行监测结果为基础,分析了新疆地表水水质现状。结果显示,全疆57条监测河流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1.9%,29座监测湖库Ⅰ~Ⅲ类优良水质比例为55.2%,总体上全疆地表水污染尚不严重,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少数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河段以及尾间湖和纳污水库,且不同区域间的水体污染程度和比例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2.
采用渔网及土工布挂片双层材料以及填充的水花生构建了生态围隔,对藻类进行拦截,降低取水口藻类密度,同时通过水花生的吸收和拦截,以及土工布挂片形成的附着生物群落的降解和吸收作用,降低颗粒态以及溶解态营养盐,达到取水口水质的改善效果.生态工程实施后,取水口内悬浮颗粒物显著降低了29.8%,同时透明度提高了27.5%.对藻类的拦截效果研究表明,围隔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为23.0%,对总藻类数量的去除率为20.7%.通过对围隔内外蓝藻数量在藻类数量的比例分析,生态围隔对蓝藻的去除率高于总藻类的去除率,说明了对于藻类拦截的效果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营养盐的改善效果主要体现在颗粒态物质上,其中颗粒态氮磷的去除率分别为48.4%和31.3%.  相似文献   

13.
水功能区划分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使水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但由于两种划分的立足点不同,划分的侧重点、分类体系、功能区名称存在一定的差异,各自划分容易由于使用和管理的不统一造成混乱.通过浙江省水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的舍二为一划分,合理确定了全省各流域水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和使用功能,以保证水资源开发利用发挥最佳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6 - 2005年的地下水质监测数据,对奎屯市饮用水源地进行了现状评价,选择奎屯市一水厂作为研究目标,对总硬度、硝酸盐氮和硫酸盐三项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其变化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系统评估中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变化情况,根据2009—2018年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综合评价和分析了中国农村地表和地下饮用水达标情况、空间分布和主要超标因子等。监测结果表明:10年来,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不断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地表饮用水水质整体改善;地下饮用水水质达标率持续偏低,且略有变差趋势,与城市地区的差距逐年加大。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超标断面和点位在空间上分布较广,主要超标因子相对集中,且表现出与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较强的相关性。建议进一步重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特别是地下饮用水)的保护,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加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16.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警是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构建水源地水质预警指标体系是水源地监控预警工作的重要基础。系统分析了常规水质在线、生物毒性在线、卫星遥感、人工巡视等水质预警监测技术手段,并分析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以此为基础,遵循水源地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实际需求,统筹兼顾,提出了建立以常规理化-生物毒性在线监测相结合,遥感监测与人工巡查相统筹的一体化水源地水质预警指标体系,为水源地水质预警监控工作提供合理的、科学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与美国EPA《清洁水法案》和《安全饮用水法案》中适用范围、分类分级、指标项目、标准限值以及修订周期等方面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和修订我国水源地水质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推荐了一种评价地下水的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发现有如综合评价分值(F值)在水质分级时不连续等问题。本文对此,在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的计算及地下水质量级别的划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方法,不仅完善了该地下水的评价方法,并使该方法对于地面水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Nitrate contamination of water sources is a concern where large amoun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s are regularly applied to soils. Ingested nitrate from dietary sources and drinking water can be converted to nitrite and ultimately to N-nitroso compounds, many of which are known carcinogens. Epidemiologic studies of drinking water nitrate and cancer report mixed findings; a criticism is the use of nitrate concentrations from retrospective drinking water data to assign exposure levels. Residential point-of-use nitrate data are scarce; gaps in historical data for municipal supply finished water hamper exposure classification efforts. We used generalized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to estimate and compare historical raw water and finished water nitrate levels (1960s--1990s) in single source Iowa municipal supplies to determine whether raw water monitoring data could supplement finished water data to improve exposure assessment. Comparison of raw water and finished water samples (same sampling dat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itrate levels in municipalities using rivers; municipalities using other surface water or alluvial groundwater had no difference in nitrate levels. A regional aggregation of alluvial groundwater municipalities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results from a previous study show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nitrate contamination of private wells; results from this analysis were mixed, dependent upon region and decade. These analyses demonstrate using historical raw water nitrate monitoring data to supplement finished water data for exposure assessment is appropriate for individual Iowa municipal supplies using alluvial groundwater, lakes or reservoirs. Using alluvial raw water data on a regional basis is dependent on region and decade.  相似文献   

20.
以石家庄市黄壁庄水库和岗南水库及上游河流为研究对象,对1 700余种典型特征污染物开展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获得了27 000余个检测数据,共筛选出98种特征污染物,建立了石家庄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源排放数据库。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筛查出的化学污染物、生物毒性和病原微生物等污染因子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各采样点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值(HQ)均小于阈值1,不会对暴露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明显的非致癌危害。各采样点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LCR)均在10-6数量级以下,对人体的致癌风险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