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灌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特征,于2021年5月(春季)和9月(秋季)对灌河口南北两岸的2个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大类58种,其中环节动物30种,占比51.72%,为优势类群;软体动物12种,占比20.69%;节肢动物10种,占比17.24%;脊索动物和纽形动物各2种,分别占比3.45%;棘皮动物和星虫动物各1种,分别占比1.72%。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种数高于秋季,SEC2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种数高于SEC1。优势种分别为持真节虫(Euclymene annandalei)、齿吻沙蚕(Nephtys sp.)、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中华蜾蠃蜚(Corophium sinense)和两用孔纽虫(Amphiporus punctatulus),其中四角蛤蜊在春、秋两季均为优势种。受优势种生活史特性及断面生境差异影响,SEC1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为春季较高,SEC2断面则为秋季较高;春、秋季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平均值表现为SEC2>SEC1,春季SEC1断面的生物量较高,秋季SEC2生物量较高。优势种的潮带分布呈现亚热带河口湿地特点,高潮带以多毛类动物为主,中低潮带以软体动物为主。2个断面的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值均为春季>秋季, SEC1的W均值表现为秋季>春季,SEC2的W均值则为春季>秋季;春、秋季H′和W均值均为SEC1>SEC2;灌河口潮间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灌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总体处于轻度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海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人类养殖活动对其影响,于2012-2017年对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6年间共发现120种大型底栖动物,依据种类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组;调查中总平均丰度为3 495.9 ind./m2,范围为506.7~17 864.0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97.26 g/m2,范围为1.58~489.17 g/m2。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为第一优势种,其繁殖盛期在每年9-10月。调查期间生物多样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人类的养殖活动主导着海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7年渤海海域47个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群落特征分析。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07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82 个/m2。优势种类分别为彩虹明樱蛤、不倒翁虫、长叶索沙蚕。聚类结果显示,渤海海域大致可按地理位置分为4个群落。与历史数据的对比显示,传统的较大个体的底栖种类,如棘皮动物、双壳类,已经被更小个体的多毛类、软体动物所取代,底栖动物的种类结构表现出了小型化的特征,这与近年来渤海海域底栖动物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渤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流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于2016年4月(平水期)、7月(丰水期)和11月(枯水期)对流溪河的14个采样断面进行了生态调查,共鉴定出133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55科127属。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3 ind./m2和20. 02 g/m2,寡毛类和水生昆虫的密度占优势,软体动物的生物量占优势。此外,结果表明流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在空间方面,从上游至下游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高于干流;从上游至下游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变化无规律,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明显高于干流,而生物量却明显低于干流;上游的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高于下游,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干流,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是支流低于干流。在时间方面,平水期至枯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密度分布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生... 相似文献
5.
2010年9月在烟台养马岛后海海域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并进行了群落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内的大型底栖动物多毛类占绝对优势,群落间差异较小,可划分为4 个群落,长叶索沙蚕(Lumbrinereis longiforlia)、钩毛虫(Sigambra sp.)、中蚓虫(Mediomastus sp.)等多毛类生物的丰度高低是构成群落差异的主要因素。栖息环境的差异是造成群落间差异的主要原因,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17~2.92,平均值为2.13。人为扰动是影响多样性水平的主要因素,在航道通过、养殖区分布的影响下,群落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整体稳定性较弱。 相似文献
6.
于2015—2016年在秦山岛海域开展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用优势度指数法和多样性指数法对底栖动物优势种和多样性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四季共采集鉴定底栖动物7门69种,其中环节动物25种,软体动物19种,节肢动物16种,棘皮动物3种,脊索动物、纽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各2种;优势种共14种。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和密度均值均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生物量均值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密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秦山岛海域底栖动物群落受到轻度干扰,底栖环境处于轻度污染状态;除人为干扰和环境因子外,种间关系及生活史特征也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广西贝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贝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水质进行生物学评价,于2015年1、8月对贝江流域17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46个分类单元,隶属于8纲20目52科,其中昆虫纲所占比例最高(86.99%),软体动物次之(6.16%)。贝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季节性差异,群落数量特征和结构复杂性均表现为冬季>夏季。无度量多维标定排序和ANOSIM分析发现,贝江流域冬季和夏季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r=0.26,P<0.001)。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贝江底栖动物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个流域可以分为2组,组1基本分布在自然河段,组2主要包括电站采样点和贝江下游采样点,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集食者(55%)和撕食者为主(16%),其次为滤食者(14%)和捕食者(11%),刮食者(4%)所占比例较小。水质评价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H′)评价贝江水质为轻污-清洁。Hilsenhoff生物指数(BI)评价贝江流域水质属于清洁,与实际水质情况最接近。总体上,贝江流域自然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复杂多样,整体水质清洁。 相似文献
8.
9.
于2015年3月和7月,在南水北调江苏段沿线布设10个监测点,采集底栖动物30个分类单元,进行水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10个监测点底栖动物密度平均值为369个/m^2,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苏氏尾鳃蚓、克拉泊水丝蚓、梨形环棱螺、河蚬、铜锈环棱螺和方格短沟蜷,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14,BMWP指数均值为18,BI指数均值为7.20。RDA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底栖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DO、pH值和TN。指出,研究区总体水生态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0.
11.
于2018年12月—2019年8月对高宝湖区4个湖泊的浮游植物及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各湖泊浮游植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多样性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P<0.05),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丰水期最大,2类水生生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浮游植物种群组成上主要以绿藻门为主,丰水期高邮湖和白马湖的藻密度已达到轻度水华的级别,且各湖泊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蓝藻门易引起水华的藻类,各湖泊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评价等级为“一般”至“较丰富”;底栖动物群落主要由摇蚊科幼虫、双壳类和软甲类动物构成,优势种主要为摇蚊科幼虫和寡毛类动物,物种多样性评价等级为“贫乏”至“一般”。各湖泊浮游植物藻密度增加,底栖动物敏感物种减少。水质的生物评价结果为4个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表明湖泊受到的环境压力增大,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
于2019年3月和7月对连云港主要入海河流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基于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对15条入海河流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良好以上的断面占总数的66.7%,调查共发现硅藻、绿藻、蓝藻、裸藻、黄藻及金藻共计106种着生藻类,其中春季60种,夏季80种;硅藻为全年优势种。着生藻类全年平均密度为42266.7个/cm2,各断面密度差异较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46~3.92,平均值为2.93,其中夏季H’平均为3.07,高于春季的2.80,总体呈放置7 d样品多样性高于14 d样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连云港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连云港市2002—2011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连云港市空气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近年来连云港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SO2浓度逐年下降,NO2浓度变化较平稳,PM10浓度下降显著。污染物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浓度较低,春冬季较高;主城区各污染物浓度高于其他地区,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2009年3月对珠江广州大桥到海印桥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采集6种底栖动物样品,其中霍夫水丝蚓为研究区域优势类群,密度和生物量相对丰度分别为96.3%和71.9%。海印桥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大,分别为305280ind/m2和664.72g/m2;中大码头次之,分别为54144ind/m2和129.27g/m2;广州大桥最小,分别为43200ind/m2和93.87g/m2。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极为不均匀,广州大桥、中大码头和海印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4、0.27、0.14;Margalef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2、0.19、0.11,均匀度指数0.19、0.20、0.13,物种丰度分别为6、4和3,属严重污染水平。对理化指标进行分析表明,溶解氧过低是生物多样性低的直接原因,控磷、除磷对降低水体营养水平,恢复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沉湖底栖动物群落的状况,于2022—2023年对武汉市沉湖底栖动物和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含量进行了4次季节性调查,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底层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调查期间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门3纲14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长跗摇蚊(Tanytarsus sp.)、羽摇蚊幼虫(Chironomus plumosus)、刺铗长足摇蚊(Tanypus punctipennis)、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为优势种。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及其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指数(D)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P <005)。沉湖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的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2.96,0.94,64.00 mg/g,沉积物TN和TP呈显著正相关(P <0.05)。在不同的采样点位中,H′、皮耶罗(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D这3种多样性指数与TN、TP差异明显(P <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多样性指数(H′和D)与OM呈显著负相关(P<0.05)。利用多样性指数(H′和D)、生物学污染指数(BPI)、有机污染指数(OI)和污染指数(PI)等对沉湖表层沉积物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湖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沉湖底栖动物以寡毛类和水生昆虫(摇蚊类)占优势的结构特征与该湖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