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农药毒死蜱的生态风险及其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次数:11
|
|
|
|
|
王金花 陆贻通《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第28卷第2期
|
|
毒死蜱是替代甲胺磷和对硫磷等高毒农药的高效有机磷杀虫剂,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使用.但是,环境毒理学研究发现,毒死蜱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甚至被认为具有干扰内分泌的功能,许多国家对毒死蜱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量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深入研究毒死蜱的生态风险问题是当务之急.对国内外关于毒死蜱的残留活性、生态毒理、降解机制以及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毒死蜱的合理管理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
2.
|
毒死蜱、乙草胺、三氯杀螨醇对中肋骨条藻的单一和二元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次数:2
|
|
|
|
|
陈秋兰 陈猛 郑森林 余兴光 袁东星《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第29卷第6期
|
|
研究了三种常见农药毒死蜱、乙草胺和三氯杀螨醇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效应和生长影响,并采用毒性单位法评价了其二元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佐剂甲醇对中肋骨条藻的不可见效应浓度为0.10%(v/v);三种农药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顺序为乙草胺>三氯杀螨醇>毒死蜱,96 h EC50分别为0.0856、0.454和0.521 mg/L;在毒性比为1:1情况下,乙草胺-毒死蜱的联合作用96 h-∑TU为0.861,表现为协同效应,毒死蜱-三氯杀螨醇和乙草胺-三氯杀螨醇的96 h-∑TU分别为1.139和1.417,均表现为拮抗效应.
|
3.
|
3种典型有机污染物对2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及安全评价
|
|
|
|
|
杨扬 李雅洁 崔益斌 李梅《环境科学》,2015年第36卷第8期
|
|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1,2,4-三氯苯(1,2,4-TCB)、硝基苯和毒死蜱这3种典型有机污染物对我国两种本土淡水水生生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的急性毒性效应,并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随污染物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3种污染物的毒性均明显增强,两种水生生物的死亡率上升,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1,2,4-TCB、硝基苯和毒死蜱对霍甫水丝蚓的96 h 半致死效应浓度(96 h-LC50)分别为71.88、285.76和5.50 mg·L -1,对四膜虫的96 h-EC50分别为15.58、140.22和14.69 mg·L -1.3种典型污染物的毒性评估结果表明,1,2,4-TCB 对霍甫水丝蚓表现为中等毒性,硝基苯为低等毒性,而毒死蜱则表现为高等毒性;3种污染物对嗜热四膜虫的毒性顺序依次为:1,2,4-三氯苯>毒死蜱>硝基苯.研究结果将为开展水生态风险评估,制定和完善我国水质基准提供本土数据支持.
|
4.
|
毒死蜱对我国南方稻区水域中12种淡水鱼的毒性 被引次数:1
|
|
|
|
|
赵颖 姚苏梅 刘毅华 肖鹏飞 耿翠敏 朱国念《生态毒理学报》,2014年第9卷第6期
|
|
毒死蜱作为稻田常用农药,普遍存在于稻区沟渠、池塘和河流中,从而对生活在其中的鱼类具有潜在风险.通过短期暴露试验,比较了毒死蜱在纯水、水-沉积物体系中对淡水鱼的毒性效应,进一步研究了毒死蜱在不同鱼体内的生物富集作用,以及对鱼脑AchE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12种淡水鱼均表现为高毒或剧毒,最敏感的是太阳鱼,但体系中沉积物的存在会通过吸附作用降低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毒死蜱在鱼体内表现为中等或高富集性,其中斑马鱼的富集系数最大;毒死蜱对鱼脑AchE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虹鳟最敏感.研究结果为稻田常用农药对水生态环境中鱼类安全的风险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
5.
|
毒死蜱在我国水稻上登记现状及水生态风险评估
|
|
|
|
|
《中国环境科学》,2020年第8期
|
|
对中国目前在水稻上登记的所有毒死蜱单剂进行梳理统计,利用Top-Rice模型对不同剂型毒死蜱产品及其代谢物进行水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截止2019年5月,我国在水稻上所登记的毒死蜱单剂共292种,分为6种剂型.乳油占比最大,为82.5%,其次为水乳剂,占12.0%,可湿性粉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颗粒剂分别占0.3%、4.1%、0.7%、0.3%.基于风险评估保守性原则,归纳出适用模型分析的不同剂型毒死蜱产品的施用方法模式,对其在水稻田使用进行暴露分析.结果显示6种不同剂型毒死蜱在不同场景、不同季节的水稻上施用后,其母体预测环境浓度(PEC)范围0.7~1628.6μg/L,其代谢物的PEC范围为0.7~1705.9μg/L.风险表征结果显示,在现有登记施用条件下,对初级急性风险而言,毒死蜱产品对鱼类、无脊椎动物风险组(RQ1)分别占总模拟组的76.0%、90.6%;对于初级慢性风险而言,毒死蜱对初级生产者的风险组占总模拟组的72.9%,而高级分析评估结果显示毒死蜱产品对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水生中宇宙组RQ值均大于1,对水生生态系统存在风险.综合以上结果,目前在我国水稻上登记的毒死蜱产品使用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不容忽视.需注意的是,为综合分析所有登记毒死蜱产品剂型的可能风险,本研究针对其施药方法模式的分析偏保守,且所用模型未考虑到毒死蜱在土壤表面光解等影响因素,使得评价结果具有一定保守性.
|
6.
|
过一硫酸盐降解毒死蜱
|
|
|
|
|
赵擎 张学维 周润生 宋哲 严佳颖 周磊 修光利《环境科学学报》,2020年第40卷第4期
|
|
本研究采用过一硫酸盐降解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系统地考察了降解过程的动力学、降解产物、降解机制及其生态毒性风险.结果表明,过一硫酸盐能有效降解水溶液中的毒死蜱.过一硫酸盐降解毒死蜱的体系中起作用的不是SO4·-和·OH等活性自由基,而是过一硫酸盐本身.提高过一硫酸盐投加量会促进毒死蜱的降解;碱性条件有利于其去除过程;离子强度的升高会抑制毒死蜱的降解;腐殖酸的存在也会抑制毒死蜱的降解,但其仅在高腐殖酸浓度时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产物鉴定表明,过一硫酸盐直接降解毒死蜱主要有去乙基化、PS的氧化和C—O的断裂3条途径.经ECOSAR生态毒性模型预测发现毒死蜱的降解产物对鱼、水蚤和绿藻的生物毒性均低于毒死蜱母体.研究表明,过一硫酸盐可以作为水处理中降解毒死蜱的有效手段,为去除水体中毒死蜱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
7.
|
添加给水厂残泥对稻田土壤中毒死蜱环境赋存及厌氧降解的影响
|
|
|
|
|
赵媛媛 亓赟 裴元生 许友泽 付广义《环境工程学报》,2018年第1期
|
|
给水厂残泥(WTR)是给水厂混凝过程产生的安全废弃物,是一种高效低廉的毒死蜱吸附材料。为评估将WTR作为吸附材料添加于土壤中缓解毒死蜱危害的可行性,探究了添加WTR对稻田土壤中毒死蜱环境赋存、厌氧降解及其代谢产物TCP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毒死蜱首要厌氧降解途径是快速水解为TCP,添加WTR显著降低了土壤中毒死蜱与TCP的生物有效性(P0.05)。72 d厌氧培养时间内,未添加WTR土壤中高达79%的毒死蜱主要以生物可利用态存在;在WTR添加土壤中,72%~95%的毒死蜱以稳定的残渣态存在,但毒死蜱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因此减慢,TCP生成量随之减少。在未添加WTR土壤中,92%以上的TCP以水溶态为主,添加WTR可有效减少其水溶态所占比例,WTR添加量为10%时,其水溶态含量降至47%。随着WTR添加量增加,毒死蜱与TCP由土壤向上覆水迁移的量显著减少(P0.05)。未添加WTR的土壤水溶液体系上覆水中毒死蜱和TCP浓度分别高达537μg·L~(-1)和1 750μg·L~(-1),添加2%WTR可使其最高浓度分别降低50%。在厌氧滞水的稻田土壤中,WTR主要金属元素(Fe、Al和Mn)稳定性强,二次污染风险较低。综合以上研究结果,WTR适于作为土壤添加物应用于毒死蜱与TCP污染控制。
|
8.
|
毒死蜱对于隆线溞和中华薄壳介混合种群的影响
|
|
|
|
|
《环境污染与防治》,2020年第8期
|
|
研究了毒死蜱对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和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混合种群的种群密度、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比活力和隆线溞游离态几丁质酶免疫可反应蛋白(chitinase-I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毒死蜱质量浓度高于0.05μg/L的条件下,毒死蜱对两种生物会有抑制作用,并且基本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不过,随着水中残留的毒死蜱浓度降低,抑制作用会减弱。计算毒死蜱对隆线溞和中华薄壳介的最高无作用浓度(NOEC)和最低有效浓度(LOEC)发现,中华薄壳介对毒死蜱的敏感性高于隆线溞。在生态风险评估工作中,NOEC或LOEC使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会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
|
9.
|
农药毒死蜱对小鼠脑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马萍 焦铭 尤会会 赵静云 杜娟 罗清 杨旭《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第33卷第3期
|
|
毒死蜱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有机磷杀虫杀螨剂.为研究其对生物体的氧化损伤,以昆明小鼠为受试体,毒死蜱按3、6和12 mg·kg-13个剂量水平灌胃染毒小鼠7d,以脑组织匀浆测定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以脑细胞测定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DPC)系数.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毒死蜱染毒剂量的升高,ROS和MDA含量及DPC系数逐渐上升,GSH含量逐渐降低,各指标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染毒剂量为6 mg·kg-1时,与对照组相比,DPC有显著差异(p<0.05),MDA有极显著差异(P<0.01);染毒剂量为12 mg·kg-1时,与对照组相比,ROS和DPC有显著差异(p<0.05),GSH和MDA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较高剂量的毒死蜱可造成小鼠脑组织的氧化损伤和DNA-蛋白质交联作用增强.
|
10.
|
毒死蜱在韭菜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被引次数:14
|
|
|
|
|
陈振德 袁玉伟 陈雪辉 冯明祥 连之新《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第6卷第6期
|
|
韭菜是中国消费者比较喜爱的一种蔬菜,其食用安全性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毒死蜱在韭菜生产中经常采用叶面喷洒和灌根方式进行害虫防治.采用气相色谱法(GC-NPD)进行毒死蜱残留测定,研究了毒死蜱在韭菜生产中灌根和叶面喷洒时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在推荐用量和加倍用量灌根处理条件下,毒死蜱的半衰期分别为3.81 d和3 42 d;在推荐用量和加倍用量叶面喷洒处理条件下,毒死蜱的半衰期分别为2.42 d和2.38 d.不同的用药方式对韭菜中毒死蜱残留量的影响存在差异.若严格按照良好农业操作(GAP)生产,可以符合无公害韭菜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要求.
|
11.
|
基于旱地土壤环境风险的农药毒死蜱的施用限值研究
|
|
|
|
|
韩智广 邓艳玲 袁雪红 薛南冬《环境科学学报》,2021年第41卷第4期
|
|
通过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毒死蜱在玉米、小麦和大豆3种作物田土壤中的降解及环境风险,基于毒死蜱及其降解产物TCP的残留特征和环境风险,计算毒死蜱施用限值.研究表明玉米田土壤中的毒死蜱残留量大于大豆田和小麦田;毒死蜱在农田土壤中的降解速率随着施用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小麦、大豆、玉米3种作物种植土壤中毒死蜱及TCP的短期和长期生态风险均有差异.玉米、大豆和小麦3种作物农田中,当超过推荐剂量施用毒死蜱,毒死蜱及TCP均具有较高短期风险和长期生态风险,相对于毒死蜱,TCP对土壤的生态风险更高.基于旱地土壤的毒死蜱及TCP的环境风险,通过模型计算农药毒死蜱在大豆田中的施用限值为0.4412 kg·hm-2,在小麦田中的施用限值为0.5034 kg·hm-2,在玉米田中的施用限值为0.5487 kg·hm-2.
|
12.
|
用聚丙烯酰胺(PAM)治理乐果农药污染的工艺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黎松强《环境科学与技术》,1990年第2期
|
|
<正> 乐果是内吸性有机磷杀虫、杀螨剂,中等毒性,广谱杀虫效果好的农药。但由于它挥发性较大并含有硫醇,在生产和成品分装过程中所产生的臭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刺激人的神经中枢,易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对车间操作工人和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本研究以乐果为代表,通过 PAM
|
13.
|
2种有机杀虫剂对中华绒螯蟹毒性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陈尚朝 陈敏东 宋玉芝 周军英 单正军《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9期
|
|
针对我国地表水农药水质基准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的现状,以半静态急性毒性测定方法研究两种杀虫剂(毒死蜱、硫丹)对中华绒螯蟹扣蟹急性毒性,旨为开展本土水生生物和有机磷农药品种筛选研究提供理论和科学数据支持,为下一步开展毒性评价终点的深入研究和完成重点有机磷农药品种水生态基准的制定工作提供参考。利用TSK方法得到毒死蜱和硫丹对中华绒螯蟹扣蟹24 h和48 h的LC50值和95%的置信区间以及根据Reed-Muench法计算安全浓度:毒死蜱对扣蟹的24 h、48 h的LC50值及置信区间分别为0.7 mg/L,(0.51~0.95)mg/L、0.34 mg/L,(0.26~0.44)mg/L,安全浓度为0.024 1 mg/L;硫丹对扣蟹的24 h、48 h的LC50值及置信区间分别为1.66 mg/L,(1.14~2.43)mg/L、0.9 mg/L,(0.58~1.41)mg/L,安全浓度为0.079 4 mg/L。对照大型甲壳类急性毒性实验的毒性分级标准,毒死蜱和硫丹对中华绒螯蟹属于剧毒物质。
|
14.
|
高尔夫球场施用农药的环境风险分析
|
|
|
|
|
林玉锁 石利利 徐亦钢《上海环境科学》,2000年第Z1期
|
|
高尔夫球场使用农药,对周围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引起人们普遍关心.评价化学农药毒死蜱时,根据球场工程结构和排水系统,以及球场施用农药的剂量、次数、方式,并考虑当地的气象、环境特征,进行了非正常因子风险分析试验.试验表明,毒死蜱施用后,农药主要保持在表层0~20cm的砂层中,不易随水淋溶进入水体;一旦进入水体,其消解速度很慢,易对饮用水造成污染,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
15.
|
红假单胞菌PSB07-26对白菜和土壤中毒死蜱的生物降解
|
|
|
|
|
李兴华 罗香文 张德咏 张松柏 刘勇《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第1期
|
|
毒死蜱是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类有机磷类杀虫剂。应用光合细菌红假单胞菌PSB 07-26(Rhodopseudomonas sp.)对大白菜和土壤中毒死蜱残留的生物修复进行了研究。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培养28 d,PSB 07-26对土壤中添加5 mg/kg、10 mg/kg、15 mg/kg毒死蜱的降解率分别为25.44%、44.57%和44.08%。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PSB 07-26含量的增加,其对大白菜和土壤中毒死蜱的降解率升高;施用PSB 07-26菌剂6 750 mL/hm2,3 d后对大白菜中毒死蜱的降解率为20.97%,9 d后对菜田土壤中毒死蜱的降解率为39.14%。
|
16.
|
杀虫双环境影响和降解研究
|
|
|
|
|
徐瑞薇 靳伟 胡钦红 李德平 陈叙龙 张毓琪 刘西安 周爱莲 陈祖义 朱春云 石英 黄世乐《环境工程学报》,1992年第6期
|
|
杀虫双是由我国自行开发的沙蚕毒系的一个农药新品种,本研究旨在提供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降解特性的资料,为杀虫双的环境安全性评价、合理使用和出口创汇注册提供科学依据,完成了下述各项内容的研究: 1.环境样品(土壤、水和生物)的测试方法研究,以建立高灵敏度的仪器分析技术,解决杀虫双环境样品的痕量检测方法。 2.杀虫双在农作物(水稻)和土壤中的残留水平和消解动态研究,并获得南北两地两年的残留数据和杀虫双在作物和土壤中消失动态资料。 3.杀虫双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和淋溶动态研究,主要完成杀虫双在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特性(包括降解半衰期)、环境因素(温度等)对杀虫双降解过程的影响以及杀虫双在土壤中淋溶速率及对地下水可能影响的研究。 4.杀虫双在模拟水生和陆-水生态系统中的分配特性研究,主要完成~(36)S-杀虫双在模拟生态中的迁移,转化及归宿研究。 6.杀虫双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完成杀虫双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突变试验,以及蓄积水平等研究。
|
17.
|
欧盟生物杀灭剂主管部门批准6种活性物质
|
|
|
|
|
《生态毒理学报》,2014年第1期
|
|
正2013年12月17日生物杀灭产品评估计划的6种活性物质已被欧盟主管部门批准使用。这些物质是:1)铜HDO,用于木材防腐剂(产品类型8);2)烯虫酯,用于杀虫剂、杀螨剂以及其他节肢动物防治产品(产品类型18);3)辛酸,用于食品和饲料、杀虫剂、杀螨剂以及其他节肢动物防治产品(产品类型4和18);
|
18.
|
菠菜对土壤中毒死蜱残留的吸收研究 被引次数:3
|
|
|
|
|
袁玉伟 王静 叶志华《生态环境》,2007年第16卷第4期
|
|
农田土壤中农药污染是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的重要环节。采用盆栽法研究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spinach)对土壤中毒死蜱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毒死蜱能够被菠菜吸收,吸收量与土壤中的残留量呈一定的线性关系,r2=0.9538。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为3.74~67.7mg·kg-1时,菠菜中毒死蜱残留量为0.006~1.098mg·kg-1。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不同,其降解速率也不同,半衰期从15.4d到44.4d不等。土壤中高毒死蜱残留时能够影响菠菜产量,造成单株重量下降;但不影响菠菜的出苗率,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土壤中含有毒死蜱残留,在正常情况不会对菠菜中毒死蜱残留造成很大影响,产品符合我国食品中规定毒死蜱在叶菜类为0.1mg·kg-1的标准要求,但是蔬菜加工出口企业要关注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问题,以免生产出不符合进口国要求的菠菜产品。该试验研究为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和农田农药污染指标的设定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
19.
|
某农药厂周边空气毒死蜱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次数:1
|
|
|
|
|
吉贵祥 张涛 范清华 王娜 石利利《中国环境监测》,2014年第30卷第1期
|
|
为了研究某农药厂毒死蜱生产对周围人群产生的潜在健康风险,在农药厂周围村庄设置采样点,采用大流量大气采样器采集大气样本,索式提取/气相色谱法分析毒死蜱浓度。结果表明,大气气溶胶中毒死蜱的质量浓度为0.2~189 ng/m3,大气颗粒物中毒死蜱浓度较低,质量浓度为ND~3.50 ng/m3。基于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大气毒死蜱暴露对于儿童和成人的非致癌风险控制在EPA推荐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
20.
|
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研究进展 被引次数:9
|
|
|
|
|
王川 周巧红 吴振斌《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第34卷第7期
|
|
毒死蜱作为替代高毒有机磷类农药的主要品种,在我国应用日益广泛。随着用量的增加,势必加大该类农药污染的程度。文章综述了毒死蜱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包括毒死蜱的环境行为,对土壤酶和微生物、植物及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毒死蜱的微生物降解等;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