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为科学开展监测井评估,选择井口保护装置/井口状况、井管内径、上部井管保存状态、是否串层、井结构保存状态、井的连通性6个指标,建立监测井维护评估和监测井功能评估方法,构建地下水环境监测井评估体系。监测井维护评估最终的评估结果分为无需修复、修复和报废,用于指导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维护管理,使之满足长期监测要求;监测井功能评估最终的评估结果分为监测功能良好、监测功能一般和不具有监测功能,用于判定监测井的监测功能状况,是否可以执行当前监测任务。研究可为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规范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支撑国家地下水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在系统梳理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地下水环境监测的技术特点,从支撑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的角度出发,研究构建了涵盖点位布设、监测指标选取、样品采集与保存、样品分析测试、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等全流程的监测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十四五"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监测网络建设及业务运行模式。基于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主要水文地质单元、典型规模以上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与重点污染源的考核监测网络,建立了完善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支撑了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有助于各级管理部门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为逐步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地下水环境监测的现状,特点和设计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的目的,详细阐述了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的站位布设,采样频率和时间分配,监测项目,以及地下水采样井的布设。  相似文献   

4.
基于近些年的调查和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了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基本状况及主要超标指标的地区分布情况。指出,当前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主要由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分别组织开展,存在地下水监测信息共享与整合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双源”地下水监测现状尚未摸清、地下水监测能力明显不足、地下水监测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尚未体现等问题。提出,进一步推动部门资源共享与整〖JP2〗合、统一全国地下水监测体系、优化完善考核机制、尽快摸清地下水监测现状和逐步提升监测能力等工作建议,以期为下一阶段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关于"2015年全面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的目标,首先要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在充分分析中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的不足,并从法律法规的完善、监测网的建设和运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人才培养以及信息共享系统的构建等4个方面,提出中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及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系统梳理了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分析了江苏省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监测网络不完善、技术体系不完备、体制机制不健全、基础能力待加强、信息化水平须提升等方面。立足管理视角,以客观反映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有效服务和支撑农业农村环境监管为重点,从业务、责任、技术、保障4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江苏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组织江苏省各级环境监测站做好2010年环境监测工作,围绕2010年全省环保重点工作,江苏省环保厅编制印发了《2010年度江苏省环境监测工作目标考核办法》(苏环办[2010]93号),考核办法内容包括:先进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减排监测体系建设、预警与应急监测、生态监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完善和创新环境质量监测、监测信息化与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质量管理、监测科研、创建文明行业等11大项34小项,总分105分(其中5分为附加分)。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设区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垂直管理大背景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需求进行了研判,提出了设区市环境监测的能力建设应积极适应监测职能调整,从稳定人才队伍、完善自动监测网络、建设信息集成平台等方面入手,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和挖掘技术潜力,建设既满足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需求又充分凸显特色实力的技术型强站。  相似文献   

9.
以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证考核管理工作为基础,分析了环境监测人员资质信息化管理需求,从监测人员基本信息管理、理论考试管理、操作考核管理和上岗证资质管理4个方面开展了信息化管理研究与建设,重点研究了题库智能管理、考场智能安排、发证项目统一分类编码以及操作考核信息化管理等关键技术。环境监测从业人员资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为统一考核尺度,规范考核操作流程,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但地区差异很大 ,整体水平不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提出应加强环境监测管理 ,加大投入 ,建设水质、空气、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 ,建立国家级开放式环境分析实验室和全国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 ,完善数据卫星传输系统 ,全面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系统整理分析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已有地下水监测网,针对广东地下水监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地下水环境管理需求,提出较大空间尺度和水质监控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框架及广东省"三层七级"共237个网点的层级化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方案,并与水文地质单元、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三大部门监测网在空间上分布总体较为分散,相互补充性好,提出的监测网方案总体上与广东省地下水本底条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环境功能分区、重点污染源空间分布特征等相匹配,契合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和重点污染源监控两大管理需求,构建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框架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提出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方案可为广东省地下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现状,研究和提出顶层视角下的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建设模式,从指导思想,建设模式,建设架构,管理机制几个方面提出想法和建议,以提升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构建目标,介绍了系统的业务流程、总体设计及实施条件.提出建立环境监测LIMS系统,可提高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实验室信息运转效率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4.
石油石化企业的含油物质泄漏进入地下水,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通过构建地下水井模型,比选不同原理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检测传感器,建立了基于VOCs浓度反演的地下水中含油物质泄漏原位实时在线监测方法。研究发现,常规水质六参数传感器对含油物质泄漏的响应会产生滞后现象,在实时预警监测地下水井中含油物质时可不安装常规水质六参数传感器,节约企业污染防控监测成本。将该方法应用于企业现场进行原位实时监测,当实时监测值超过数据监控平台预警阈值时,系统会发出警报,实现了地下水井中含油物质泄漏实时预警监测。该监测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准确性高、成本低、监测过程简单等优势,将帮助企业实时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提高地下水污染防控预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指出化工园区环境监控预警系统的建设是提升化工园区环境管理能力和预警水平的要求。明确了化工园区环境监控预警体系的建设目标。从环境风险评估、环境监控网络的构建、环境监控预警能力建设、环境监控预警平台建设、质量控制体系及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化工园区环境监控预警系统的构建内容,为化工园区环境监控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n application of a newly developed optimal monitoring network for the delineation of contaminants in groundwater is demonstrated in this study. Designing a monitoring network in an optimal manner helps to delineate the contaminant plume with a minimum number of monitoring wells at optimal locations at a contaminated site. The basic principle used in this study is that the wells are installed where the measurement uncertainties are minimum at the potential monitoring loc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ptimal monitoring network is based on the utilization of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 data from an existing initial arbitrary monitoring network. The concentrations at the locations that were not sampled in the study area are estimated using geostatistical tools. The uncertainty in estimating the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s at such locations is used as design criteria for the optimal monitoring network. The uncertainty in the study area was quantified by using the concentration estimation variances at all the potential monitoring location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for the monitoring network design minimizes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estimation variances at all potential monitoring well locations where a monitoring well is not to be installed as per the design criteria. In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the optimal monitoring network is designed for the current management period and the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 data estimated at the potential observation locations are then used as the input to the network design model. The optimal monitoring network is designed for the consideration of two different cases by assuming different initial arbitrary existing data. Three different scenarios depending on the limit of the maximum number of monitoring wells that can be allowed at any period are considered for each case.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developed optimal monitoring networks, mass estimation errors are compared for all the three different scenarios of the two different cases. The developed methodology is useful in coming up with an optimal number of monitoring wells within the budgetary limitations. The methodology also addresses the issue of redundancy, as it refines the existing monitoring network without losing much information of the network. The concept of uncertainty-based network design model is useful in various stages of a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site management such as delineation of contaminant plume and long-term monitoring of the remedi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从政府考核体制、监测网络管理、监测能力水平、监测质量管理、自动监控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环境监测数据可信度的原因,提出通过改变监测体系、政府考核体制、监测网络优化、改变监测机构的体制和性质、加大监测能力建设、强化监测规范化建设、加大技术人员的培训和"飞行"检查力度、加快现场监测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建设,建立监测数据可信度评估体系等手段来保证其准确、可靠,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