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共有20条相似文献,以下是第1-20项 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基质上着生生物群落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次数:1
   念宇  韩耀宗  杨再福《环境科技》,2009年第22卷第5期
   为了寻找最佳采样基质和方法,研究使用各种不同自然和人工基质对天然水体中的着生生物群落进行了采样。自然基质选取菹草、光壳钉螺和沿岸石块。人工基质采样装置由载玻片和染色架构成.使用时悬挂于河水之中。对各基质上的着生生物现存量、藻类细胞密度、着生藻类叶绿素a和着生生物干重等生态学指标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简要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各基质上着生藻类在种类组成上基本相似,以硅藻门、绿藻门为主。优势藻种为舟形藻属短小舟形藻、异极藻属缢缩异极藻和脆杆藻属克洛脆杆藻。不同基质上着生藻类的组成与藻类习性和细胞构造有关,与基质无关。但是不同基质也造成藻种间多样性的差异.这可能与基质表面粗糙程度、水流方向有关。附石藻类表征水体污染效果最好,所以建议采样时选取形状规则的石块为基质.最能反映着生生物群落的真实情况。    

2.  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被引次数:1
   郑金秀  胡菊香  彭建华  汪红军《生态环境》,2011年第Z1期
   长江口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时空分布等生态特征有别于其它水体。2005年秋季(丰水期)和2006年春季(枯水期)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沿南北支由西向东设立3个采样断面共20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27种,其中轮虫65种,原生动物107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40种。优势种包括龟甲轮虫(Keratella)、刺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砂壳虫(Difflugia)、表壳虫(Arcella)、砂壳纤毛虫(Tintinnid)、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象鼻溞(Bosmina)等。文章对南北两支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南支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物多样都高于北支,南北两支的浮游动物群落相似度很低。南北两支水域环境的不同造成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较大差异,文章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其中水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水温的季节性决定...    

3.  “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农田退水中噻虫嗪  
   《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第12期
   研究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农药污染负荷(PPL)下,"生态沟渠+水平流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农田退水中常规污染物和噻虫嗪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生态沟渠+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COD、NH+4-N、NO-3-N、TN、TP及噻虫嗪的去除率均优于"生态沟渠+水平流人工湿地"系统,分别为76%、97%、92%、95%、88%和40%(HRT=2 d),其中噻虫嗪在沟渠段的去除率为17%,在垂直流人工湿地段的去除率为23%。延长HRT、降低PPL均有利于噻虫嗪在组合系统中的去除。对垂直流人工湿地各基质层出水噻虫嗪浓度检测结果表明,运行前期,噻虫嗪在空心砖层去除率最高(8%),主要是由于空心砖对于噻虫嗪的吸附优于沸石和钢渣,随着系统运行,土壤+细沸石层和粗沸石层的去除效率增加,植物吸收与微生物降解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生态沟渠段β-变形菌纲和厌氧绳菌纲丰度分别为11%和10%。垂直流人工湿地自上而下芽孢杆菌逐渐增多成为优势菌,β-变形菌和厌氧绳菌逐渐减少。厌氧、好氧交替环境有利于常规污染物和噻虫嗪的去除。    

4.  洱海流域沿岸带石质基质上周丛藻类群落研究  被引次数:1
   兰波  向贤芬  贾延亭  蒋金辉  杨劭《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第31卷第11期
   2009年12月~2010年1月调查了云南洱海流域中洱海、西湖和茈碧湖沿岸带周丛藻类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量、群落多样性以及水体理化因子,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影响周丛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洱海周丛藻类优势种属是刚毛藻属、等片藻属、暗丝藻,而西湖和茈碧湖均以硅藻为主.洱海的周丛藻类生物量大于西湖和茈碧湖,最高值出现在洱海白族小庙(EH31), Chl-a达到78.71mg/cm2.洱海的绿藻密度也高于西湖和茈碧湖.茈碧湖的周丛藻类多样性最高,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2.47;西湖次之,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2.34;而处于流域下游的洱海沿岸带周丛藻类的耐污种数目增加,多样性最低.CCA结果表明水体中的NH4+及TP浓度是影响洱海流域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5.  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被引次数:7
   郑金秀  胡菊香  彭建华  汪红军《生态环境》,2011年第6期
   长江口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时空分布等生态特征有别于其它水体。2005年秋季(丰水期)和2006年春季(枯水期)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沿南北支由西向东设立3个采样断面共20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27种,其中轮虫65种,原生动物107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40种。优势种包括龟甲轮虫(Keratella)、刺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砂壳虫(Difflugia)、表壳虫(Arcella)、砂壳纤毛虫(Tintinnid)、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象鼻溞(Bosmina)等。文章对南北两支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南支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物多样都高于北支,南北两支的浮游动物群落相似度很低。南北两支水域环境的不同造成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较大差异,文章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其中水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水温的季节性决定了浮游动物在时间分布上的变化。盐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决定了其物种生态类型及空间分布。从整体上看,南北支主要受长江径流控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以淡水种为主,咸水种在断面3出现较多。    

6.  铜陵市铜尾矿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研究  被引次数:12
   查书平  丁裕国  王宗英  汪权方  孙庆业《生态环境》,2004年第13卷第2期
   对安徽省铜陵市铜尾矿地6种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弃置堆放时间的铜尾矿地土壤的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尾矿基质理化性质、植被状况等生境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尾矿堆放时间、区位地貌和植被状况的不同,尾矿基质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导致土壤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土壤动物在土体中的表聚性强,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A层(0~5cm);土壤的物理性质越稳定,土壤动物越丰富;土壤肥力越高,土壤动物越丰富多样。即尾矿地土壤的生境条件越优越,土壤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个体数量分布越多,群落多样性越高。这些研究结论为尾矿区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7.  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状况与净化效果相关分析  被引次数:42
   付融冰  杨海真  顾国维    《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第18卷第6期
   利用混菌法和稀释法,测定了不同植物以及无植物潜流水平湿地基质中微生物的数量。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湿地基质中微生物的数量差异不显著,有植物和无植物湿地的差别不明显;湿地基质中不同空间位置的微生物数量各不相同,一般上层多于下层;在湿地运行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湿地基质中会逐渐形成数量和活性比较稳定的生物群落。分析了人工湿地基质中微生物数量与污水净化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与B005及TN的去除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微生物的作用是去除它们的重要途径;基质微生物数量与TP的去除率相关性不明显。测定了湿地基质硝化速率,其硝化能力与亚硝化细菌的数量呈显著相关。    

8.  基于刺网的淀山湖鱼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化及网目大小对其产生的影响  被引次数:1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年第4期
   为分析淀山湖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差异,探讨月平均气温对物种数以及网目大小对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大小结构和单位努力捕获量的影响,于2009-2010年采用多网目单层刺网对该湖鱼类进行月份调查.在淀山湖共采集到鱼类28种,隶属于6目8科,其中刀鲚和斑条鱊为优势种.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单位努力捕获量均无显著空间差异,但在时间上呈现显著差异:1月鱼类物种组成显著不同于其他月份,冬季的单位努力捕获数量(NPUE)显著低于夏秋季,单位努力捕获重量(BPUE)显著低于其他3个季节,每月捕获物种数与月平均气温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网目大小显著影响渔获物物种组成和大小结构,2、4、6、8 cm网目网片渔获物聚为一类,10 cm和12 cm网目网片渔获物分别单独聚为一类,斑条鱊、刀鲚、红鳍鲌、鲤、鲢为主要分歧种;2-10 cm网目网片渔获物的大小结构与12 cm网目网片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分歧体长组为10-15 cm和40-45 cm.渔获物物种数有随着网目规格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NPUE随网目大小增加而呈指数式下降,但BPUE与网目规格无显著函数关系.为对湖泊鱼类群落结构特征进行更加科学地估计,刺网需要增加小网目网片,并与其他网具结合进行调查.(图7表4参40)    

9.  潜流人工湿地基质结构与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次数:4
   李振灵  丁彦礼  白少元  李雪芬  游少鸿  解庆林《环境科学》,2017年第38卷第9期
   为查明造成不同基质结构人工湿地净化性能差异的微生物因素,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基质结构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对比人工湿地系统中,从床体表层到底层渗透系数逐渐升高的六层结构人工湿地(CW6)净化性能最高,其出水中COD、TN、NO-3-N及NH_4~+-N平均浓度分别为39、11、0.35及4 mg·L~(-1),其后为三层结构人工湿地(CW3),而单层结构人工湿地(CW1)的净化效果最差,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95、21、0.60及12 mg·L~(-1).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多层结构人工湿地中微生物OTUs略低于单层结构湿地,但其优势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其属水平上的硝化与反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却显著高于单层湿地.PCA和丰度热图分析结果显示,CW3和CW6床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属水平上的微生物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从而有利于污染物的分区降解,而CW1各样点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    

10.  洪泽湖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次数:2
   陈业  彭凯  张庆吉  蔡永久  张永志  龚志军  项贤领《环境科学》,2021年第42卷第8期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承担着周边的工农业用水以及为人类提供渔业资源等重要功能.研究洪泽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可为洪泽湖生态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的逐月调查数据,结合洪泽湖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以及群落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特征,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洪泽湖浮游动物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洪泽湖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383.87 ind·L-1,年均生物量为1.36 mg·L-1.洪泽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较大,时间上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波动较大,秋季浮游动物密度与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最为简单;空间上成子湖和溧河洼浮游动物较为丰富,差异较小,过水区浮游动物较少且变化较大.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洪泽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与水位、总磷、水温和总氮等因素显著相关.不同时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夏季主导因素是水位与水温;秋冬季主导因素是水温、营养盐及叶绿素等.不同湖区点位集中程度不同,过水区分布的更为分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成子湖和溧河洼分布的相对集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小.水位波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影响最大,表现在水位波动会直接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同时也会通过影响水质而间接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11.  浮游动物DNA宏条形码多样性监测采样方法研究  
   张靖雯  杨江华  张效伟《环境监控与预警》,2022年第14卷第1期
   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因子敏感,是水生生态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基于传统形态学的浮游动物调查方法无法鉴定桡足类幼体,难以准确了解浮游动物群落组成。DNA宏条形码技术基于DNA序列差异识别物种,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准确解析提供了新方法。比较了不同浮游动物采样方法(直接过滤法和网富集法)对浮游动物DNA宏条形码多样性监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型浮游动物和大型浮游动物应采取不同的采样方法,其中直接过滤1 L水样对小型浮游动物轮虫的多样性监测效果最好,而用浮游生物网富集5~10 L水样对大型浮游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多样性监测效果更好。初步实现了浮游动物DNA宏条形码多样性监测的规范化。    

12.  载体对周丛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的影响研究  
   伍良雨  吴辰熙  康杜《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期
   周丛生物在环境领域有多种应用,载体作为其附着基质,有着重要作用。考察了5种载体上周丛生物的生物量、光合活性和基于16S rRNA和18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的群落特征,结果显示不同载体的周丛生物各有优势。PP上周丛生物的生物量最高(P0.05),初期蓝细菌相对丰度达59.62%,说明其有利于生物量积累和蓝细菌附着。接触角为22°的花岗岩上周丛生物初期原核与真核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最高,且Fv/Fm高于其他载体7%~9%,说明其适合更多种类微生物定殖,特别是高光合活性的生物附着,反映亲水表面更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定殖。樟子松的周丛生物氮含量仅次于PP,反硝化细菌相对丰度达29%,反映出氮转化潜力相对较高。    

13.  玄武湖的轮虫群落结构研究  
   孙洁梅  张哲海  王丽媛《污染防治技术》,2008年第21卷第1期
   对玄武湖的四个水域进行了轮虫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发现对玄武湖的轮虫群落结构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不同的水域和叶绿素,其中叶绿素和轮虫的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而和透明度呈负相关;运用螺形龟甲轮虫进行水质评价的结果,与化学指标评价一致。    

14.  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特性  被引次数:3
   邓欢欢  杨长明  李建华  葛利云  赵建夫《中国环境科学》,2007年第27卷第5期
    利用Biolog微平板技术研究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供试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能力,床体上层高于床体下层,前部高于后部.在实验期内,前部上层样点平均色度变化(AWCD)值增长速率较前部下层、后部上层及后部下层分别高出83.3%、15.8%和57.1%.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基质微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群落结构和代谢特征,其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部上层基质微生物利用率较高的碳源为糖类和氨基酸,而前部下层对聚合物和羧酸的代谢程度最高.功能多样性指标分析表明,基质上层微生物群落丰度、均匀性和多样性指标均高于下层,前部下层微生物群落的均匀性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取样点,存在较强的优势种;后部下层的丰度指数则明显低于其他采样部位.    

15.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类型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次数:11
   胡正华  于明坚  丁炳扬  方腾  钱海源  陈启瑺《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第9卷第4期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类型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6种类型(群系),即甜槠林、栲树林、野含笑-钩栗林、青冈林、虎皮楠-甜槠林、乌冈栎-青冈林,并对各群落类型的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描述.从各群落的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上看,均具有我国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不同群落类型其物种多样性大小不同,栲树林和野含笑-钩栗林物种多样性较高,虎皮楠-甜槠林和乌冈栎-青冈林物种多样性较低.在群落垂直结构中,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降低,乔木层与灌木层之间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小于乔木层和灌木层.与邻近4个山地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相比较,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纬度位置高的黄山和大别山要大,但比纬度位置低的乌岩岭和缙云山小.    

16.  模拟氮沉降对苗圃地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次数:6
   徐国良  莫江明  周国逸  薛璟花  李德军《生态环境》,2004年第13卷第4期
   通过人工喷施氮H4NO3建立了一个模拟氮沉降增加梯度系列,在近18个月的试验处理期间,研究了2003年7月、10月和2004年2月、5月这几个不同季度苗圃试验样地土壤动物群落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实验分为5个处理组:对照、低氮、中氮、高氮和倍高氮,分别接受0、5、10、15、30g/(m2·a)的氮沉降量。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总体上随氮处理的加强而持续显著地增长,土壤有机氮含量也持续升高,土壤酸度则不断下降。采样期对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丰度和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影响,总的来说,土壤动物群落随试验处理期加长而持续增长。土壤动物群落具有显著的垂直分异特征,土壤I层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II和III层。氮沉降增加对土壤动物群落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施氮处理明显有利于土壤动物群落的发展,但也具有明显的阀值效应。与对照样地相比,各施氮处理样地土壤动物群落水平整体为高,而且随试验处理时间的增加这种差异有加大的趋势;氮沉降增加处理与取样期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除了2月取样,中氮处理土壤动物群落水平都处于最高水平,而对照处理一般处于最低水平,这种趋势在最后一次取样中最为明显;氮沉降处理与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之间也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在土壤I层,从对照至倍高氮处理,土壤动物群#0;    

17.  桂西北喀斯特次生林凋落物养分归还特征  被引次数:7
   朱双燕  王克林  曾馥平  曾昭霞  宋同清《生态环境》,2009年第18卷第1期
   以桂西北喀斯特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自然恢复方式下处于同一演替序列的灌丛、藤剌灌丛、乔灌丛3个森林群落,应用网筐收集法于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定位观测和研究了各群落的凋落物量、组成特征、季节动态变化及其N、P、K含量.结果表明,3个次生林群落年均凋落物量范围为6 053.93 kg·hm-2(灌丛)~6 794.40 kg·hm-2(藤刺灌丛),凋落物以叶占明显优势,其年变化以单峰形式出现,峰值处在9月份;凋落物中主要养分元素的含量为N>K>P,而森林养分利用效率表现为P>K>N,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的养分元素年归还总量分别为:95.41、106.09、80.62 kg·hm-2(N),6.58、6.64、5.06 kg·hm-2(P),18.63、19.66、14.90 kg-hm-2(K);群落地表凋落物层的凋落物现存量范围为2 835.23 kg·hm-2(藤刺灌丛)~3349.16 kg·hm-2(乔灌丛),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为1.82(灌丛)~2.37(藤刺灌丛),随着凋落物的分解养分元素的回归速度表现出K>N>P.同其他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喀斯特次生林群落的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较大,养分回归较迅速,具有良好的自养能力和恢复潜力.    

18.  广东南部电白小良试验站4种森林群落结构的对比研究  
   曹洪麟《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8年第4卷第4期
   通过对小良试验站不同类型、不同林龄的3种人工林群落(群落B:桉林;群落C:松桉混交林;群落D:阔叶混交林)与当地自然次生热带季雨林(乡土林)相比较,从群落结构的角度探讨人工恢复热带森林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从桉林到松桉混交林到阔叶混交林,3种人工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空间结构向着复杂性和稳定性方向发展,并逐渐向地带性自然次生林方向演替;群落的相似性研究也表明,阔叶混交林是3种人工林中与乡土林最为相似.因此,对于极度退化的热带丘陵台地区,在一定工程和生物措施基础上,用先锋绿化树种造林成功后,及时用多层多种的阔叶混交林改造原有先锋林,可以加速人工林向地带性植被类型演替.    

19.  西藏雅鲁藏布江雄村河段及其支流底栖动物初步研究  被引次数:2
   赵伟华  刘学勤《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9卷第3期
   2007年6月对西藏雅鲁藏布江雄村河段及其支流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7种,隶属于20科42属,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92.8%)。干、支流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且支流物种多样性高于干流。干流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小于支流,干流密度和生物量(干重)均值分别为38.5±9.8 ind/m2和0.010±0.003 g/m2,支流均值分别为130.2±15.0 ind/m2和0.055±0.040 g/m2。干流优势种为3种摇蚊科幼虫和1种腹足类;支流优势种为3种蜉蝣目稚虫和1种摇蚊科幼虫。在功能摄食类群方面,干流以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为主,支流以直接收集者和捕食者为主。分析表明,干、支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与底质类型有关。比较发现,雅鲁藏布江与喜马拉雅山南坡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较大;高海拔地区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低于低海拔地区河流。
   

20.  利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分析猪舍基质垫层微生物亚群落的分化  被引次数:4
   郑雪芳  刘波  林营志  蓝江林  刘丹莹《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第29卷第11期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分析不同使用时间猪舍基质垫层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亚群落的分化.结果表明,不同使用时间猪舍基质垫层中的微生物脂肪酸生物标记分布差异显著,一些微生物的脂肪酸生物标记在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的基质垫层中均有分布,为完全分布,而另外一些微生物的脂肪酸生物标记只在特定层次分布,为不完全分布.此外,不同微生物的脂肪酸生物标记在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的基质垫层中的分布量也不同,如生物标记i17:0 3OH仅分布于使用时间为1个月的基质垫层的第1、2、3层中,而在使用时间为1个月的基质垫层的第4层以及使用时间为6、24个月的基质垫层的各层分布量均极低.对猪舍基质垫层中的微生物亚群落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当马氏距离为56.62时,可将不同使用时间的猪舍基质垫层微生物分为3个亚群落:初始亚群落、过渡亚群落和稳定亚群落.对各亚群落的特征分析表明,当欧氏距离为12.70时,可将初始亚群落(垫层使用时间为1个月)的脂肪酸生物标记继续分化为2类群;当欧氏距离为71.10时,可将过渡亚群落(垫层使用时间为6个月)的脂肪酸生物标记分化为2个类群;当欧氏距离为22.22时,可将稳定亚群落(垫层使用时间为24个月)的脂肪酸生物标记分为3个类群.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