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2个土壤环境质量新标准在评价应用时,可能存在对新标准适用范围理解有误、将土壤污染风险分类误用为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过于追求单次监测达标或超标评价等误区,建议对与新标准有关的评价方法应进行相应修订.  相似文献   

2.
利用发光细菌测定水体的生物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君 《干旱环境监测》1995,9(4):247-248
利用发光细菌测定水体的生物毒性苏君(乌鲁木齐市环境科研监测中心站830000)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Phosphoreum)T3变种(以下简称T3菌)的生物毒性测定方法,是依据有生物毒性的有机、无机污染物对T3菌荧光酶的敏感性制定...  相似文献   

3.
水质生物毒性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生物分子、细胞、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研发的水质毒性在线监测技术,归纳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并提出了其发展前景与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评估厌氧-缺氧-好氧(A2/O)处理工艺对废水毒性的削减效率,采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实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实验和小鼠L929细胞毒性实验进行测试,结合理化指标,通过毒性当量(TU)法、平均毒性(Av Tx)法、毒性指数(Tx Pr)法、最敏感测试(MST)法和潜在生态毒性效应(PEEP)法对常州市6家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综合废水、化工废水、制药废水)进水和出水的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敏感程度最高,3种受试生物的毒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理化达标的污水处理厂出水仍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效应,出水毒性较大的是综合污水处理厂,排入受纳水体后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生态风险。A2/O处理工艺对各污水处理厂进水的毒性削减较好,其中对制药废水的毒性削减最高,Av Tx、Tx Pr、MST和PEEP的毒性削减率分别为99.45%、99.64%、99.48%和69.66%。与Av Tx、Tx Pr、MST法相比,PEEP法能够更综合地评价废水毒性。  相似文献   

5.
生物综合毒性分析仪的毒性测试方法及适用范围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比较研究了三种常用便携式生物综合毒性分析仪测定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的灵敏度,初步提出了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及建议使用范围。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发光原理的Toxscreen-II和Deltatox仪器对重金属污染敏感,Toxscreen-II测得Hg、Cr(VI)、As的EC50值分别为0.0082、0.07、4.41mg/L;基于化学发光原理的Eclox对有机污染敏感,Eclox的EC50(苯酚)为1.21mg/L。鉴于综合毒性分析仪中等毒性检测限高于我国地表水标准限值,建议该类仪器更适用于环境污染事故中污染水体的毒性初筛判定。  相似文献   

6.
工业废水毒性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中国缺乏规范的工业废水毒性评估体系的现状,系统归纳了国外在毒性检测、毒性评价标准与方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明确了工业废水急性毒性检测的重要性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全废水毒性测试法(WET)及其在工业废水评价中的应用;并结合对毒性评价标准的阐述,系统总结了发展较成熟的毒性鉴别评价法(TIE)和效应导向分析法(EDA)的流程与应用实例,以期为中国工业废水毒性检测评估和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980年国际标准组织(ISO)拟定了有关水生生物(如大型(氵蚤) 、斑马鱼)毒性试验标准法.美国和日本的环境管理部门或有关学术团体也制定了关于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标准方法,并在不断加以完善.我国目前关于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尚处于试行阶段,对试验生物的选择、稀释水的水质、温度、致毒时间、观察指标及试验状态等至今还未统一,以致各种毒性试验可比性差.根据毒性试验工作中所遇  相似文献   

8.
以常州市典型城市黑臭水体神童浜为对象,采用小球藻和大型溞作为急性毒性测试手段,对整治前、后神童浜4个点位的上覆水和孔隙水的毒性效应进行了对比和评价。结果表明,整治后神童浜上覆水水质明显改善;上覆水在整治前、后对小球藻生长均无抑制作用,反而呈促进作用;对黑臭水体的整治降低了上覆水和孔隙水的生物毒性,但整治后的上覆水仍存在富营养化问题,且孔隙水对水生生物仍具有一定的毒性风险。提出,利用生物毒性测试能反映出黑臭水体整治前、后的毒性变化,可应用于对黑臭水体整治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化工园区污水特征分析及生物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天津市某化工园区9个主要污染企业及总排放口的废水进行监测分析,测定了12项水质常规指标和8项重金属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生物毒性测试对化工区废水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质指标中大部分常规项目(如COD、氨氮和重金属含量)在多数企业污水中都符合排放标准,总氮、总磷污染较重,其中磷的污染最严重,最高超标23.83倍;影响污水性质的第一主成分为氯化物、电导率、全盐量和Cr,第二主成分为溶解氧、悬浮物、氨氮、总氮、总磷和As;废水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且不同化工企业之间毒性差异较大。水质化学测定的结果和生物毒性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但也存在差异,应该结合两者综合评价水质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环境质量评价的生物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质量的生物评价是以生物对环境污染的表现为基础的.环境质量评价的生物方法包括环境指示生物的选择,环境质量生物评价指标的确定和环境质量分类等3个步骤.论述了环境污染的生物表现,提出了选择环境指示生物的原则,给出了环境质量生物评价的3类指标,建立了环境质量4级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1.
用模糊贴近度方法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模糊贴近度方法用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步骤,并以贵州省遵义市环境质量评价为实例,探讨了模糊贴近度方法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模糊贴近度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原理直观、客观,计算方法简单,能较完整地反映土壤环境质量污染程度,是一种实用而准确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常州市典型城市黑臭水体神童滨为对象,利用大型溞-固定沉积物毒性实验,成功地对治理前、后污染河流沉积物毒性变化进行监测,获得较浸出液毒性实验更灵敏的结果。结果表明,治理前污染河流4个采样点沉积物的毒性均为中毒级,治理后,3个采样点的毒性下降到微毒级,1个点位毒性为无毒级。根据河道整治前、后的沉积物对水生生物的综合毒性变化,评价河道治理前的危害程度和治理后的生态安全性,为采取合理的整治方法以达到可持续治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 Visual Studio 2005为开发平台,C#为开发语言,ArcEngine为 GIS 组件,SQL Server 2005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了云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统计结果溯源查询和制图。该系统根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统计结果给定查询条件,据此逆向进行溯源筛选,查询出符合条件的原始采样点及其对应的相关信息,包括当前行信息、野外记录信息、检出限信息,显示及 Excel导出结果,并应用 GIS 的地图渲染更直观地展现查询结果。  相似文献   

14.
浅谈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及国家对保护土壤环境的目标要求,回顾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历程。着重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将开展的全国土壤环境质量例行试点监测基本情况,并分析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土壤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全面提升公众土壤环境风险防范及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对秦皇岛市15个典型入海排污口污水进行生物效应监测,选用发光细菌(费歇尔弧菌)、藻类(中肋骨条藻)、甲壳类(卤虫)、鱼类(海水青鳉幼鱼)4种不同的生物毒性测试生物对污水进行短期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排海污水的毒性大小易受雨水稀释影响;海水青鳉幼鱼对污水最为敏感,其次为卤虫和中肋骨条藻,费歇尔弧菌敏感性最低。对排海污水毒性评估结果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仅仅依靠理化指标来评估污水的环境影响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阐述了生态环境评价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国内外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评价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评价的关键问题,即为生态系统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因此,为生态系统管理服务的生态环境评价中,管理者的配合和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评价方法必须科学、可行;评价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并且能够连续获得;评价结论尽量真实反映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efficiency of various physico-chemical, biological and other tertiary methods for treating leachate. An evaluation study on the treatability of the leachate from methane phase bed (MPB) reactor indicated that at an optimum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of 6 days, the efficiency of the reactor in terms of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BOD)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removal was 91.29 and 82.69%, respectively. Recycling of the treated leachate through the municipal solid waste layers in the leachate recycling unit (LRU)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biodegradation of organics present in the leachate. Optimum BOD and COD removal efficiencies were achieved at the third recycle; additional recycling of the leachate did not produce an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Physico-chemical treatment of the leachate demonstrated that alum and lime (Option 2) were more economical than coagulants lime and MgCO3. A cost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s of the various treatments revealed that the alternative treatment consisting of a MPB bed followed by a LRU and aerated lagoon is the most cost-effective treatment. However, the alternative consisting of a MPB followed by the LRU and a soil column, which is slightly more costly, would be the most appropriate treatment when adequate land is readily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根据\"十二五\"主要任务目标,设计了土壤环境监测国家、省、地(市)三级网络构架和以县级采样、地(市)级分析、省级质控、国家发布的网络运行模式,明确了每年监测一类重点区、5年完成一个监测周期的全国总报告,确立了以基本农田、蔬菜和果树基地、饮用水源地、重污染企业周边、规模化养殖场周边等为重点区域的约2.5万个国控采样点;对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测试与评价方法进行了优化筛选,制定了质控措施,对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