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里湖-梅梁湖磷污染调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五里湖-梅梁湖洗涤剂“禁(限)磷”前后水体磷含量变化的调查,表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两年后,五里湖水体中总磷含量降低20%,梅梁湖总磷含量也有下降趋势,但是五里湖近5年的总磷监测结果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中Ⅴ类标准。指出,洗衣粉中所含的磷是湖区磷污染的重要来源,而水体磷负荷的大量来源是人体排泄、农业面源(含畜禽、水产养殖)和工业点源。提出,“治前”(禁磷)是前提,“治后”(除磷)是手段,根本的一条是控制入湖的总磷量,维持湖体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3.
对东湖水域内16个点位进行采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对28种抗生素做了污染现状调查及生态风险评估。研究发现,有20种抗生素在不同点位被检出,检出浓度由高到低为:喹诺酮类、氯霉素类和磺胺类,污染物检出情况总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结果。考虑到东湖南部采样点位周边有多个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地及其对东湖的潜在抗生素污染,证实了人类活动与抗生素污染密切相关。对抗生素采用风险商法做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东湖南部采样点位的恶喹酸和氟甲喹的生态环境风险处于较低水平,其他抗生素的生态风险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4.
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数据为基础,分析2023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2016年以来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23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其中,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85.5%,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9.4%,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6.1%和87.0%,生态质量指数为59.6;2016—2023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其中,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2.4个百分点,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上升21.6个百分点,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分别上升3.9个、13.0个百分点。但各生态环境要素质量在部分区域、特定时段不容乐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颗粒物和臭氧浓度偏高;个别流域仍为轻度污染,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远低于全国水平,某些流域仍存在劣Ⅴ类水质断面,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地表水中的主要超标指标;声环境1类和4a类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仍相对较低;新疆中北部和甘肃西部地区仍有部分县域生态质量为四类或五类,生态脆弱的情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随着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进入攻坚期,控制污染增量的边际成本增加,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难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以珠海码头作为调查船舶防污漆使用影响的对象,分析了珠海周边海域码头内表层沉积物与海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以Cu元素为讨论重点,对其进行污染程度与潜在生态危害的评估。结果表明,码头内表层沉积物中Cu含量明显高于码头外沉积物,离市区较近的香洲码头和金沙滩码头内沉积物受到中等至较高程度的Cu污染,海岛东澳岛码头海水易流通,因此受污染程度较低。使用Ha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进行评估的结果为低潜在生态危害,但码头内海水中Cu元素含量已高于生态安全限值。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监管对生态质量评价的需求角度梳理了我国生态监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我国构建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必要性,并从网络建设目的、原则、空间布局、监测内容和工作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构建思路,最后指出\"十四五\"期间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重点任务,即开展生态质量综合观测站建设并进行生态功能相关监测和评估研究,开展生态质量监测样地系统建设并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监测,从引导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和提高自然生态用地利用效率出发开展生态质量监测和评价的尝试,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质量监测与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7.
湘江(株洲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集湘江(株洲段)9个断面的底泥样品,和1个柱状样品,对重金属(Cu、Pb、Zn、Cd、Ni、Cr、Hg、As)含量进行了检测;并运用地质积累指数法对底泥中重金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泥已受到较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在霞湾断面达峰值.Cu、Pb、Zn、Cd含量为湘江背景值4.6倍~58.8倍,比该江段20世... 相似文献
8.
9.
于2021年10月对辽宁省生态清洁小流域抗生素的赋存浓度、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采用风险商值法对小流域的抗生素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生态清洁小流域中8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检出,检出总质量浓度范围为0013~0.313 μg/L,平均值为0.072 μg/L;小流域中抗生素质量浓度均低于我国大部分河流和流域。不同类型抗生素空间分布规律差异明显,检测出的抗生素中,质量浓度最高的是罗红霉素(ROX),检出率最高的是磺胺甲噁唑(SMX);各监测点位抗生素组分的占比排序为:SMX>ROX>替米考星(TIC)>氟苯尼考(FFC);抗生素主要来源是畜禽养殖和生活污水。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ROX、脱水红霉素(ERY-H2O)、诺氟沙星(NOR)和SMX存在高风险,其余种类呈现中、低风险。生态清洁小流域水体中暴露出的抗生素生态风险不容忽视,亟待进一步探究环境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淮安市城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淮安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6年淮安市人均生态足迹是2.5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82hm^2,人均生态赤字则为1.71hm^2,反映了淮安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太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性评价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对1993年~1999年所采集的太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生态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的pH值呈中性至弱碱性,较适合于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及腐殖质对重金属的吸附;太湖大部分地区沉积物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且沉积物中重金属处于安全状态.沉积物生态风险性指数评价结果也表明,太湖大部分地区目前无重金属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2.
对疏浚后的南京南湖底泥的TP、TN和COD释放规律、补水后的水质状况以及藻类演替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上覆水中TP平均质量浓度基本不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TN和COD质量浓度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水体中的TP、TN和COD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3月中旬起,出现藻类的大量繁殖,在2005年7月发生水华,藻类优势种由裸藻、隐藻和小环藻演替为裸藻、栅藻和韦斯藻,藻类总量由2005年3月的3.7×106L-1上升到2006年4月的1.5×107L-1。 相似文献
13.
洪泽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洪泽湖水环境和污染源特征,针对存在的氮磷超标导致湖体富营养化、生态退化以及入境客水污染等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制订入湖河流TN标准、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修复湖泊生态、治理客水和强化水质监控等措施,为有效地改善洪泽湖水环境质量,遏制湖泊富营养化趋势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15.
生态工程治理玄武湖水污染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选取总磷、总氮、叶绿素a、浮游生物、浮游植物等多项环境监测指标,对利用生态工程治疗玄武湖水环境污染的效果进行了环境监测与评价。指出生态工程治理玄武湖水环境污染效果显著,经过治理使湖水中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浮游植物大幅减少,湖水透明度增加,总磷、总氮等主要指标大幅下降,生态工程区中的水环境已从高度富营养化降到中度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6.
滇池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一期工程实施后环境效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一期工程实施前后水质、底质及水生生物的监测和分析,评价工程实施后对改善草海水质,减轻内源负荷及对水生态恢复的环境效益。结果表明,疏浚工程直接去除了草海污染底泥层,随污染层分别去除TN、TP20 538 t和1 716 t。疏浚后草海水体透明度由0.37 m提高到0.80 m,水体中的TN和TP由疏挖前的8.91 mg/L和1.07 mg/L降低到疏挖后的8.15 mg/L和0.69 mg/L。疏浚后新生界面层促使形成新的水—沉积物的平衡,水质与底质条件改善以及水下光照条件超过沉水植物恢复的需求,是疏浚后水生态呈现恢复趋势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生态补水对玄武湖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南京玄武湖1997年-2010年的水质变化,以及生态补水与玄武湖水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玄武湖于1998年实施生态补水,随着生态补水的持续运行和生态补水量的不断增加,玄武湖水质得以显著改善,其水质类别由生态补水前的劣V类水体转为V类水体,并接近于Ⅳ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由重度富营养化水平转为轻度富营养化水平。目前玄武湖主要营养物质来源于生态补水,相关性分析显示各湖区TN浓度与生态补水中TN浓度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卢响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23,(5):5-8
在推动开展全国生态质量监测评估的背景下,分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监测工作现状及开展生态质量监测的必要性。从优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职能、强化生态质量监测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科技项目引领示范等角度,提出了兵团生态质量监测体系的构建思路,以及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生态质量样地监测、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等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改善作用,于2021年9月—2022年8月对徐州九里湖有、无沉水植物区的水质、沉积物磷形态、浮游植物群落分别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九里湖沉水植物能够增加水体的透明度(SD)和溶解氧(DO),对总氮(TN)有一定程度的削减作用,对总磷(TP)、氨氮(NH3-N)和浊度(TUB)的改善效果最明显,能够有效降低九里湖的富营养化水平.九里湖沉积物中无机磷(IP)对TP含量的贡献最大,占比为64.2%~93.2%.IP当中的盐酸提取磷(HC1-P)占绝对优势.有沉水植物区沉积物中TP和有机磷(OP)含量整体略高于无沉水植物区,说明沉水植物对上覆水中的磷元素沉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九里湖全年共监测到浮游植物7门63属93种,群落密度为2.94×106~7.0×107个/L.除水温较低的1-4月外,蓝藻门中的假鱼腥藻(Pseudanahaena sp.)是其中的优势种.低温情况下,浮游植物密度整体大幅降低,但是绿藻门和硅藻门占比明显提升.沉水植物对浮游植物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沉水植物对浮游植物多样性有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