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层级化环境质量数据网络直报业务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目前环境监测部门的数据传输现状,设计了基于VPN互联网络的环境质量数据层级化直报业务系统,介绍了网络直报系统的业务模型、数据审核和存储策略、系统功能设计及其应用等。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及传输管理规范,导致数据集成困难,各监测网络间的数据无法充分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该研究在深入分析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遵循已有的标准规定并结合实际业务需求,针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传输系统结构、通讯协议以及监测数据编码提出具有良好扩展性、通用性及规范化的设计方案,以期促进监测设备及系统集成工作的标准化,实现系统间信息数据高度集成,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和互融互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业务紧密互动。  相似文献   

3.
分析国内环境监测业务和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地级市环境监测站信息系统的监测业务、数据中心、综合应用3层构架思路,对信息系统各层次的主要功能作出描述,着重对环境监测业务系统的集成和分工进行阐述。进行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在先进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扩充性等方面满足地级市环境监测部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信息化建设需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地表水环境监测空间信息平台系统研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环境监测业务系统功能不能满足环境监测工作发展和污染应急监测需要的形势下建设国家级环境监测空间信息平台系统,旨在提升国家级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能力和水平,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的分析和表征能力.该平台系统建成了高频的数据采集体系、快速的数据传输体系、实用的业务系统和观的空间分析系统,为全面提高国家级环境监测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水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环境监测数据可靠传输交换与集成、信息规范化处理分析、高效共享与决策支持为应用主线,对水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的建设目标、总体架构、主要功能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平台的总体架构及主要功能,以实现涉水部门水环境信息的采集、传输、交换、存储、分析、发布、共享、展现等,为环境管理与决策人员、为公众、为各级(国家级流域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环境监测业务人员提供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6.
多源环境监测信息交换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环境监测系统现有的污染源管理、饮用水管理、噪声管理、自动监测管理等信息系统存在异构化、多源化等现象,造成数据重复录入、数据不一致、资源浪费等问题,展示了一种数据交换模型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介绍模型的数据抽取、数据封装、数据传递、数据解析、数据映射、校验和转换、数据接收等多个环节。该数据交换模型已成功实现与多个外部业务系统数据对接,现每天采集的数据超过5 000条,系统运行稳定、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我国相关场地污染现状和需求,设计了场地污染监测预警与决策一体化系统,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采集污染数据,并通过数据传输技术SignalR进行数据传输,再使用三维地理框架Cesium反映监测区域的污染情况,保证对污染处理响应的实时性和高效性,指出三维虚拟地理技术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结合是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环境监测点位编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编码应该是具有科学性、唯一性、稳定性、简明性、规范性、可扩展性等特点。设计了一种简单"组合校验码"模型来适应不同环境要素类型的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同时,设计了一套覆盖各层级环境监测机构,各种环境要素类型,适应市场化监测服务,满足不同点位管控类别的编码管理系统来支撑"组合校验码"模型的使用,通过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环境监测数据集成程度低、共享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设区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垂直管理大背景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需求进行了研判,提出了设区市环境监测的能力建设应积极适应监测职能调整,从稳定人才队伍、完善自动监测网络、建设信息集成平台等方面入手,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和挖掘技术潜力,建设既满足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需求又充分凸显特色实力的技术型强站。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优化调整以及水质自动监测与采测分离手工监测相结合模式的完全确立,每个月产生数百万计的监测数据。为全面支撑海量监测数据的传输、融合、处理、挖掘、分析、表征,构建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分析与表征系统。通过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智能化数据质量控制、多层级水质评价与统计分析、地图动态数据表征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构建了包括数据来源层、数据存储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和表征展示层5个主要部分的系统。形成了"一个融合、两个数据库、三个应用、四个中心",实现了数据集成融合、数据共享互通、数据统计分析、水质报告生成、地图空间表征、综合大屏展示等6个方面主要功能。应用于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评价业务工作,能够及时、直观、准确、全面地展现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为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管理决策、业务处理、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网络化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平台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网络化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的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系统设计实施和主要功能模块,利用B/S架构和Web GIS技术,以及相应的编程语言和规范的关系数据库,给出了为环境监测信息化服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构建目标,介绍了系统的业务流程、总体设计及实施条件.提出建立环境监测LIMS系统,可提高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实验室信息运转效率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东省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的软件总体结构、数据传输主流技术等方面的分析,提出数据传输协议的选择和设计方法,以及监测数据类型、远程控制命令、监测项目代码及质量在线控制溯源机制等4大主要数据传输内容。技术成果分别应用在《广东省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输规范》的制定、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输软件系统的开发、质量控制在线溯源机制的建立和水站智能化改造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环境监测实验室样品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样品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将大幅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水平。通过分析当前监测实验室样品管理现状和不足,借鉴相关行业样品智能物流管理系统应用经验,结合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新建的监测实验大楼,开展环境监测样品智能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提出,考虑环境监测样品接收、任务分配、样品交接、样品留存各个环节,以样品属性为基准进行样品管理系统设计;同时,结合物联网集成管控、气动传输和机器人输送技术,构建包含分布式存储工作站和密集型土壤样品库的样品智能物流管理系统,实现高效、智能、规范的样品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环境自动监测,特别是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基于“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与双向通信功能构建“北斗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其3大组成子系统分别为监控中心端、环境空气监测子站、应急监测车.系统具有数据采集与传输、报表查询、监测计划执行、GIS地图监控、通信报文5大功能.“北斗环境监测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为加强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支持多种类型现场信息宽接入的信息采集、支持有线和无线信息传输的开放式在线数据采集传输装置.装置用标准化的工控机作为控制核心,具备模拟信号、LonWorks信号、视频信号、RS-485信号输入接口,网络通信和GPRS远程通信方式,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技术,应用方便灵活,有助于提供有效、客观的现场环境信息,实现环境自动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我国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在数量和内容及技术水平等方面不能满足环境管理需要、方法标准体系不健全、科学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加强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顶层设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并加强质控、加强监测科研借鉴国际经验等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8.
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现实依据,因此正确鉴别和处理异常数据是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简述了环境监测异常数据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对异常监测数据的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重视现场采样的信息化管理、正确填写监测原始记录和加强监测数据的审核。  相似文献   

19.
适应环境监测数据管理需求,开发了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综合管理平台”)并在业务工作中推广应用。介绍了综合管理平台在监测数据传输与审核、数据库有效管理等方面的功能特点,并通过与传统的数据传输校验、审核管理方式的对比,重点阐述了综合管理平台在加强数据管理规范性、提高数据管理效率、保障监测数据质量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